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5页
第2页 / 共55页
第3页 / 共55页
第4页 / 共55页
第5页 / 共55页
第6页 / 共55页
第7页 / 共55页
第8页 / 共55页
第9页 / 共55页
第1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基础知识点串讲,徐涛新浪微博:考研政治徐涛,马原,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及不同哲学流派,唯物论,唯物史观,辩证法,认识论,不可知论:人的意识不可以认识客观世界,1.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人的意识可以认识客观世界,单选,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 A. 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B. 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C. 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D. 区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2.物质,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多选,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范畴的有() A. 钢铁 B.人类历史 C.生产力 D.生产关系,3.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3.意识,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3.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多选,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范畴的有() A. 钢铁 B.人类历史 C.生产力 D.生产关系,4.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特点: (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单选,如果不进行施工建设,图纸上的建筑物永远只会存在于图纸中,而绝不会变成现实中的高楼大厦,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是因为实践具有 A. 社会历史性 B. 客观规律性 C. 自觉能动性 D. 直接现实性,5.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5.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5.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5.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5.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彼此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5.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事物的量变。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的地位和性质发生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5.对立统一规律,方法论意义: 1.看问题一分为二 2.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3.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辅相成,而且表现为相反相成 ,多选,近年以来,我国和美国国家高级领导人频频互访,共同决定建立和发展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中美关系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在国际社会的发展中,“合作共赢”越来越多地成为了各个国家的共同目标。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 矛盾双方在相互竞争中获得发展 B. 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 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D. 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6.认识的本质,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6.认识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6.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其主要内容是: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3)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单选,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将会逐步认识和掌握全部物质世界。唯心论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或客观精神的,精神主宰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 A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 B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 C前者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后者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D前者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后者不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7.认识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7.认识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7.认识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 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7.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多选,恩格斯说:“单凭观察获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这句话表明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认识无关 C对于认识事物来说,观察是没有用的 D感性认识是有局限性的,8.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 一是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二是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9.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构成,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9.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构成,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多选,近年来,有些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屡屡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损失,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下列关于社会的发展中“地理环境”的作用描述正确的有 A“地理环境”属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物质方面 B在影响社会发展的几个因素中,“地理环境”比“人口因素”更重要 C“地理环境”已经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D“地理环境”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1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再次,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1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2)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辩证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多选,马克思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社会生活”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主要表现在 A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 B人们在社会物质交往过程中产生了社会意识 C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时,会立刻在社会意识中反映出来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1.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11.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最后,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多选,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A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B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C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 D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政治经济学,简单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12.价值是什么,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12.价值是什么,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12.价值是什么,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单选,近年来,由于奶粉生产不达安全标准,导致婴儿使用后中毒的事件频发,消费者抵制国产奶粉的现象。这表明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C没有使用价值也能成为商品 D没有使用价值也可以有价值,13.价值如何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