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课程作业表学 期 20102011 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 批判学派研究研究生姓名 朱秋霞 年级专业 09 传播学 任课教师 汪振军作 业 题 目 法兰克福学派史读后有感学 号 200912007050302023内容提要:法兰克福学派史这本书以中肯的态度,展示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回顾研究所自创立到 1950 年的岁月,深刻揭示了批判理论的起源及法兰克福学派对权威的研究、对当代审美理论与大众文化的批判,对权威的首次研究,还有 40 年代的经验性工作,尤其是对纳粹思想形成所进行的分析研究不仅有历史意义,对当今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是对这本书关于中国大众文化批判的一些感想。作业评语:成 绩 任课教师签名 年 月 日注:研究生应认真填写课程作业表,及时将作业报送给任课教师。报送时间最迟不得超过新学期开学后第二周。任课教师在新学期第三周前将作业判分签名后,将作业原件报院研究生办公室存档。有特殊情况须申明理由,并报研究生院同意后,最迟不得超过第四周。逾期不报或以后追加成绩的概不予以承认,有关学生也不能参加本年度的所有评先评优活动。法兰克福学派史读后有感法兰克福学派史(1923 一 1950)(原名为(辩证的想象法兰克福学派和社会研究所的历史 1923 一 1950)是由当代欧美思想史的知名学者、以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而著称的美国学者马丁杰经过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潜心研究后于1973 年出版的,我读的版本是单世联翻译,广东人民出版社的这本书。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法兰克福学派那些著名学者(也就是当事人)的承认和高度评价,霍克海默还亲自为该书写序。至今,该书除了被译成中文外,还被译成德、法、意、荷、西、日、塞尔维亚一克罗地亚、韩等文字,在世界上影响极大。全书以其中肯的态度,展示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回顾研究所自创立到 1950年的岁月,深刻揭示了批判理论的起源及法兰克福学派对权威的研究、对当代审美理论与大众文化的批判,对权威的首次研究,还有 40 年代的经验性工作,尤其是对纳粹思想形成所进行的分析研究不仅有历史意义,对当今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书体现了思想史与学术史、理论与实际、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法兰克福学派史这本书不像一般的学术史那样,仅仅注重梳理该流派的源流,对该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的传略、学术渊源、政治思想、学术观点、著述、治学方法进行整理和评述, 学派史除了在上述方面进行阐述之外,更以思想史的形式出现,它把注意力放在观念的阐释和评价上。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以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反实证主义而著称。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叔本华、尼采和、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 。例如, 学派史在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对权威与家庭的研究时,指出社会研究所所进行的这一研究是非常广泛的。首先,霍克海默着重考察了现代社会中文化方面的原因及资本主义社会里世界权威的历史发展,他通过对巴枯宁及其他无政府主义者对权威主义的全面反对进行批判,认为只有当一般利益和特殊利益统一时,权威和无政府主义的对在才能被克服,在不完全反对黑格尔关于家庭是反对社会非人化的伦理保护地的观念时,他还继承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家庭的批判,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家庭生活与夫妇之爱已受到严重腐蚀”(第 147 页),总之,霍克海默把家庭与社会看作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辩证关系,但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个人通过社会的其他机制而直接被社会化,家庭对社会的否定和反抗因素日益衰落。30 年代末 40 年代初社会研究所“振倒一切”的研究重心就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等方面对法西斯主义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尖锐的批判。虽然其成员观点、角度有所不同,甚至有时还相互抵触,但他们都把“抨击希特勒和法西斯主义”作为他们的“共同信念”和“使命”(第 165 页) 。 学派史除了专章讨论这个问题之外,在其他各章时有提及,它以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论据充足的分析阐述,力图公正地展现法兰克福学派充满理性又不乏激情和诗意的批判理论。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以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反实证主义而著称。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叔本华、尼采和、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法兰克福学派史这本书专门分析了当代审美理论和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其社会批判的核心议题,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它思想的闪光之处,有益于判明大众文化发展中可能暗含的种种弊端,引导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在当代中国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法兰克福学派的批评家们以十分鲜明的态度反对和批判大众艺术的商品化、齐一化、标准化倾向旨在弘扬现代文化艺术超越现实、否定现实的革命性本质以及自由、反抗的艺术精神,这种贯彻文化精英主义、唤醒艺术批判性的努力,具有积极的历史责任感和重要的文化价值。他们具有巨大的理论探索勇气。通过研究指出西方发达国家政治统一性现象 的原因:经济垄断集团通过控制大众文化从而控制人们的精神需要,大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一种消解革命和反抗意识的意识形态功能。这样便揭示了资本主义借助大众文化对人们的需要进行控制,从而维护其自身的经济和政治统治维护自身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表现出一种可贵的理论方法探索的价值。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随着中国特色市场经济 的兴起,大众文化迅速在中国崛起。我国目前的大众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它以利益为主要追求目标,以娱乐消遣为主要功能价值,以低俗为主要艺术特征。所以大众文化的消极意义是无法否认的。这就决定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在当代中国还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其次,我国文化研究和批评还需要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的某些精神。法兰克福学派的某些具体观点和表述可能已经过时了,但其中体现出的某些精神还是非常有价值的,也是值得借鉴的。比如关注和研究新的文化现象的精神和胸怀,关注大众立场等等。虽然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态度是否定的,但该学派把大众文化纳入关注和研究的视野本身就反映出开放的学术视野和宽广的理论胸怀。反观我国学界,当大众文化已经在我们文化生活中立稳脚跟后,还有不少学者和作家对大众文化嗤之以鼻,他们中不少人甚至不看一眼大众文化的产品,更不去对之进行研究,甚至对大众文化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否定,这不但缺乏客观的科学研究精神,而且还缺乏开放的学术意识和宽容的学术胸怀。对比法兰克福学派,其超前的学术视野和宽广的学术胸怀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我国当前的大众文化虽然存在商业化、模式化等特点,但总体看还没有达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程度,还没有形成巨大的文化工业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还还具有文化艺术性。我国的大众文化还不仅是牟利益的工具。大众文化具有为大众的特点,不单是具有强制性和欺骗性。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大众文化还是反映大众声音的。同时,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经历过像资本主义长达好几个世纪的思想启蒙(从文艺复兴到 19 世纪) ,所以,我国还不能一味批判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启蒙大众的重要文化资源,我们要尽量消除其负面效应。充分发挥其正面效应。我们要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对大众文化进行准确地定位和引导,判明大众文化发展中可能暗含的种种弊端,引导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