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1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5页 / 共31页
第6页 / 共31页
第7页 / 共31页
第8页 / 共31页
第9页 / 共31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商鞅变法的背景,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概念:(1)平王东迁,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2)东周的分期: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3)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的基本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动荡: 春秋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大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井田制、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封建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大发展: 随着生产力进步,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铁器、牛耕使用,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百家争鸣,大发展,大变革,大动荡,社会变化的新气象,社会经济发展,封建经济产生,封建制生产关系产生,上层建筑的变革,战争的需要,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社会经济发展, 封建经济产生,(1)表现:,(2)影响:,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期,铁器用于农业生产;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兴修水利:如都江堰、郑国渠等。农田施肥:沤肥技术 荒地开垦:,1)农业:,2)手工业: 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就。,3)商业: 日趋活跃,出现邯郸、临淄、宛、陶等商业中心。,影响,(2)影响:,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产生新的阶级力量: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级,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2.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生产力发展,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力量产生,分化出的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奴隶制生产关系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3、上层建筑的变革: 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1)原因:经济基础的变化(2)目的: 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3)途径:变革(4)措施: 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取代世卿世碌制; 以实行俸禄制取代封邑制; 以中央集权取代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 (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1)春秋:诸侯争霸战争(2)战国:以兼并战争为主(3)变革动力:富国强兵 战国时期,群雄角逐,战争频繁。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进而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4、军事:战争的需要,(1)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繁荣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空前发展。(2)表现:私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学在官府是指奴隶主阶级垄断教育)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出现了百家争鸣活跃局面。(3)影响: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5、思想文化: 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为商鞅变法提供经验教训:,2.战国时期:,李悝,吴起,魏国李悝变法:,率先强盛,楚国吴起变法:,成为强国,公元前445年,)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加强法制,1)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收回爵禄2)强令旧贵族迁居3)裁减冗员,节余养兵和奖励军功.4)要求官员秉公执法,地主阶级改革,小结:各国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思考: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改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1)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新兴地主势力增强,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2)阶级基础,3)内在动力,这些改革家们是哪一思想派别的代表?体现了什么思想主张?,顺应时代进行变革;以法治国,法家,思想派别:,思想主张:,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一个地处西陲,比较落后的秦国,能够虎视中原,最后吞并“连横”的六国,一统天下。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制度创新“商鞅变法”。秦国在公元前4世纪,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秦国当政者抓住了机遇,任用商鞅,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进行了改革。经过变法,秦国迅速强盛起来,最终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依然饶有兴味。,1、改革的必要性:,(1)秦穆公称霸西戎(公元前7世纪后期) 落后,(2)秦献公改革(公元前4世纪初) 无改观,内容:废除人殉制度;迁都栎阳;制 定户籍制度。结果:秦国的整体面貌无根本改观。,2、改革的可能性:,(1)有利条件:,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权力集中)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法家学说)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民风质朴与尚武精神),(2)历史机遇:,三家分晋,阻秦力量大受削弱;,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诸侯卑秦,秦孝公决心发奋图强、实现富国强兵。,(3)主观条件:商鞅的个人才干。,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变法背景),本课小结:,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生产力发展 封建经济产生,诸侯兼并,战争频繁,客观:,经济:,政治:,文化:,军事:,(1)秦孝公支持(2)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守旧势力相对薄弱(3)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4)当地民风质朴,具有尚武精神(5)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主观:,客观原因穆公称霸西戎,但仍落后中原必要条件献公改革,无根本改观;有利条件权力集中、法家学说、尚武精神;历史机遇三家分晋、“士人要求”主观原因秦孝公变法图强,重用商鞅,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无夺民时,则百姓富。” 国语 齐语材料二:“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贱则国贫。” 汉书 食货志材料三:“-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 史记 蔡泽列传请回答:(1)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大改革?(2)材料二说明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3)这三次改革有何共同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征?,答案:(1)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2)“平籴法”(3)促进个诸侯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特征: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