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两则材料反映出北宋学案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标要求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1.原因(1)(2)(3)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更加重了人民的苦难。2.表现:北宋中期,农民生活困苦,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深化探究材料一后承平日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宋史卷173材料二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于一伙,天下祸患,岂不可忧?欧阳文忠公文集卷100材料三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欧阳文忠公文集卷59思考(1)材料二中的“盗贼”指什么人?试从材料一中找出“盗贼日多”的原因。(2)材料三中北宋政府为预防“盗贼”产生而采取了什么措施?所采取的措施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什么?答案(1)揭竿而起的人民群众。“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即官僚、地主兼并土地。(2)“荒年募兵”政策。不能。因为农民奋起反抗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被兼并,失去生活来源,募兵养兵只能暂时缓和一下矛盾。归纳总结社会矛盾的激化具体表现为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积弱(1)原因集中军权:设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以互相牵制;经常换防各地驻军,实行更戍法。造成军队战斗力削弱。集中行政权和财权: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以互相牵制;三司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宰相权力。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2)2.积贫(1)(2)(3)冗费:军费猛增,岁币和官费开支庞大,北宋财政入不敷出。深化探究材料一就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实际效果,朱熹指出:“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思考(1)“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具体指的是什么?(2)为什么会导致“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的局面?答案(1)“兵也收了”指的是宋太祖采取的集中军权的措施;“财也收了”指的是宋太祖采取的集中财权的措施,设三司负责财政;“赏罚刑政,一切收了”指的是宋太祖采取的集中行政权、司法权等措施。(2)北宋过分集权,造成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浩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由此导致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材料二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为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宋史卷二八四思考(1)据材料指出,“三冗”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冗”现象的出现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答案(1)官僚机构的膨胀;军费开支的巨大;僧、道的增多。(2)“三冗”导致了北宋财政开支的增多,使北宋的国家财政面临严重的危机。教材互补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但是矫枉过正,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影响办事效率,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形成“冗官”的弊端。北宋吸取中唐以后武将拥兵、藩镇割据的(转载于:写论文网:两则材料反映出北宋)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领兵作战的将领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岳麓版)重点精讲北宋建国后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与弊。(1)利:使中唐以来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持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2)弊:机构重叠,官员数量庞杂,财政开支巨大;调兵权与统兵权相互牵制,使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上财政困难,地方工作难以开展。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背景(1)社会矛盾激化,北宋积贫积弱局面比较严重。(2)2.推行: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人以整顿吏治为中心进行改革。3.内容(1)(2)严格“恩荫”制。(3)(4)(5)减轻徭役。(6)4.结果深化探究材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思考(1)范仲淹“忧”的是什么?他解决这些问题的重点措施是什么?(2)其改革结果如何?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1)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国家积贫积弱;少数民族骚扰边境。措施:整顿吏治。(2)失败。大官僚大地主强烈反对。重点精讲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及其影响。(1)原因: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改革措施太猛,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改革没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2)影响: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并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课堂小结1.下图为宋太祖赵匡胤的画像。他对土地兼并实行的措施是()A.抑制B.禁止C.放任答案CD.鼓励解析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宿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不包括()A.财政困难C.边患严重答案B解析由于土地兼并、“冗官”、“冗兵”、“冗费”等现象,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加上北方民族侵扰,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不断起来斗争,但是经济上较之宋初有了较大发展。3.某同学在学习11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我们”是指()B.经济发展衰退D.阶级矛盾尖锐A.辽C.金答案A解析11世纪初,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接受了屈辱条件。4.北宋时,范仲淹向宋仁宗提出了改革主张,其中心措施是()A.发展经济C.整顿吏治答案C解析庆历新政的中心措施就是整顿吏治。故选C项。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材料二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材料三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请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了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2)从材料三来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B.减少徭役D.增强军事B.西夏D.元太原六十一中“五环节自主学习”学案七年级历史学科学案太原六十一中“五环节自主学习”学案参考答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岳飞抗金呢?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维护了中原人民的利益,这是正义的。受到人民的尊重和怀念岳飞是抗金英雄。上述两则材料中的“宋”分别指哪个政权?材料一是北宋材料二是南宋材料二中的“和议”后形成了怎样的局面?南宋和金南北对峙的局面。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一谈你对宋朝与少数民族的战与和的认识。战:对辽、西夏和金来说是进攻、掠夺性的非正义战争,对宋朝来说是守土自卫的正义战争。战争带来社会动荡与人民的灾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战争也使各民族有了更多的接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和议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反映了宋朝统治者的软弱妥协,岁币给两宋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但客观上有利于和平局面的出现和各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出自明代文征明的满江红拂拭残碑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悲,风波狱。岂不念,封疆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标要求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1原因(1)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导致农民负担加重,社会矛盾尖锐。(2)由于战争连年,人民负担加重。(3)2表现北宋中期,农民生活困苦,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归纳总结社会矛盾的激化具体表现为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积弱(1)原因集中军权,造成军队战斗力削弱。集中行政权和财权,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2)局面。2积贫(1)(2)(3)冗费:军费猛增,岁币和官费开支庞大。深度认识北宋中期,统治者面临的是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对内无法平息此起彼伏的农民暴动,对外无力抗击辽、西夏在边境的骚扰,各种矛盾迅速激化,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背景(1)社会矛盾激化,北宋积贫积弱局面比较严重。(2)范仲淹认为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2推行10433内容(1)(2)(3)(4)(5)减轻徭役。(6)4结果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而失败。历史认识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并要做好充分的宣传和动员;改革者还要树立坚定的改革信心,改革才能成功。主题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1社会矛盾激化(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2)辽和西夏的威胁民族矛盾尖锐。(3)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北宋建立后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过于集中,造成国家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弱,国力衰退,导致积弱局面形成;冗官、冗兵、冗费又造成了积贫局面。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材料一后承平日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宋史卷173材料二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于一伙,天下祸患,岂不可忧?欧阳文忠公文集卷100材料三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欧阳文忠公文集卷59材料四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恐财匮力殚,虏乘吾敝,将无从而制也。张载集丈集佚存边议(1)材料二中的“盗贼”指什么人?试从材料一中找出“盗贼日多”的原因。(2)材料三中北宋政府为预防“盗贼”产生而采取了什么措施?所采取的措施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什么?(3)结合材料四分析这种政策会导致什么后果?答案(1)揭竿而起的人民群众。“势官富姓,占田无限,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