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几点做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习作能力正是语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集中体现.当然,习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日之功,如果能够按照一定的方法循序渐进,也会大有收获.近几年来,我在培养训练学生习作能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点经验,现在就简单谈一谈我的几点做法.我们都知道习作必须遵循阅读-积累-感悟-习作这一过程,所以我先从阅读谈起.一. 阅读读什么?读课本我们上语文课,学习别人的文章就是一种阅读.别人的文章就是他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人生或某事物的看法.因此,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感悟内容,体会思想,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是我们语文老师在阅读课上最应该教给学生的.所以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例如:一夜的工作的第 6 自然段我也站起来,没留意把小转椅的上部带歪了.总理过来把转椅扶正,就走到里面去了. 这一段作者为什么要写?去掉行吗?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这一细节更能体现总理不仅工作细心,在生活上也是一个有心人,让我们更加佩服总理.同时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想对自己和全世界说的话为什么是相同的?这样不重复吗?同样引导学生明白因为作者实在是太激动了,他不仅要对自己说,更想让全世界都知道他此刻的激动心情,他激动得无法用其他的语言也没有其他的语言来表达,可见总理一夜的工作实在让人钦佩.还有黄河象 琥珀这两篇文章是一个类型的,都是说明文,可是前者是先写了黄河象的外形,后写了科学家的猜想;后者是先写了猜想,后写了琥珀的外形.作者为什么这样写?通过我与学生的探讨,使学生明白那是因为黄河象外形比较庞大,有气势,先写容易使人产生想知道来历的感觉;而琥珀由一个情境式的开头展开合理的想象,让人入情入境,再交代琥珀的外形,水到渠成.这样文章的结构和写法就更明确了,老师的主导作用也就显示出来了.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效的.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发挥教材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的功能.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再如林海 桂林山水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军神 丰碑侧面烘托的写法,荔枝中的细节描写,开国大典中的场面描写等,都要在阅读课上引导学生感悟,这样才真正达到了阅读课的目的.读课外书谁都明白读课外书好,但如何使孩子爱读,会读呢?这就有一个方法问题.我的方法就是多说,多交流,随时随地,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记得我刚接这个班时,我让孩子回家读书,并回来交流读书感受,孩子们找的多是各种小学生作文选中的片段或文章.这些内容跟他们的水平相当,不管是语言上,结构上,还是思想上都不能起到示范作用.因此我就注意引导学生多读有益的书.记得在学过争吵一课时,我就趁机向同学们介绍了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第二天就有好几个孩子买回了这本书;在学过麻雀一课后,我讲过猎人笔记;在讲述蟋蟀的住宅一课,我讲过法布尔的昆虫记,当孩子们从我口中得知桂花雨的作者琦君就是当时热播的电视剧橘子红了的作者时,孩子们那种崇拜的眼神,让我充满了自豪感.的确,在孩子眼中,老师就是知识的化身,你的一句话会使他们终身难忘,像这种自然而然老师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做到的事,多说一说又何妨呢?我不仅向学生推荐书,还经常与学生交流.我经常看的杂志读者 青年文摘意林,甚至武侠小说我都推荐给学生,只要我觉得好的文章我总是随时推荐给学生,并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讲给学生听.如果有看过的正好作一下探讨,经常这样做,孩子的读书兴趣就会自然而然提高上来.孩子们读了课外书,也一定要给他们展现的机会,让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介绍别人不知道的知识,那是多么自豪的一件事阿!当然开始时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做到,只要班里有几个,老师就要及时表扬,树立典型.这样以点带面,读书的氛围就出来了.现在再让孩子们做读书交流,他们一定会谈到古今中外,深入浅出,这些都源于教师对孩子读书氛围的营造.有了读书的氛围,什么天文地理,自然科学他们都会涉猎到,至于书中的文字是如何遣词造句,表情达意,如何构思,如何开头结尾,这些就会潜移默化的成为孩子们的经验.有了广博的知识做基础,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二. 积累怎样做?积累生活“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这个比喻形象地说出了生活在先,文章在后的真谛,而小学生往往没有这个认识,必须依靠教师的启发引导,所以教师应教给学生如何积累生活.如:今天的语文课你学得怎样?对于同学打架事件你怎样看?爸爸妈妈最近关心你吗?-这些都是生活,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记下来,这就达到了目的,至于写得好与不好都不是最重要的.只要学生留心生活勤于动笔,就应该得到表扬.孩子的日记本我是定期批的,我的评语几乎没有针对哪一篇日记的,大多是一些鼓励表扬的话,有的话甚至有点夸大其词,当孩子捧着我的评语开心得与父母分享时,我想日记就会成为一个好习惯.生活的积累就水到渠成.为了使孩子成为生活的有心人,我们有一个班级日记本,首页是我写的,我用最认真的态度写下我的感想,对他们的期望.并让学生轮流记.由于我的示范在那儿,每一个孩子都认认真真地写,在班级日记中你几乎找不到所谓的差生,因为大家要看,拿回家父母也会看,所以谁也不想落后,而且在传阅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文章都要被拜读,怎能不认真呢?我想这就是良性循环吧?生活的积累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进行着-积累语言 语言积累的方式就更多了,读书笔记,日记,朗读,浏览,辩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剪贴.也就是把你看过的好文章,剪下来,粘贴到固定的地方,并在旁边作批注.这样既达到了积累语言的目的,又提供了练笔的好机会.积累与运用兼得,事半功倍.定期将学生的资料小锦囊带到学校,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说说自己在做资料小锦囊的过程中有那些想法收获,哪些文章可以推荐给大家,这样既开阔了视野,又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真是受益匪浅.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作文集 .在每个学期末,学生都把自己这一学期写得较好的文章整理出来,当做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收藏.实践证明,孩子们对这件事情非常热情,看到自己的文章像一本出版的书一样,能不高兴吗?特别是老师还要展评,奖励先进,孩子的所有热情全被激发,有了兴趣还有什么做不好的呢?积累认识自古以来, 人文合璧便是文章的最高境界,有了生活的积累,语言的积累,就会促动学生主动去感悟.别人的经历也许会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怎样面对困难,怎样与人相处,这些就有可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念头,这样习作就成了表达自我的需要了.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习作要求.积累认识也有很多方法,我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1.结合身边小事:例如学生打架了,不仅要批评学生,更要分析老师为什么要批批评,打架既影响团结,又会给老师和家长带来麻烦,严重的还要赔偿,真是有百害无一利.课任课学生纪律不好,就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开这些科目,这些科目里包含的知识也是最重要的,可以提高人的修养和品味.用事实说话,用道理阐释,让学生在日常小事中提高认识.认识提高了,在文章中就会或多或少的体现.2.结合文章:教材和我经常推荐的文章都是很好的提高学生认识的渠道,教师一定要好好利用文字的力量,因为文字可以使人产生很多联想,加上教师及时准确的引导,往往比空洞的说教更能引发孩子思考.认识的提高也是自然的.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通过作者的内心感受以及邱少云的外表体会人物的伟大,那种为了集体的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通过语言文字就可以体会;梅花魂中外公的爱国心都可以通过文字让孩子去体会;而且这种认识是潜移默化的,需要长期引导学生感悟的.可以说多读书多交流是提高学生认识的最好途径. 3.结合时事:这要求教师本身也应该关注时事,不断学习,这样才能在引导学生时作到心中有数.例如:今年的奥运会就是在暑假里召开的,开学第一天,我就上了我看奥运一课,大家在热烈的氛围中交流各自的意见,碰撞思维,遇到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像这种及时学生又感兴趣的内容,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其中教师的个人素质也很重要.你必须比学生知道得多,理解得深,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三、习作如何练?不可否认,以往的习作训练形式单一,枯燥乏味,难免使孩子产生厌倦情绪,包括现在的习作训练虽有变化,但仍有束缚学生和老师的现象.所以在教学中,我从不按照教材进度进行,而是针对班级实际情况,合时,合地,合式而练.习作课的指导1.现在提倡课前酝酿,但是并不等于教师不闻不问,可以定期问一问学生做了哪些工作,或者向学生推荐相关的文章,引导学生领会其中的写法,就象我上的习作课以小见大看生活 。学生开始也是觉得无从下手,我就给他们推荐了好多类似的文章,读给他们听,并且也推荐了好多我认为比较好的题目.这样第二天再问时就有好多学生试写了,交流后又会启发其他的同学打开思路,或者继续修改.这样学生和学生之间就会自然行成自我修改的好习惯.等到上习作指导课的时候学生的文章基本成型了.2.习作课上,针对学生的试写情况重点引导学生如何安排所选的材料,也就是如何写才会更吸引人?题材选好后,到底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需要老师的指导,这是指导课上教师的主要任务,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选取最能表现文章思想感情的材料进行构思,在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把学到的写作知识融会贯通.相信每节课教师都这么做,定会使学生有所收获.3.赏析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评价,学习别人文章的优点,引导学生学会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习作往往站在成人的角度,容易对学生的习作提出过高的要求,如果让孩子自己评价自己,你会发现更有实效.要想让学生评价,首先得教会孩子评价的方法,从字,词,句开始,先通览全篇,如果读懂了,说明这是一篇二等以上的好文章.再找闪光点,把凡是自己认为好的地方圈起来,可与小组成员互相沟通一下,再综合评价,闪光点越多,文章就越好.我觉得教给孩子评文章,这两点是最基本的,其他方面则需要学生量力而行,自己感悟.学生把看过的文章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再把自己的感受评价写出来,那就更是一种高水准的习作了.事实证明,孩子的评价能力有时远远高于教师,记得在领着全班同学批读后感的时候,有些孩子的评价语言真是妙语连珠,意味深长.像杨森(学生名)写的:开头吸引人,感想很深刻,要想好上好,注意小细节,虽然写得好,但有错别字,举出实例来,这点非常好.另一个学生写道:美丽的生活,美丽的想象,想象中美丽的生活,生活中美丽的想象,让我们享受美丽的生活美丽的想象.诗一般的语言,精彩绝伦的点评,多么让人佩服的孩子呀!也许这些语言未必经得起推敲,却字字句句闪耀着孩子智慧的火花.其实只要方法得当,你就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无穷的语言魅力.当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适合孩子批,这要依据习作的内容,习作难易程度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我的评价语言同前面讲到的一样,多数以激励为主,注重对孩子习作态度的肯定,对孩子语言构思大都给以肯定,这样就就极大地开发了孩子的语言热情,有了热情,他们就会对习作产生情趣了.巧练立意 习作就像画画一样,一味地模仿别人,只会画得像,却永远无法使别人记住你.所以在平时的习作训练中,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多角度的立意,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多角度的写出特色.例如学校其中考完试后,我出了这样一篇习作考试-.学生一看题目,立刻就会想到考前,考中,考后自己是如何做得,别人是如何做得,如果这样写下来,就会很平淡.可是如果从另外的角度想,比如“人生是不是一次考试?当你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是不是一场考试?未来的考试会怎样?-”或者借用 “考试,让我欢喜让我忧” “考试,像雾像雨又像风”一类的题目,会不会使文章更加地彰显特色呢?孩子们听了都恍然大悟,原来同样是考试,还可以这样写!再比如我们教材中常出现的“一个难忘的人”, “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