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0页
第2页 / 共60页
第3页 / 共60页
第4页 / 共60页
第5页 / 共60页
第6页 / 共60页
第7页 / 共60页
第8页 / 共60页
第9页 / 共60页
第1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卵巢交界性肿瘤病理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 沈丹华 2008,6,15,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 沈丹华 2009,5,10,病理学在妇科肿瘤研究中的 应用及方向,病理学检查被誉为诊断学中的金标准妇科肿瘤的诊断离不开病理学检查。通过标本的组织学改变,可以反映疾病过程中的形态、功能、代谢的改变,临床病例的回顾性研究,总结诊治疾病的经验。 探讨某种妇科肿瘤的临床病程、治疗疗效以及预后情况 。 提高肿瘤诊断的准确性、制订恰当的治疗方案、准确的评估疾病的预后。,病理学在妇科肿瘤研究中的 应用及方向,临床病例的回顾性研究中的病理学相关因素。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在妇科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从病理学角度探讨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 病理学研究的新技术及未来研究方向,临床病例的回顾性研究,这类研究离不开病理学检查, 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肿瘤的组织学类型,肿瘤的分化程度,临床病理学分期等重要的信息。,临床病例的回顾性研究,子宫颈微小浸润癌的研究为例: 细胞学检查、宫颈活检、宫颈锥切、全子宫切除、根治性子宫切除标本 总结子宫颈微小浸润癌中多项病理因素与病程进展、治疗方案以及预后的关系,芽状及迷芽状浸润,芽状浸润,与微小浸润癌预后相关的病理因素,浸润深度:最为客观,较易测量如果肿瘤的浸润深度小于1mm,基本上没有转移的潜能。浸润深度不超过3mm,其转移的发生率也极低,一般为1-2%。浸润深度在3-5mm,其淋巴结转移率就明显上升了,平均在4-8%,最高可达到13% 。,与微小浸润癌预后相关的病理因素,微小浸润癌的水平范围与深度同等重要在同样浸润深度不超过5mm的病例中,出现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其浸润宽度都超过了7mm。 一例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早期浸润癌,其肿瘤的浸润深度不足3mm,但宽度却达到了17mm。,与微小浸润癌预后相关的病理因素,淋巴管是否受累 相同的浸润深度,伴有淋巴管受累比无淋巴管受累的患者,复发和淋巴结转移的几率都明显增加。 在肿瘤浸润深度25%的绒毛间质及细胞滋养细胞p57阳性。,p5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在 妇科肿瘤研究中的应用,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依据激素受体:子宫内膜等器官作为雌、孕激素的靶器官,其作用是通过激素受体介导完成的。检测子宫内膜病变中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的表达情况,可以帮助判断这些病变的预后情况并指导下一步的治疗,ER,P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在 妇科肿瘤研究中的应用,新发现基因的验证: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新基因的蛋白产物在组织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人附睾分泌蛋白(HE4),有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卵巢癌标记物,卵巢癌患者血清中HE4增高,需要组织病理学验证。已知基因或蛋白在妇科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如HER2在卵巢癌中的表达情况。,从病理学角度探讨 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的探讨 : 子宫内膜癌分为两型。 I型:子宫内膜样腺癌,雌激素依赖性,常伴有PTEN突变。多见于围绝经期妇女。 II型:非子宫内膜样型(包括浆液性癌和透明细胞癌)。与激素无关,常伴有p53的突变,常见于绝经后老年妇女。,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的探讨,I型子宫内膜样腺癌:雌激素依赖性,多见于围绝经期妇女。 常伴发子宫内膜增生,特别是非典型增生或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IN)。 常伴有PTEN突变:正常子宫内膜中PTEN的突变率为0%, 而EIN为55%,子宫内膜样腺癌可以到达83%。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以检测PTEN蛋白的情况。,I型子宫内膜样癌 及癌前期病变,EIN(I型子宫内膜样癌的癌前期病变),子宫内膜样癌,EIN中的PTEN表达的丢失,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的探讨,型子宫内膜癌:与雌激素的关系较少,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具有代表性的组织学类型是浆液性癌。子宫内膜浆液性癌是由p53基因突变所致,因此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时p53常呈阳性表达。子宫内膜浆液性癌的浅表病变(EIC)及前期病变(EmGD)中,具有与子宫内膜浆液性癌相似的分子遗传学改变,也常常发生p53 突变。,子宫浆液性癌,p53,ER,EIC组织学表现,EIC组织学与免疫组化染色 (p53),EmGD组织学表现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53),从病理学角度探讨 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卵巢癌发病机制的探讨 以Kurman为首的研究小组在过去10年的时间里,对大量非浸润性和浸润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作了系统的病理和临床分析. 提出了卵巢肿瘤发生的二元模式。上皮性卵巢肿瘤的发生有两条主要的通路,将上皮性卵巢肿瘤相应地分为两大类:型肿瘤和型肿瘤.,卵巢癌发病机制的探讨,型肿瘤包括低级别浆液性癌、黏液性癌、子宫内膜样癌、恶性Brenner肿瘤和透明细胞癌。浆液性和黏液性肿瘤起源于卵巢表面上皮或包涵囊肿。低级别浆液性癌,它的发生包括一个形态学和生物学的谱系:即从良性增生性肿瘤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微乳头型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低级别浸润性浆液性癌(也称浸润性微乳头型浆液性癌) 子宫内膜样和透明细胞肿瘤起源于子宫内膜异位或子宫腺肌瘤:囊腺瘤和腺纤维瘤交界性肿瘤恶性浸润性肿瘤。分子遗传学改变KRAS和BRAF的突变,卵巢癌发病机制的探讨,型肿瘤包括高级别浆液性癌、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癌肉瘤)和未分化癌。型肿瘤进展更为迅速,早期即出现转移,具有高度侵袭性,初始时采用铂类化疗药物有效,患者死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主要的分子遗传学特征是p53突变。在50-80%的卵巢进展期高级别浆液性癌中,可以发现p53的突变,卵巢癌发病机制的探讨,最新提出有关卵巢癌发生新模式:高级别卵巢浆液性癌起源于输卵管粘膜的恶性转变。在对于具有BRCA基因突变的妇女进行预防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中,常常可以发现高比率的输卵管癌。如果对输卵管进行仔细检查,在伴有BRCA突变病例发生恶性肿瘤者,100%可以发现输卵管原发的病变 。不考虑是否具有BRCA突变时,大约有63%的腹膜原发癌和49%的卵巢原发浆液性癌,伴有早期输卵管癌。,卵巢癌发病机制的探讨,从分子遗传学角度分析表明TIC、卵巢癌以及腹膜浆液性癌在p53突变方面是相同的 。BRCA基因突变的妇女进行预防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后发现大约80%正常输卵管伞端粘膜可以表达p53。即使不考虑BRCA突变的情况,一些合并有输卵管伞端粘膜恶性转化的卵巢或腹膜浆液性癌的病例也同样发生p53突变,其比例可达到93%. 目前尚未发现卵巢和腹膜癌的癌前病变,将p53标记阳性及其TIC视为输卵管、卵巢、腹膜浆液性癌的癌前病变 。,输卵管上皮内癌(TIC),TIC的p53染色,卵巢癌发病机制的探讨,卵巢癌发病机制的探讨,病理学研究的新技术 及未来研究方向,组织芯片技术 多数以病理组织为基础的分子研究速度慢、费时费力,难以满足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需要:一块常规的组织标本,至多只能切取300张5m的切片。1998年Kononen等发明了组织芯片技术,它可从成百上千个石蜡包埋块中提取圆柱形核心标本置于一个包埋块上,切片后可以一批进行多样本的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相关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组织芯片制作,组织芯片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片,组织芯片HE染色片,组织芯片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片,病理学研究的新技术 及未来研究方向,原位杂交技术 应用DNA探针检测肿瘤细胞中的基因拷贝数 目前常用的有两种方法: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显色原位杂交(CISH),原位杂交技术,FISH:目前可用于新鲜冰冻及石蜡标本,并且可采用单色或双色荧光标记, 以乳腺癌为例,可同时检测HER-2和17号染色体,区别出真正的HER-2基因放大。,原位杂交技术,CISH:2000年由Tanner等推出,用于检测基因放大的状况。 这种方法采用地高辛标记 DNA探针,然后用IHC样的过氧化物酶的反应系统,DAB显色后,使用普通光镜观察。,Chr17,HER2,妇科肿瘤未来研究中病理学 可能参与的内容,妇科肿瘤的发病机制:例如卵巢癌发病机制的研究 癌前期病变:子宫内膜癌的癌前期病变,卵巢癌的癌前期病变。 妇科肿瘤的早期标记物:例如早期病变中基因的突变,基因的甲基化等 靶向药物的开发与相对应靶点标记:期望能寻找和开发出类似乳腺癌治疗中的Herceptin与HER2基因。,谢谢!,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