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三段体曲式分析报告绪论一、音乐是什么二、对于“曲式”的五种认识三、曲式分析的几点说明第一部分:曲式分析基础知识第一章音乐语言的分类体系及分析要求一、怀特音乐分析四元分类体系二、节奏分析三、旋律分析四、和声分析第二章曲式结构的单位及符号体系一、三个基本名词二、曲式结构的单位及符号体系第三章句法结构一、构成句法的基本要素二、句法结构第四章音乐主题与音乐形象一、音乐主题二、音乐形象第二部分:典型曲式分析第五章曲式发展的基本结构原则及陈述类型一、曲式发展的结构原则二、音乐的陈述类型第六章一段体一、一段体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二、一段体的调性结构及其和声终止三、一段体的从属部分四、一段体的细部结构思考与练习第七章二段体一、二段体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二、二段体的基本类型三、二段体的调性结构及其和声终止四、二段体的长度比例及从属部分五、二段体的声乐曲与器乐曲结构的异同思考与练习第八章三段体一、三段体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二、三段体的基本类型三、三段体的再现段四、三段体的调性结构及其和声终止五、三段体的从属部分六、三段体的声乐曲与器乐曲实例思考与练习第九章三部曲式与二部曲式一、三部曲式的定义、特征及其它二、三部曲式的中部及其基本类型三、三部曲式的两端部分四、三部曲式的从属部分思考与练习附:二部曲式第十章变奏曲式一、变奏曲式的定义、特征及其它二、变奏曲的类型三、变奏曲的分组问题四、变奏曲的整体布局五、变奏曲的实例分析思考与练习第十一章回旋曲式一、回旋曲式的定义、特征及其它二、古回旋曲三、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的回旋曲四、浪漫主义以后回旋曲式的发展思考与练习第十二章奏鸣曲式一、关于奏鸣曲式的整体结构及其原则二、奏鸣曲式的呈示部三、奏鸣曲式的展开部四、奏鸣曲式的再现部思考与练习附:回旋奏鸣曲式主要参考文献二、教案绪论一、音乐是什么1、从技术的角度看音乐传统的:有调性的音乐现代的:非调性的音乐2、从理论的角度看音乐来源方面:有个性、有情感的声音信息。接受方面:听众与作曲家、表演艺术家;听众与听众的一种交流。二、对于“曲式”的五种认识1、曲式是一个过程:2、曲式是一种力量:3、曲式是一种体裁:4、曲式是一个系统:5、曲式是一种符号:三、曲式分析的(来自:写论文网:三段体曲式分析报告)几点说明1、将整体解剖为局部,再进行分析与归纳2、必需注重“实证”,对象应该是“乐谱”和“音响”3、必需注重“比较”,可以是技法比较、体裁比较、风格比较等等4、必需注重“结论”,要求是:能自圆其说的和相对科学的。第一部分:曲式分析基础知识第一章音乐语言的分类体系及分析要求一、怀特美音乐分析四元分类体系1、节奏:音乐中的一切时间因素。2、旋律:音乐中的一切横向音高因素。3、和声:音乐中的一切纵向音高因素。4、音响:包括音色、配器、力度、织体等直接诉诸于听觉的音乐因素。二、节奏分析1、节奏的概念狭义的“节奏”:指音符间时值的长短关系。广义的“节奏”:包括节拍和结构的含义。详见: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p982、几种常见的节奏组合顺分形组合:先长后短。特点:增强音乐的“歌唱性”。逆分形组合:先短后长。特点:增强音乐的“语言性”。等分形组合:时值相等。特点:增强音乐的“律动性”。切分性组合:重音移位。特点:增强音乐的“动力性”。对分形组合:节奏对称。特点:增强形式的“对称性”。详见: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p1033、关于节奏密度即发声点的总数及其变化。如:声部:发音点声部:发音点发音点总数4、关于节奏风格在讨论“节奏风格”的时候,主要限于“音型模式”方面。因为特定的音型组合不仅要涉及到时代、个人、民族、地区风格等,还常常与音乐的体裁与类型相关联,因此最能体现节奏的风格特性。如:圆舞曲音型:3/4拍,特点:重音在第一拍。波兰舞曲音型:3/4拍,特点:逆分形节奏。阿列曼德舞曲音型:3/4拍,特点:用弱拍弱节奏起。加沃特舞曲音型:4/4拍,特点:从小节第三拍起。探戈舞曲音型:4/4拍,特点:第一、第二拍变化大。玛祖卡舞曲音型:3/4拍,特点:重音不在第一拍。波尔卡舞曲音型:2/4拍,特点:重音在弱节奏上。包列罗舞曲音型:3/4拍,特点:固定地持续。萨拉班德舞曲音型:4/6拍,特点:三拍总是较慢。朝鲜长鼓舞曲音型:4/4拍,特点:对分形节奏。陕北秧歌舞音型:4/4拍,特点:第一、四拍较重。详见: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p110表4-5三、旋律分析1、关于旋律的几点认识从重要性上看: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从时间上看:旋律是乐音运动的轨迹。从它与纵向音高的相互关系看:旋律是和声的表层。从欣赏的角度看:旋律是“音乐作品的外观轮廓”或“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等等。2、旋律分析要求要描述旋律的外观轮廓:大山型:瀑布型:环绕型:锯齿型:阶梯型:直线型:要观察旋律隐伏的骨架轮廓首先找出旋律基本骨架:长、短、高、低、轻、重、起、止、色。要观察旋律进行的密度即某一音高对象在不同的时间单位中出现的次数,它体现了旋律的“紧张度”。要分析旋律的高潮高潮是在旋律运动过程中,在艺术效果上最动人的那一瞬间。高潮是旋律“运动”的目的,没有高潮的旋律不是好旋律。高潮的形成:预备-上升-到达-爆发-持续-下降-结束高潮点的位置:3/4即53“黄金分割点”位置。高潮爆发点的“音”的选择:调式的第级,即:起3/4止TDST-四、和声分析1、和声在音乐中的作用强大的结构凝聚力:高度的形象概括力:丰富的色彩感染力:2、高度发展的和声理论与丰富多彩的和声实践详见: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p201202.表7-13、和声分析的方法、步骤第一步:微观分析识别单个和弦,作出和弦标记。标明和弦外音。明确和弦之间的音级关系或功能属性。观察和弦序进的时间步伐即“和声节奏”。观察和声连接的方式与特点,各类不协和音的出入方式。标明调性路线及主从关系,指出与转调相应的和声处理技巧等。详见: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p212220.舒曼为什么第二步:中观分析确定各种终止的位置、类型与风格。分析每个终止式的和弦构成及技术处理。以终止式为对象进行评价:对比与统一;松弛与紧张;风格与表现。第三步:宏观分析明确所分析对象与哪一类和声风格有关。揭示所分析对象的和声风格特点或规范。4、和声进行的“动静”关系和声进行的“动静”关系实际上就是“稳定”与“不稳定”关系,“稳”则“静”;“不稳”则“动”。例:和声因素动静关系情况表和声因素稳定性较强不稳定性较强一贝多芬G大调小步舞曲曲式分析:复三部曲式完再,ABA结构。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具有鲜明的规格性,乐曲结构完整、排列规范、具有古典舞曲应有的特征。乐曲为典型的“三段体”结构,第一主题婉转如歌,第二主题带有活泼、跳跃的性质。第一乐段由两个小段构成,单纯简洁、典雅庄重。第二乐段同样规整地排列着两个小段,充满活泼轻快的情趣。同第一段形成对比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反复。演奏是小段就不再重复了。二贝多芬第一首钢琴奏鸣曲op2no1第二乐章该乐章为复三部曲式再。该乐章以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写成,F大调,3/4拍。柔版。其呈示段为4+4方整性平行乐段。虽有起伏,单笼罩在柔版慢速的氛围里,并未有大的涟漪。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变奏重复。主部主题的第二段与呈示段相同,但引入新的音乐材料。带有些宗教性的意味织体变为分解和弦,音型较密,旋律线条以级进为主。连接部为副部开端作准备。首先出现属级和弦终止了连接部,以KDT作完全终止后迎来结束部,作属到主进行。结束部以C大调主和弦告终,主部主题是主调F大原样再现,稍加变奏性装饰得以发展,强调协和稳定的归属感,迎来同归主调性的再现结束部。结尾突现轻巧的32分3连音,描绘了一幅镜头渐远的朦胧感。相对呈示部,再现增加了5小节。以完满主调性终止过度。平复心情落幕。三舒伯特军队进行曲曲式分析复三部曲式完再。活泼的快板,D大调,2/4拍。乐曲开始有六小节序奏,非常形象地模拟军号的音响和小军鼓敲击的节奏,嘹亮而宏伟。第一部分是带有反复的单三部曲式结构。A段主题英武雄壮、生气勃勃,具有军乐队式的号角齐鸣的效果。富于跳跃感的伴奏音型如同小军鼓的敲击,节奏强烈而具有感染力。反复一次后,经过短小的过门转入a小调B段,呈示出抒情主题,与A段形成鲜明对比。然后再反复A段。第二部分A段转G大调,由第一部分主题音乐变化而来,旋律富有歌唱性。B段接着转入同名g小调上,音型、节奏基本相同,但色彩显得更加绚丽,描绘街头人群向士兵们挥手致意和投掷鲜花的场面。随后,又回到G大调主题A段。音乐的第二段是一个与第一主题对比鲜明的抒情性主题,被称为是舒伯特创作的最美丽的旋律之一。后面这个主题经过作者的多次转调,充分体现了舒伯特在旋律发展方面的天才与技巧。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完整再现。四舒伯特降E大调即兴曲ABA单三部曲式。音型节奏节拍速度调性分析。五肖邦op55no1夜曲调性节拍音型速度分析。六肖邦夜曲复三部曲式。ABA1组成,A是単三部曲式,B是单二部,A1是A的再现。A部分柔美缓缓地,由aba1构成,a有8个小节组成一个乐段,右手旋律贯穿整首作品,b有8,区别于a段,和声上强调属和弦解决到主和弦的关系,乐句之间明确的划分。ab之间有联系,手法上采用变奏使a段主题旋律得以发展。b频繁使用7和弦体现不稳定的感觉,体现忧伤的情调。多用装饰音使旋律更为丰富多变。a1为再现,稍有不同。B段第二部分的B乐段是变化重复的单二部曲式。音乐进入c部分转为同名大调(C大调),并以合唱的音乐形式织体出现。从音乐的气氛上看,c部分承袭第一部A结尾处的安静、忧伤音乐氛围,但是乐曲是以大调的形式出现的,因此A部分更为明朗同时由于速度力度上的处理,更深沉的营造了沉思的气氛。当乐曲进入到dc部分后两小节的时候,织体形式开始转变,出现了平行八度上下行,同时力度也不断的增强。从这里可以看出气氛开始有了明显的转变,由沉思转变为激动。在后面的dlcl里,这种织体不断持续、不断扩张,把乐曲的高潮气氛推到顶点。A1为A的再现,速度比先前快,情绪更为高涨,音型变了,结尾处有补充,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