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第9页 / 共22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第16页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世纪前期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课型:新授目标导航1、学习目标: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及其遗址发现地点;通过分析北京人的体质特征,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知道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理解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转载于:写论文网: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第16页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世纪前期)图”,培养识图能力。2、学习重点:元谋人、北京人3、学习难点:学生初步接触历史地图、考古知识、古史资料等内容,需要逐步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进,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华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一问题比较抽象,需要逐步引导理解。【课前预习】请你认真阅读教材2-3页“元谋人”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请看课文第34页“北京人”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完成下列问题:【课堂探究】1XX年第29届奥运会举办地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7020万年前这里生活着北京人,万年前这里生活着山顶洞人。请看图思考: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2分析“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说一说:我国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是什么?3你的疑点、难点:【课后练兵】A、必做题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蓝田人2、下列各项叙述,与右边图像人物情况不相符的是A.直立行走B.人工取火C.使用打制石器D.过群居生活血缘关系的结合工具简陋粗糙人们头脑简单生活环境险恶A.B.C.D.4、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A外貌与现代人相似B.能直立行走C会制造和使用工具D.已经使用天然火5、下列不属于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的是A文物B文字记录C古迹和遗址D民间传说二、非选择题材料分析题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遗迹十分集中。灰烬堆积很厚,最厚处有6米。”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3、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它所证明的史实有什么意义?B、选做题一、非选择题考古学家说,曾在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了一枚骨针,这枚骨针长82毫米,有火柴棍那么粗,一头是锋利的针尖,另一头是针眼,整个骨针都很光滑。通过这枚骨针,我们可以推知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的哪些情况?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课型:新授执笔:郑碧丽陈志红审核:郑碧丽陈志红目标导航1、学习目标:知道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的不同;了解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掌握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学会细致观察课文的图片,从中获得有效的历史信息。2、学习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3、学习难点: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课前预习】请你认真阅读教材7-10页的内容,填写下列表格,并把相关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课堂探究】1、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即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共同点。都使用磨制石器,都处于_时代。主要从事_生产,还饲养家畜,兼营捕渔、采集、狩猎。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_;半坡原始居民,种植_都过着_或半定居的生活。都懂得制造陶器。3你的疑点、难点:【课后练兵】A、必做题一、单项选择题1、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时间大约为A.五六千年前B.六七千年前C.八千年前D.四五千年前2、半坡原始居民住在A.珠江流域B.黄河流域C.长江流域D.黑龙江流域3、能用稻米做饭的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半坡居民D.河姆渡居民4、下列关于南方农耕文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位于黄河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是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B.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地,适宜水稻作物的耕种C.会建造干栏式房屋D.会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5、促使原始人定居下来生活的主要原因是A原始农业的产生B自然环境的变化C学会了建造房屋D使用磨制石器业6、能够制造色彩鲜丽的鱼纹彩陶盆的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二、非选择题下图是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半坡出土的纺轮以及半坡彩陶上的彩绘动物图案。图一图二请根据图一回答,半坡人的生产、生活与山顶洞人相比有什么变化?请根据图二回答这些动物与半坡原始居民有什么关系?第一课时先秦时期班级姓名授课时间授课人【中考考点】北京人;炎帝与黄帝-“人文始祖”;大禹治水;西周分封制;商鞅变法;甲骨文和司母戊鼎;孔子;百家争鸣【重点难点】1、黄帝、炎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2、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及作用3、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4、孔子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5、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的一些体质特征;已经使用。他们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2、炎帝与黄帝对中华文明重要贡献:炎帝与黄帝是传说中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号称。相传造出宫室、车船,他的妻子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和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所以,海内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3、_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他采用_和_相结合的方法治水成功,被称为_。4、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内容有周王把和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前代贵族后裔,封他们为诸侯。受封者必须服从的命令,保卫;必须定期到周室、和。作用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密切了,推动了。从长远看,又会形成的局面,不利于国家的统一。5、甲骨文:出土地点:。特征:称为。作用:对研究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开始。6、商朝是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著名的有殷墟出土的现的最大的青铜器。7、孔子:生活时代:_末年_国人。评价: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家、_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包括“”和“”。提倡“”,以“”治国。教育思想及成就:创办,主张“”。鼓励学生要,敢于坚持。主张采用的教学方法。他的言论,由其弟子整理成_一书。8、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家主张,以治国;法家强调用加强统治,道家提出。二、课堂研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亡,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材料二: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失败了。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射死在楚王的尸体前;商鞅在秦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五马分尸而死。商鞅的观点属于哪家的学说?他代表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在哪一年?谁支持了他的变法?他实行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变法中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是什么?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机构对地控制的措施是什么?商鞅变法使国家强大了,那为什么还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商鞅最后惨遭车裂而死。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你觉得商鞅的死值不值得?2、完成下列表格:百家争鸣:_时期作用:_三、拓展延伸阅读材料:材料一: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同时,他还深刻地指出“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ABC材料二:夫严刑者,民这所畏也;重罚者,民这所恶也。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请回答:材料一所示的三位思想家阐述人与自然“和谐”的是;郭沫若之所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是因为春秋战国和五四运动时期都处于。根据材料二归纳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对秦朝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统治者确立统治思想的因素有哪些?【课堂检测】一、选择题1火的使用是人类利用自然力的一个重大进步。迄今为止的考古证明,我国最早使用天然火的原始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2公元纪年是世界通用的纪年方法。公元前20世纪比公元前11世纪A晚900年B早900年C晚9000年D早9000年3有这样一句歌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被尊奉“龙的传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盘古黄帝大禹炎帝ABCD4“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5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B实行商鞅变法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D牛耕得到推广6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下列哪几种人有奖励书读得好的人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仗打得好的人生意做得好的人ABCD7文字记载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主要途径。目前,我们尚无法通过文物中的文字直接印证哪一朝代的历史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8唐太宗曾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在位期间,保证农民的土地和生产时间,促进了社会发展。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实质体现了A道家的“自然无为”B儒家的“仁政德治”C墨家的“兼爱非攻”D法家的“以法治国”9被秦始皇所采用的学说是:A道家B法家C墨家D儒家10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频繁的争霸战争B学术繁荣C社会大变革D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他“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生努力不懈。他曾到宋国考察殷礼,到鲁国太庙考察周、鲁的礼仪典章制度,还向齐国学习音乐。他去世前一天,还要求弟子将典籍拿到自己面前。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治学态度。材料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子的哪些思想观点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一些合理成分或值得借鉴的地方?为了巩固统一,汉朝哪位皇帝开始用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并在思想领域采取了什么措施使汉朝形成“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材料三:著名华人作家韩素音曾说:中国文化影响之大与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所做的贡献是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