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3页
第2页 / 共73页
第3页 / 共73页
第4页 / 共73页
第5页 / 共73页
第6页 / 共73页
第7页 / 共73页
第8页 / 共73页
第9页 / 共73页
第1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共9篇)案例:三峡工程的可行性研究一、三峡工程的背景1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十五年来,国民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4470亿元增长到1994年的43800亿元,扣除物价增长因素,实际增长了261%。可以预计到20世纪末,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可达到小康水平,年人均收入可达8001000美元。2长江的自然状态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名列世界第三。它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部的唐古拉山脉的主峰西南侧,干流自西向东横贯中国大陆流入太平洋,全长6300余公里。长江水量丰沛,有3600多条支流,金流域集水总面积为180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大陆总面积的%。年入海水量近万亿立方米。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是由长江干支流挟带泥沙长期淤积而成,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现有耕地9000余万亩,人口7500余万。由于地面低于洪水位五六米至十余米,因此主要靠堤坝防御洪水,但如果暴雨形成的洪水超过了河道的宣泄能力,就会使堤坝溃决,造成中下游严重的洪水灾害,并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发展。历史上长江曾多次发生洪水灾害,例如1954年的洪水,夺去了3万人的生命,受灾人口达1000万,受淹地区达300万公倾。使该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3长江的防洪能力新中国成立后40多年的防洪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加固加高堤防,建设并安排了一批分蓄洪区,进行了部分河道整治,并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防护作用的水库,防御一般洪水能力大大提高。但是目前防护标准仍不高,特别是有些重点保护区防护标准与其重要地位极不相称。目前中下游各河段的安全泄量仍远比其上游洪水来量小;荆江河段的枝城站只能安全承泄约6000068000立方米/秒,城陵矶附近约60000立方米/秒,汉口约70000立方米/秒,湖口以下约7500080000立方米/秒。可是自1877年有实测水文记录以来的100多年中,三峡出口宜昌洪峰流量超过60000立方米/秒的有23次。据历史洪水调查近800年中大于80000立方米/秒的有8次,其中大于90000立方米/秒的有5次,最大的1870年高达立方米/秒,可见上游洪水来量不仅超过荆江河段安全泄量的机会甚多,而且特大洪水的洪峰流量超过河道的安全泄量也很大。二、三峡工程的必要性分析1防洪的需要洞庭湖区现有圩垸和汉江平原的地面高度都低于长江洪水位10余米,溃口的巨量洪水直泻而下,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不可避免地还会造成数以万计的大量人口死亡,产生难以估计的严重后果和社会经济影响,这是长江中下游防洪最突出的问题。因此,三峡工程首要的建设目标就是防洪。2对电力能力的需要三峡工程将给沿江的工业城镇和广大地区提供廉价而清洁的电力,这是三峡工程最主要的直接经济效益,也是三峡工程建设的充分条件。建设三峡工程,将兴建成115米高的水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其总装容量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847亿千瓦时,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煤炭的能源。3改善航运,促进内河航运业的发展由于三峡水库的形成,改善了峡谷河段的航道,万吨级船队有半年时间可以直达重庆,通航能力可以从现在的每年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而且可以降低航运成本30%37%,这些都将极大地促进内河航运业的发展。4巨大投资带动内需,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三峡工程的投资巨大,必然要带动包括建筑、材料、机电、钢材、水泥、电力、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巨大发展,其对经济产生的巨大拉动作用,也必将促进这一地区和全国的经济发展。5较好的综合效益建成后的三峡工程,作为中国的大西南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机联系的纽带,以其巨大的综合效益必将有力地带动和促进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和腾飞。对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三、三峡工程的地址选择三峡工程选定的三斗坪坝址,是从2个坝区、15个坝段中经过多年反复比较研究后确定的,坝址位于古老的前震旦纪结晶岩体上。坝址处地形低缓河谷开阔,河床覆盖层厚度不大。基岩为花岗岩,风化层的厚度在两岸约2030米,但河床中风化层很薄。新鲜基岩岩性均一,岩体完整,力学强度高,平均饱和抗压强度1000公斤/平方厘米,大约在变形模量30至40,岩体透水性微弱,断裂规模小,以陡倾角为主,且多胶结良好。坝址上下游各10余公里结晶岩分布的范围内,无活动性断裂及大的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坝址工程地质条件优越,是一个难得的好坝址,尤其适宜于建造混凝土高坝。四、三峡工程的技术可行性1设备和技术的难点三峡五级船闸在总的提升高度和级数方面属世界首位,但每级船闸的尺寸和提升高度均未超过当前世界水平。三峡船闸超出目前世界水平的技术难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输水系统的水位差,需要解决输水廊道的阀门水力学问题;一是上闸首闸门的运行条件,在闸门启闭时淹没水深较大。这两个问题通过试验研究已有解决措施。同时,我国还有修建葛洲坝巨型船闸的实践经验,因此,结合科研工作,精心设计,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国内已建成的最大升船机为丹江口升船机,其承船厢加水重仅450吨,可通过150吨船舶。三峡升船机将是世界上规范最大的升船机,主要的技术难题是:升船机的安全问题、承船厢在悬吊状态下的动态稳定问题和大容量升船机的制造问题。经过科研试验和国外考查,均已有解决措施,可以立足国内制造。三峡工程规模大,总装机1768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单机容量68万千瓦,属于70万千瓦等级,相当于国际上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从世界水平看,设计、制造高水平的三峡机组是没有问题的。关于最大水轮发电机组,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能制造的最大水轮发电机组未超过30万千瓦。由制造3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到制造60万千瓦花了近13年。我们目前的条件比美国当时的情况要好得多,一是世界上已有成熟的经验;二是我国国内在制造大型水轮发电机组上已有相当水平;三是有改革开放政策,便于与国外交流,引进技术。因此,三峡机组在国内制造是完全有可能的。但目前,我国水轮发电机组制造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尚有些差距。因此,必须通过科技攻关与国外合作,迎头赶上。如经努力仍难达到,必要时可以引进部分设备与技术,以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通过这些措施三峡机组不但能在国内制造,而且一定能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其他技术难点三峡枢纽工程主要包括混凝土大坝,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除了设备和相应的技术难点之外,三峡工程枢纽在施工中还有一些难点问题。工程量巨大。土石方开挖量8800万立方米,填筑量3100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约2700万立方米,金属结构安装腔作势万吨,巨型水轮发电机组安装26台。施工强度高,土石方开挖、混凝土浇筑的年、月、施工强度也都超过国内外的水平。施工范围大,左右岸施工,同时施工的项目多、工序多、施工干扰多,这些特点决定了三峡工程施工是艰巨的。虽然有上面的这些困难,但修混凝土重力坝和坝后式厂房,我国有丰富经验,早在50年代就开始修建三门峡这样的大型工程,70年代开始修建葛洲坝工程,80年代修建与三峡大坝高度相当的龙羊峡工程。有了上述建设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经验,相比之下90年代开始修建三峡工程是完全可能的。五、三峡工程的工程布置三峡工程的工程布置主要选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这个方案的具体内容是:所谓一组开发,是指从三斗坪坝址到重庆市630公里江段一级开发,中间不再修建其他水利水电枢纽;所谓一次建成,是指三峡水利枢纽建筑物均一次建成,混凝土重力坝建到坝顶高程185米;所谓分期蓄水,是指水库蓄水不足一次就蓄到正常蓄水位175米,而是初期蓄到156米,回水末端恰好位于重庆市下游的铜罗峡下口,库尾泥沙淤积不致影响重庆港口和嘉陵江口,以便有一个对库尾水变动区和泥沙淤积进行观测和验证的时期;所谓连续移民,是指从准备工程开始,库区即分期分批地连续进行,中间不停顿,论证阶段暂按连续20年将移民安置完毕,即从准备工程开始至全工程全部建成后二年。通航建筑物布置在左岸,由双线连续式五级船闸和垂直升船机组成。五级船闸可使过坝船只的最大升高达113米。垂直升船机布置在大坝左端,采用一级钢丝绳卷扬平衡重式垂直升船机,一次可通过一条3000吨级客轮或一条880千瓦顶推轮和1500吨驳船对。承船厢最大提升高度113米,承船厢加水总重约11500吨,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垂直升船机。为满足下水每年过坝货运量5000万吨的需要,三峡工程永久通航建筑物主要考虑双线五级船闸和双线三级分散船闸两种方案。目前在可行性阶段中暂按双线连续五级方案考虑。所以,三峡工程永久通航建筑物初步定为两线船闸和一线升船机。为了确保三峡工程施工期间川江不断航,可行性研究阶段考采用导流明渠通航、施工临时通航船闸和升船机相结合的施工临时通航方案。每年单向过坝运量为XX万吨。六、三峡工程的施工安排三峡工程枢纽工程计划分三期进行施工,除准备工程工期3年外,一期工程3年,二期工程6年,三期工程6年。第一批2台机组在二期工程的最后一年,即正式开工后的第9年开始发电。全部工程15年建成。准备工程的主要项目有:坝区施工征地和移民、场地平整、内外交通、风水电通讯系统、砂石料混凝土系统、附属企业系统、房屋建筑等。一期工程主要是在中堡岛右侧后河内修建导流明渠,兼作施工期临时通航用,同时在左岸修建临时船闸。长江水仍由主河槽流向下游。二期工程是在大江截流后,主要修建混凝土重列车长坝、左侧坝后式电站厂房,双线连续五级船闸,垂直升船机等。土石方开挖、混凝土浇筑、机电设备与金属结构安装均进入高峰,且相互穿插进行。本期工程第六年末,第一批2台水轮式发电机组开始运行。因此,二期工程是三峡工程最艰巨最关键的阶段。三期工程是又回到中堡岛右侧后河,修建右侧混凝土重力坝及坝后式厂房。本期工程的六年内,每年投产水轮发电机组4台。七、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1对生态的影响长江流域大部分处于亚热带,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三峡工程的建设不可避免地对长江流域的整体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这些影响可分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分别如下:有利影响三峡水库可以有效地减轻长江洪水灾害对中游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平原湖区生态与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洪灾对人们心理造成的威胁。从而使沿江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增加人们心理的安全感,还可以减少对洞庭湖的淤积,延长湖泊寿命,改善湖泊生态。可提供大量的清洁能源,与火力发电相比可避免大量污染。每年可少排放二氧化碳1亿吨,二氧化硫200万吨,一氧化碳1万吨,氮氧化合物37万吨,工业废渣约1200万吨以上。有效地改善库区和坝下游的航运环境。由于三峡水库的兴建,川江的大量急流险滩均被淹没,库区航运条件有很大改善,降低海损风险。坝下枯水流量增加、荆江河段航道也有所改善。扩大鱼类及水生物生长环境,为渔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建坝后,库区改变原来滩多急流型河道的生态环境,水面较天然河道增加近两倍,上游有机物质、营养盐将有部分滞留库区,库水湿度变肥、变清,有利于饵料生物和鱼类繁殖生长。冬季下游流量增大,鱼类越冬条件将有所改善。对中、下游血吸虫病的防止有利。库区及其周围气候有所改善,水禽及鸟类将有所增加。不利影响不可逆转的影响:水库蓄水后部分文物古迹、三峡自然景观和部分耕地被淹没。影响严重或较大、但采取措施后可减轻的影响:水库淹没、城镇迁建、移民过程中产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白暨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