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XX-XX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一、整体解读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教育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服务行动计划辽宁省教育厅XX年8月11日一党的十六大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高度,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任务。国务院认真落实十六大精神,把振兴老工业基地列为重点工作之一。温家宝总理进一步明确指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开发大西北同等重要,是东西互动的两轮子。这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大历史机遇。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一难得机遇,迅即提出“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加快全省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新思路。提出大力实施科教兴省与人才战略,全面推进辽宁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力争“把辽宁建成全国的以汽车、重大成套设备、船舶、飞机、机床等产品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以石油、石化、钢铁、新型材料为主的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形成国内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贸易业、轻型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以带动辽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新构想。为了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发展新思路和工作新部署,辽宁省教育厅成立了“教育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服务行动方案”课题组,汇集各高等学校、各教育科研机构和部分职业学校的研究力量,同时还特邀了省经贸委、省计委以及一批大型企业人才资源开发部门和科技开发部门的负责同志,共同围绕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重点围绕“建设两个基地和发展四大领先产业”对各方面紧缺人才的需求,对产学研合作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对校企合作科技开发重大攻关项目的需求,对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及高新技术园区孵化器功能发挥的需求等等,开展调查研究。调查表明:辽宁虽然拥有较雄厚的人才基础,但是存在较为突出的结构性失调和能力性缺欠。在能力性缺欠方面,表现为相当多的在职人员“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现代生产经营及管理活动不相适应。在结构性失调方面,一是层次结构失调。主要表现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工、中级技工占职工总数的比重偏低,分别只占%、11%、5%、50%。特别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中,工程技术类和经营管理类人才仅分别占%和5%。高级技工中技师仅占1%、高级技师仅占%。二是科类结构失调。特别是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密切相关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10大领域人才紧缺。集中起来,表现为:紧缺高层次国际化经营管理型人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领军型人才。XX年以前,急需补充500-800人。同时,还紧缺掌握高新技术知识,受过严格科研训练的高层次研发型人才。XX年以前,需要补充2万人左右。紧缺掌握高新技术知识,并善于运用高新技术知识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XX年以前,需要补充10万人左右。紧缺具有高级专门技能、擅长实际操作的实用型人才。XX年以前,需要补充15万人左右。紧缺具有中级专门技能、熟练型实用人才。XX年以前,需要补充25万人左右。调查表明,上述十大领域4个层次紧缺人才,不仅需要高等教育、各级职业技术教育通过深化改革,突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来培养、培训,更需要企业、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紧密合作,创造产学研一体化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培训,才能更好地适应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人才紧缺之需。为此,行动方案提出,紧紧围绕上述10大领域4个层次紧缺人才,整合全省教育资源,发挥产、学、研三方优势,同时,有效利用国外和省外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包括11个项目:建立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实施高级科技领军人才培训项目;建立7大领域的高校内、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实施“德、法工程师文凭”教育项目;校企共建6个类别的专业学位培养、培训基地;紧缺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计划;紧缺国际商务型人才培养计划;紧缺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计划;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中级实用型人才培养培训计划”;30万人职业培训计划。调查表明,作为老工业基地,我省大中型企业较多,也高度重视技术更新和技术改造,每年技改经费近百亿,但由于缺乏科技开发的有力支撑,从而导致不少企业科技开发投入的收效不佳。其突出表现是,我省数百家大中型企业中,建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的仅占30%;从事技术开发的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2%。这与现代企业的要求相比,差距甚大。而另一方面,我省高等学校、独立科研院所科研实力比较雄厚,学科比较齐全,虽然近年来企业与校、所之间相互协作、共同研发的势头有所增长,但总体上与实际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有限的研究开发资源未能有效地优化组合,分散研究,重复开发,研产脱节,成果转化率低还比较普遍,有的甚至还较严重。为此,必须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这个主题,大力加强企业与教育机构、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需要大力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科技攻关合作。重点围绕“两大基地、四大领先产业”建设与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难题,协同攻关。急需建立一种机制、一种组织形式,能够有效地从大量科研课题中梳理、提炼出“关键性课题”;能够有效地组合全省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中的该领域最优秀人才,开展合作攻关,力争尽快取得突破,为加速“两大基地和四大领先产业”建设的发展提供科技动力。许多企业提出:这种协作攻关所形成的科研合力、资源优化的扩张力,要能够发挥较长时间、较大范围的辐射作用,必须形成一定的载体。“以项目为纽带,以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实验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为载体、为基地”,是一种有效的形式。为此,应当将校企合作科研攻关,与校企共建科技研发中心有机结合起来。需要充分发挥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带动功能,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孵化器的功能。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力量。我省现有高校校办企业390多家,要选择其中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关系直接、产业化前景良好的企业,重点扶持。在XXXX年间,力争以20家高校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干,形成20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形成对该产业发展和产业链扩张的带动作用。目前,我省已有大学科技园10座,入园企业达300多家。企业界指出,我省现有大学科技园除少数几个外,多数规模有限,特色不鲜明,希望进一步优化资源配臵,形成不同的优势和特色,以更好地发挥大学科技园的孵化器和辐射源的作用。为此,行动方案提出实施“科技创新服务振兴工程”,包括8个项目:实施校企共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计划;实施校企共建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划;实施大学科技园发展计划;实施高等学校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的服务计划;实施高等学校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计划;实施高等学校科技产业发展计划;实施资源枯竭型地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计划;实施高等学校决策咨询服务计划。XX-XX年新安县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改革开放尤其是“九五”时期以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县人大、政协监督支持与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新安教育在国家贫困县的薄弱基础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以1997年通过省级“两基”验收为标志,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师资水平不断提高,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实现了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学校普遍使用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形成了以九年义务教育为主体、基本普及高中教育、普职成教育三教统筹协调发展的县域教育体系,并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在一些方面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基本满足群众的教育需求,为新安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在当前乃至今后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使全县人民全面跨入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适应新的挑战,抢抓机遇,再创辉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育人为主,以人才为本,教师为主,积极调整教育发展战略,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战略,不断增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努力建设教育强县,逐步缩小与全国教育先进地区的差距,扩大和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办好新安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充分发挥教育在县域经济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一、指导思想1坚持教育为本的百年大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国务院关于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衔接教育部XX-XX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联系新安县“十一五”发展规划,以整体提升县域教育发展水平为目标,落实发展教育为新安人民服务宗旨,推动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社会反哺教育,把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和开发人力资源作为一切发展的目标、主体和动力,把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措施,把蕴藏巨大财富和能量的教育事业作为新安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石和动力,为实现全县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强大而持续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2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全国、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教育发展要积极适应新安农业向电力、冶炼、煤炭和旅游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向城镇社会转型时期的新变化,又要面向未来适时调整教育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既要立足县情规划教育发展,又要面向全国培养输出人才;既要以满足未成年人的教育需求为己任,又要完善开放的县域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为一切愿意学习的人提供成才的机会,增强教育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高全县人民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生活质量。3坚持“巩固、深化、提高、持续”的内涵发展模式以布局调整和优化教育资源为基础,注重内涵发展,坚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旋律,统筹教育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统筹县域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扬长补差、开放创新,由学校而学区,由农村而县镇,循序渐进,不断扩大和均衡优质教育资源。4坚持走法制、体制和机制相配套的改革道路加强依法治教,配套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增强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在制度上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社会参与办学,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教育权益。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改革教育工作机制,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教育服务水平,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推动教育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谋发展。二、发展目标明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