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3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XX-XX土地科学学科发展报告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研究报告云南财经大学初稿一、学科研究对象1、从整体上研究作为自然经济综合体的土地的运动发展及其合理利用的规律性;2、土地与人之间的供求矛盾;3、土地与土地关系的结合体;4、土地问题整体,包括土地、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5、协调人地关系,解决人地矛盾。二、学科属性研究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和人地关系及其管理的科学。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其任务是为更好地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土地,协调土地与人口、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三、学科逻辑起点将土地利用作为学科的逻辑起点,最核心的科学问题就是“可持续性”,因为人类追求的目标是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要解决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就需要采用各种措施,包括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等,对土地进行开发、整理、复垦、防治、保护、修复、控制和管理,使土地功能不断满足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发展的需要。四、学科内涵土地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主要探索人类土地系统的发展演变规律,寻求解决土地问题的途径、方法和措施,以实现人地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其内容包括土地资源、土地工程以及土地利用之间的交融三个层次。五、学科名称土地学六、学科体系及各学科界定二级学科:土地资源学:是指研究土地资源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保护与管理等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土地利用学:土地利用学是一门研究人地利用关系规律性的学科,其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工程学:土地工程学涉及众多学科,是提高土地质量、提升土地效能、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的工程技术措施总和。三级学科:土壤资源学:对土壤资源进行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及开发利用管理的学科。土地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一般原理,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价值流等的相互作用和转化,开展土地利用优化与调控的学科。土地经济学:其研究领域为土地资源经济、土地财产经济、土地资产经济问题,分别涉及到土地实物、土地财产以及这二者的货币表现。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活动中的人与地关系和与此相关的人与人关系,或土地经济运行,即与土地相关的生产力运行和生产关系运行。土地管理学:是以土地制度,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所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的综合措施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土地法学:研究调整人地关系的相关法律规范与政策的一门学科。地籍学:是研究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的一门学科。土地规划学:研究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体系、技术路线、编制方法及其各种具体的用地规划布局的一门学科。七、学科研究范式长期以来,土地问题研究一直有经济学范式和环境学范式之分。前者应用经济学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等对土地问题进行描述和解释;后者主要应用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方法,采用实用主义的取向,对土地问题进行因果性说明。八、学科核心理论土地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本范畴可以围绕土地结构与功能、土地过程与控制、土地承载性与持续性三大板块开展学科的理论框架建构。九、学科支撑理论和技术土地科学的理论体系如下图所示。这一体系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可称之为理论基,包括地租理论、土地区位理论、土地不可替代性理论、土地商品特殊性理论等,这是土地科学固有的最本质的基础理论。第二层次可称之为理论库,包括土地生态经济理论、土地估价理论、土地配置理论、土地管理理论等,这些理论大多是在理论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偏重于应用性理论。位于最高层的可称之为理论核或理论峰,它是多种理论的高度综合,对土地科学研究的多个方面具有指导作用。从土地科学研究的对象、学科特征、研究体系、研究特点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分析认为,土地科学的技术支持体系可表述为下图。从中可见,土地科学的技术支持体系是十分庞大的,它是一门技术含量很高的综合性科学。参考文献王万茂.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展望.中国土地科学,XX,15(5):22-27.王万茂.论土地科学学科体系建设.中国土地科学,XX,16(5):4-12.叶艳妹和吴次芳.土地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结构及其技术支持体系研究.中国土地科学,XX,16(4):4-9.陆红生和韩桐魁.关于土地科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国土地科学,XX,16(4):10-13.谢俊奇.未来AB年土地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战略问题.中国土地科学,XX,18(2):3-9.黄贤金,周建春,严金明,等.论土地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王万茂教授土地科学学科建设思想研究.中国土地科学,XX,20(4):52-56.粮油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报告XX-XX一、引言“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粮油科学与技术学科是研究粮食、油脂和油料在购销、储运、加工中的物理、生理和生化特性及控制技术的一门科学技术,它是一个以粮油为研究对象,涉及理、工、农、医等跨领域、多学科渗透而又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学科。粮油科学与技术学科涵盖了粮油产后的购销、储藏与物流、加工与综合利用、装备与自动化、质量安全与营养、信息网络与企业管理等专业。粮油作为特殊重要商品,关系到军需民食、国计民生、社会安定。粮油科学与技术学科对推动现代粮油流通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健康生活需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和谐社会发挥着支撑作用,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显著的地位。因此,备受党和国家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粮油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学科研究不断深入、学科建设快速发展、科技队伍日益壮大、科技创新硕果累累、粮油产业发生巨变,我国在粮油产后技术领域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二、本学科近年最新研究进展学科研究水平空前提升1.粮食储藏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储粮生态系统理论体系,创新了低温储粮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创新了储粮通风技术基础理论,突破了储粮害虫抗药性基础研究瓶颈,完善了粮食干燥基础研究,夯实了粮食产后损失及减损关键技术理论基础。我国粮食储藏技术总体跃居国际先进地位,部分技术水平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2.粮食加工建立了稻米与副产品深加工高效增值创新技术系统,稻米加工设备研究与制造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小麦制粉工艺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小麦制粉设备主机在性价比方面已超过外国公司;生物酶技术缩小了玉米深加工技术与国际水平差距,玉米生物转化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进一步深化;特色杂粮生产及加工利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取得进展。3.油脂加工部分油脂设备技术性能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磷脂产品,质量达国外同类产品指标;大豆分离蛋白、浓缩蛋白、组织蛋白产量已居世界前列。油脂加工节能减排技术、低溶剂消耗、低能量消耗以及热能回收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4.粮油检验检验仪器开发水平与国际差距缩小,开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粮食新陈度快速检测方法及相关仪器等;食品安全评价技术研究系统化;标准体系建设快速发展;检验方法标准全面与ISO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标准相衔接。5.粮食物流初步形成粮食物流供应链系统理论;粮食流通的通道网络化、过程四散化、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化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研发出大型粮食装卸、输送、接受和散粮进出仓设备。6.粮油营养粮油营养理论研究受到重视,利用粮油中的营养素修饰基因表达或基因结构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营养强化带动粮油食品开发,对强化面粉、强化食用油、强化大米及强化的米面制品已进行了工业化生产。7.饲料加工部分饲料产品和许多优质产品的饲料转化率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饲料加工工艺和设备制造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饲料设备制造成为世界最大的饲料装备生产国。8.发酵面食作为配料之一的活性干酵母研究取得突破性发展,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形成班产1t、和5t的系列化馒头成套设备,馒头生产开始向现代化迈进。学科发展取得显著成就1.科学研究成绩斐然创新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粮油科技创新使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层出不穷。1)获得奖项。“十一五”期间,粮油科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一等奖是近20年首次获得,二等奖的数量也明显超过“十五”;获得国家发改委软科学奖3项、省部级奖励60多项、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147项,其他奖项近百余项。2)获得专利。XX年XX年,粮油科技项目共申请专利201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60项、实际授权专利86项、授权发明专利36项。另外,XX年全国粮油工业企业获得专利1984项,其中发明专利528项。3)发表论文。目前,粮油科学与技术学科国内学术期刊共有11个,刊发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多、质量提高。其中中国粮油学报是全国食品工业类中文核心期刊,近5年来共发表论文1556篇。XX年XX年,粮油科技项目成果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3篇,出版专著173万字。4)制定修订标准。“十一五”期间,正式颁布实施的制修订粮油国家标准和粮食行业标准共336项,其中国家标准248项、行业标准88项。5)开发新产品。XX年XX年,共研制新产品104项、新装备1416台套、新材料4种、新工艺190个,进行中试和形成生产基地160个,示范基地321个。共完成成果转让166项,签订成果转让合同140项,实际应用成果221项。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粮食局主持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安全绿色储粮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产后)课题、粮食宏观调控信息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储备粮减损新技术研究与示范,共4个大项14个课题获得重大进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科研平台全面建设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不同的粮油技术应用领域、不同的地区建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国家(部门)重点实验室,为粮油流通科技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平台。经国家发改委审批,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已经立项,分别为国家粮食储运工程实验室、国家粮食深加工工程实验室、国家粮食加工装备工程实验室。国家粮食局组建了粮食储藏、粮食物流、粮油食品、粮油加工装备、粮油质量检验等14个国家粮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学科建设蓬勃发展学科教育粮油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发展很快,学科分布逐步铺开,区域广阔,数量增多。至XX年,全国开设有粮油科学与技术学科课程的高校有140多所,具有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硕士点的高校有34所,农产品加工及储藏工程硕士点的高校有64所,食品科学技术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有15所。以河南工业大学、江南大学、武汉工业学院、南京财经大学等4所粮食院校为主,遍布全国31个省市食品学科院校中粮油学科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粮油科学与技术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业已形成。学会发展近年来,中国粮油学会在组织开展学术交流,促进行业科技进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努力为粮油科技人员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出版中国粮油学报,编辑出版学会会刊和专著文献,做好信息交流宣传平台;经国家奖励办批准,已连续6年开展了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与评审工作,在行业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权威性;自XX年以来,在国家粮食局的领导下,学会每两年开展一次高级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