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1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5页 / 共31页
第6页 / 共31页
第7页 / 共31页
第8页 / 共31页
第9页 / 共31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职业素养专讲,讲授内容:,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教学设计技能(重点) 课堂教学技能(重点) 结合主观题讲解 教学评价技能(重点),教学设计技能章节分布,1、教学概述 2、教学过程 3、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重点) 4、教学工作基本程序 5、教学组织形式(重点) 6、教学目标编制技能(重点) 7、教案编制技能(重点),教学的意义与任务,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教学的意义(多选) 第一、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重要手段。 第二、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第三、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的任务:(多选、背诵) 第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 第二、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以及创造才能智育+体育 第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美育+德育 第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教学过程(重点),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发展,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 有关教学过程的理论: 1、儒家思孟学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强调学习过程,也就是教学过程。 2、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认知结构中的接受学习。 3、杜威: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认知结构中的发现学习。,对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多选、背诵),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认识的间接性 认识的交往性 认识的教育性 有领导的认识 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想结合 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是 ?经验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现象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的条件(选择) 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必须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 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赫尔巴特教育性规律)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教师中心论:双边性规律),教学过程结构(一堂课的结构),1、激发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2、领会知识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巩固知识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 4、运用知识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的前提保障 5、检查知识是对知识的考查过程,练习题目:,单选 1、_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 A、教学 B、课程计划 C、教育方针 D、教育活动 2、从教学过程的特点看,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A、社会经验 B、直接经验C、间接经验D、生活经验 3、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课堂活动 D、交往活动 4、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称为() A、教育 B、教学 C、教授 D、学习 5、提高“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是() A、赫尔巴特 B、洛克 C、夸美纽斯 D、杜威 多选: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A、电教手段与传统手段相结合 B、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D、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统一 E、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论述题: 1、试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2、试论述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基本条件。,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重点!),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我国目前的教学原则有:(选择) 1、直观性原则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2、启发性原则提出问题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助产术(产婆术)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 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叫人发现真理。 3、巩固性原则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4、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学记:“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5、因材施教原则扬长避短、差别教学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7、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8、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9、一般发展原则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能得到发展(赞科夫),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教学目的 是决定教学方法最重要的依据 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 注入式: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启发式:教师从学生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指导学生自己学习。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五大类(多选、理解)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主要有讲述(只讲事实)、讲解(只讲理论)、讲读(讲读结合)、讲演(既讲事实也讲理论) 真题练习(单选):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是() A、演示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陶冶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读书指导法 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参观法,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是中小学各科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 2、实验法 3、实习作业法 4、实践活动法 四、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会发现 五、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 真题模拟(单选): 1、鲁宾斯坦曾经说过:“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问,开始于矛盾”基于这个观点,教学应遵循() A、教育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目标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2、首次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 夸美纽斯 C、孔子 D、赫尔巴特 3、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A、谈话法 B、讨论法 C、讲授法 D、练习法,4、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5、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学,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6、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教学原则 A、系统性 B、启发性 C、思想性 D、巩固性 7、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活的知识的方法是() A、实验法 B、讲解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8、“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原则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选择、记忆),一、备课(三备三计划)是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三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进度计划 三计划:学期的教学进度计划、课题教学计划(单元)、 课时教学计划(每一课教案) 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便捷、最现实的一种方式。 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分为 单一课和综合课。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三、作业检查与批改(多选): 布置作业的基本要求:有代表性、分量适当、难易适度、要求明确、经常检查和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考察与评定试题:供答型(简答和陈述)和选答型(是非题、多项选择、组配试题) 测验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测验项目越全面、越多,测验的可靠性就越高。另外一种提高测验信度的方式是采用 难度适中的项目。,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史上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制 一对一,小班教学、因材施教但教学效率不高 2、班级授课制 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 1862年,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班级授课制。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广。 班级授课制优点及不足:(选择、记忆) 优点:1、经济有效培养人才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3、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不足:1、不利于因材施教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3、分组教学制按照学生的能力和成绩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班级内部分组和班级外部分组) 4、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杜威首创,学生克伯屈改进推广 5、现场教学既是教学方法又是教学组织形式。 6、导生制(贝尔兰卡斯特制)在班级配备导生指导学生教学(小老师),真题模拟(单选):,1、()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 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民主主义教育 2、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成绩评定 3、把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A、分层教学 B、合作教学 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4、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小组教学 D、道尔顿制 5、在教育学中,对学生进行考试测验时,测验达到的目的程度称作测验的() A、效度 B、信度 C、区分度 D、难度 6、教师的备课工作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 A、设计练习作业B、选取直观教具 C、设计教法 D、检查学生教具 7、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 A、常规准备 B、一般工作 C、排练预演 D、先决条件,教学模式,常见的教学模式(选择): 1、传递接受式 基本教学程序: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教学的核心)-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 2、自学辅导式(人本主义) 基本教学程序:自学-讨论-启发-总结-练习巩固 3、探究式教学(皮亚杰、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 基本教学程序: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 4、抛锚式教学模式(建构主义) 基本教学程序: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5、范例教学模式(瓦根舍因) 基本教学程序:阐明“个”案-范例性阐明“类”案-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原理-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规律原理运用训练 6、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奥苏贝尔) 四个教学环节:呈现先行组织者、呈现新学习内容、知识的整合协调、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教学模式,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通常包含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呈现先行组织者学生开始学习前给引导材料 第二、呈现新学习内容 第三、知识的整合协调 第四、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 7、掌握学习的教学模式(布卢姆),教学目标编制技能,教学目标的内涵: 1、教学目标的 预期性 2、教学目标的 生本性 3、教学目标的 具体性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区别: 1、从描述主体看,教育目的以教师为主,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规定。 2、从陈述方式看,教学目的描述一般采用“了解、理解、掌握、领会、体会”等模糊性心理动词。 教学目标的描述一般采用“说出、归纳、说明、辨别”等可观察可测量的外显行为动词。(可操作性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