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6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8页 / 共26页
第9页 / 共26页
第1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一堂小学语文课课堂观察报告(共10篇)一次关于有效的课堂提问-课堂观察报告一、观察缘由课堂提问是师生课堂教学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为了增强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开展了以“有效的课堂提问”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二、观察设计本次观察对象为五年级的一位语文教师,执教内容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参与观察的人员为学校全体教师。本次观察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准备阶段。1.制订观察方案,做到五个确定,即确定观察主题、确定观察内容、确定观察工具、确定观察方法、确定成员分工。我们对观察主题进行了细化理解,认为“提问的有效性”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有效的,包括铺垫型、思考型、提醒型及其他;二是低效的,包括过易或过难的、无意义重复的、表述含糊的;三是无效的,即没有必要的那些提问。2.准备人手一份课堂教案,对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在观察时更多地聚焦于我们的主题。现场阶段。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本次观察研究中,我们采集了整节课上教师的几乎所有提问及学生的回答、教师的理答情况,以备课后作出更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反思阶段。即观察之后的反思与分析。我们对所有问题进行了逐一的分析与归类,选择了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并进行相应的讨论。本次观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分时段分小组的观察方法。我们将进入课堂的观察人员根据时段进行分工,每二人一组,重点观察五分钟内的提问情况;二是采用聚焦式笔记记录方法,集中记录课堂提问;三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四是对比观察法,以观察本校教师的一堂语文课为主,再辅以观察特级教师老师的课,两相比较研究,更为客观。三、观察引发的困惑我们对课堂提问进行了汇总与处理,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果,也由此给观察者和观察对象带来了困惑。1.从量上看来,教师课堂提问数量适宜,一堂课共有十几个问题,平均每5分钟一个。大多数老师认为还是比较合适的。2.从质上来看,有效问题共有8个,占%,其中以思考型、提醒型问题为多。低效问题2个,占%,主要集中在过易以及无意义重复问题上。无效问题2个,占16%。教师提问的有效度还算理想。课上完后,我先回了办公室。直到下节课都快开始,老师终于完成了相关统计也回来了。于是自然地有了一段讨论所谓真理是越辩越明,可这回那真是越讨论越迷糊了。关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实在是让人困惑。不说别的,就说说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有效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老师们精心设计的教案往往主要是由问题构成的,这些问题不仅串联起了整个教学过程,更是引导学生逐步探索感悟,从而完成一系列教学目标。那么,这些问题是否就都自然而然地是有效提问呢?我们且用数学中的假设推断法来论证一番吧。教学现象之假设一:教师按照教学设计的流程将预设好的问题一个个提出来,学生们发言踊跃,对答如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进程稳步进行。推断论证:每一个问题大部分同学都能正确回答,几乎不需要老师的引导、纠正,这样的问题还值得提吗?这样的问题难道不是成了那种缺乏思维内涵的低效提问了吗?这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商榷。课堂现象之假设二:教师提出了设计好的问题,但学生没能说到刀刃,答出精髓。于是老师便耐心地引导。终于,学生在老师的不断启发下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答出了更加精彩的内容。推断论证:在老师进行启发深入感悟、引导多元理解的过程中,无形中添加了很多个问题。这样一来,首先提问的数量就多了。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问数量在增加,这样的课堂不就是在向“满堂问”发展了吗?那么,那些预设的问题是否本身也就存在问题呢?这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是值得商榷。我的困惑:课堂提问,横也是问,竖也是问。课堂提问到底该怎么问?四、观察问题解疑笔者又随之观察了特级教师薛法根的一堂语文课,进行了对比研究仔细分析,试图找出困惑的症结所在。1.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被观察教师口才一流,思维敏捷,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以及反应状况。整堂课课堂节奏过快,学生忙于应付,无暇思考,思维停留于浅表层次,无法向纵深方向发展;面对学生不够理想的回答状况,教师势必要进行诸如“再想一想?”“还有吗?”之类的不断追问与提醒,导致问题数量增加。这样不良循环,得不偿失。2.除了提问以外,教师没有安排更多的学习形式有效的提问可以串联起一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但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提问过于频繁,无疑会造成无效提问数量增加并影响学习效果。其实,过多的课堂提问往往会挤占其他诸如思考、朗读等有效的学习形式。3.教师所提的问题含糊或者不到位这可以分为两方面的因素:一、客观上,是由教师语言表达、知识水平、性格习惯等原因造成的。美国鲍里奇等人将“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的第一条列为“清晰讲授”,因此,教学提问的模棱两可势必影响到提问的实效性。二、主观上,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存在偏差,致使提问低效。对教材把握不当,使得看似有效的提问成了“表面的繁荣”;有时过于分散了问题,使问题琐碎化,没有提炼出紧紧抓住课文灵魂的核心问题。4.教师过多依赖提问展开教学过程每一个环节,教师总是以各种各样的问题串联起来,这样导致有些问题完全可以不问或根本不是问题却要画蛇添足提出来,如答案在书上的问题,教师自问自答的问题以及学生脱口而出的问题等。4.学生不会提问,没有养成提问的习惯整堂课上,教师提了这么多问题,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却很少。学生表现拘束,不会提问,不善于提问,更没有展开深入复杂的思维,因此班内也没有形成大胆质疑的习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没有帮助教师分解问题,最终所有问题汇集到教师一人身上。五、观察建议1.转变观念,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课堂,而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从这次课堂观察来看,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一理念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理念与实践脱节,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较为普遍。作为教师,要牢牢记住:课堂上,别忘了把自己隐藏起来,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整堂课上就以学生活动为主,或朗读或思考或发表观点或写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2.改变方法,倡导学习形式的多样性虽然课堂提问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教学形式,但不能独霸课堂,挤占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课堂时间如以声音为标志一般分为两种:一为有声时间;二为无声时间。有声时间分为师生交流时间,学生朗读时间等;无声时间分为学生思考时间、练习时间等。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辅以多种教学形式展开教学,诸如小组讨论、朗读圈注、写话训练、静思默想等。3.研究规律,注重提问操作的技巧性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自己,更要备学生,了解学情也是提高课堂提问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把握提问机会,在课堂实战中逐步积累经验,丰厚教学功力,学会提问,力求做到三点:(1)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2)提问面要广,不能局限于几个学生;(3)教师提问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作出调整。薛法根老师在教学中有一个与学生交流的环节,他没有将核心问题分解成很多琐碎的问题,而是在学生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时才进行适时的点拨性的提问,通过这种暗示性的提问旁敲侧击,引导学生自己思考。4.把握教材,提高课堂问答的实效性教师理解教材的程度对提问的有效性起着深刻的影响,提问要关注课文的关键处,要留心课文的言外之意,深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以确保提问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薛老师深入把握课文实质,设计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只有两个:居里夫人的美丽体现在哪里?“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这两个问题的学习感悟多以学生交流、教师点评为主,刘老师在关键处提了几个提醒型的问题,在学生理解有偏颇时起到了暗示、引导的作用,整堂课的提问干净利落,富有实效。小学四年级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观察总结组织者:太平堤小学语文教研组组长:杨磊时间:XX年11月3日小学四年级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堂观察总结组织者:太平堤小学语文教研组组长:杨磊XX年11月3日一、观察设计本次观察对象为四年级的一位语文教师,执教内容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参与观察的人员为学校全体语文教师。本次观察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准备阶段。1.制订观察方案,做到五个确定,即确定观察主题、确定观察内容、确定观察工具、确定观察方法、确定成员分工。我们对观察主题进行了细化理解,认为“提问的有效性”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有效的,包括铺垫型、思考型、提醒型及其他;二是低效的,包括过易或过难的、无意义重复的、表述含糊的;三是无效的,即没有必要的那些提问。2.准备人手一份课堂教案,对教材以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在观察时更多地聚焦于我们的主题。现场阶段。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以备课后作出更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反思阶段。即观察之后的反思与分析。我们对所有问题进行了逐一的分析与归类,选择了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并进行相应的讨论。二、成功之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通过作家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唐老师上的是第一课时,唐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叶圣陶的认真、平和。、以“爬山虎”为主线,步步引导.1、开头唐老师以“课题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么课文是不是写爬山虎?”把学生引入课文,通过读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2、了解课文大意后,唐老师又提问“那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让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语句,直奔中心,紧抓文中描写爬山虎的语句,这是全文的中心所在。以这一中心辐射全文,教学层次特别清楚。通过读理解其深刻含义,突破难点。3、又以问题“看到那绿绿的爬山虎,作者的心情为何如此喜悦?”引领学生学习叶老给“我”批改作文这件事,突出文章重点。让学生围绕中心句去探究,去学习,学生学习的目标就更明确,使整课堂浑然一体,正是由于唐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对不同的教材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才使这一堂课的教学流程如此清晰,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此成功。、以情促读,读中感悟.阅读课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语言的特点,有侧重的进行读的训练。唐老师注意营造以读为本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朗读课文的时间,读贯彻整堂课。课的开始就让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通过读引导学生找出表达课文思想内容的重点语句段落,即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语句,以读用心理解其深刻含义;最后抓住叶老为我修改作文的语句,用心品读这些重点句段,体会叶老的一丝不苟和平和。三、个人特色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课堂的修改练习是对掌握新知的延续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必须经过训练,才能转化为技能。因此,唐老师讲读课文之后,根据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采用师生共议对比体会小组讨论的方法,来修改肖复兴的获奖稿的部分内容。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四、出现的问题1、理解课文难点部分这个环节还不够扎实。如体会第一句描写爬山虎的语句:“刚进里院,一墙绿油油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