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XX年08月27日17:22中国网【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6条“一五计划”纪念邮票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从1953年至1957年,新中国仿照苏联工业化模式实施的,第一个为期五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党的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出的,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地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296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l%以下。在基本建设上,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550亿元,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投资总额为493亿元,超过原来计划亿元的%。五年新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固定资产原值的倍。五年内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达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有921个,比计划规定的项目增加227个,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产的有428个,部分投入生产的有109个。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156个建设项目,到1957年底,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我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1957年的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比1952年增长%。原定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实际达到18%。1957年手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年增长%。1957年的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原煤为亿吨,比1952年增长,发电量为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机床产量达万台,比1949年增长倍;棉布为亿尺,比1952年增长3296,糖86万吨,比1952年增长92%。农业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粮食产量1957年达到3900亿斤,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为3280万担,比1952年增长%。粮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和%。五年内全国扩大耕地面积5867万亩。1957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万亩,完成原定计划101%。五年内全国新增灌溉面积万亩,相当于1952年全部灌溉面积的69%。全国交通运输业也有巨大发展,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内,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新建、修复铁路干线、复线、支线共约一万公里。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都先后建成。到1957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人民生活也得到较大改善,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1957年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文教、卫生、科学、艺术事业也有很大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学难点1954年宪法的性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线索,按表格内容“对号入座”:建国初期的任务建立人民政权统一大陆、民族团结保家卫国满足农民需要召开新政协、成立新政府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国共产党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转载于:写论文网: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请同学们阅读第4课。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第一个五年计划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教师过渡讲解: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态,党中央依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条件,决定通过政府制定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发展重点项目,带动各行各业全面发展。这就叫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教师小结、过渡:由于“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符合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还得到了当时友好国家苏联的援助,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及时组织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完成填图册第7页第2题的答案。3“一五”计划取得哪些重大成就?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这部宪法是什么时候由什么机构颁布的?2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3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板书设计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一.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主要有哪些规定它的规定有什么历史意义?课后反思:在总结一五计划成就时,把成就总结成四厂二铁一桥一五计划1、时间:1953年制定了过渡时期的基本路线,开始执行“一五”计划建设,1957年提前完成。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3、主要成就:工业:鞍山钢铁厂、沈阳机械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交通运输: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4、“一五”计划的特点:1、集中发展重工业,兼顾其他;2、借鉴苏联经验,吸收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3、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5、意义: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1重工业为社会主义提供基本设备和设施。2加强国防力量的迫切需要。3借鉴苏联工业化经验。4工业极端落后,严重制约国民经济正常发展。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原因:农业生产力落后,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要求。方式:农业生产合作社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赎买策略:利用、限制、改造。方式:加工订货、公私合营4意义:社会主义历史上第一次实现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创造。5实质:转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即对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6标志: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初步确立,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7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的巨变。8局限:后期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左倾”错误原因: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缺乏经验。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2实质:“左倾”错误3表现: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分配上“一平二调”4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5影响:“大跃进”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6评价: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失误,使国家和人民面临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7启示: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必须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978年,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有利于解放思想,冲破“左”的思想束缚。2时间1978年12月;地点北京。3内容思想上: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政治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4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说明了什么?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是一次伟大的转折。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善于自我完善,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政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原因:人民公社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落后,影响国家的经济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的方针。2含义: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家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成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3特点: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既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我国农民的伟大创举。4作用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推动中国农业大发展,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背景:国际: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国际形势的好相对有利。国内:文革破坏导致了经济崩溃;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的决策。2目的:吸收外资,引进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3定义: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特”在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4五大特区: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深圳、厦门、汕头和珠海,后来增加海南岛5条件:交通发达;著名的侨乡;离港澳台近;6作用:是对外开放的窗口,起到示范、辐射、推动作用。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7对外开放的格局1980年设立深圳、厦门、珠海、汕头、海南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广州、上海、天津、大连等1985年开辟经济开放区: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等。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XX年12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特点:形成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