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两院院士大会讲话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胡锦涛各位院士,同志们: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今天隆重开幕了,这是全国科技界的一次盛会。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两院院士和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党的十七大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我国科技界肩负着重大使命。这次大会,对动员两院院士和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勇挑重担、建功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想就这个问题讲几点意见,同大家一起讨论。一、深刻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更加凸显出来。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走出国际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期并出现复苏,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各种全球性问题相互交织,影响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都在对自身经济发展进行战略筹划,纷纷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加大投入,着力推进。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从国内看,新中国成立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努力化挑战为机遇,迅速采取一系列重大应对措施,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实现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作出重要贡献。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列世界前茅,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同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日趋突出,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总体上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科技力量薄弱,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赖程度仍然较高。为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大气力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我们要从国际国内经济、科技发展大势来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未来几十年,世界上包括我国亿人口在内的亿至亿人将逐步进入现代化行列,能源资源需求和生态环境压力将大幅上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地球有限承载能力的矛盾将日益尖锐。作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人口大国,我国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矛盾尤为突出,推动可持续发展任务尤为艰巨。全球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创新经济发展方式。从科技发展和知识创新的角度看,世界范围经济发展方式正呈现出以下一些重要特点。第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经济发展方式,创新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自然灾害、人口健康等全球性问题的重要途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为主转变,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将加速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转变,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任务和挑战。第二,知识是发展永恒的重要资源,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知识生产和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知识增长越快、普及越广、应用面越宽,就越能为人类发展进步不断提供智力保障。第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正在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推动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全球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知识服务、智能服务的快速发展为个性化制造和服务创新提供了有力工具和环境,人依靠机器生产产品变成机器围绕人生产产品成为可能,个性化制造和规模化协同创新有机结合将成为重要的生产方式。第四,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充满发展活力的重要前提。科技创新将不断创造新的知识资源和知识需求,创造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工艺、新服务、新产业、新市场,推动创造更多社会财富,为促进社会和谐充实物质基础。科技创新将不断深化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系统认知,将不断丰富促进社会和谐的文化基础,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确立科学的发展理念,有效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全民的创新兴趣,推动形成科学理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践充分证明,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关。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推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和原动力的作用日益凸显,科学技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深刻地决定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进步的,永不停息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使人类认识、利用、适应自然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当前,人和自然的关系日益密切和复杂,寻求科学的发展理念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把握机遇,审时度势,科学谋划,顺势而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二、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日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科学技术体系的内在演进,都在孕育重大科技突破。科技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相互促进和一体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正在深刻改变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追求绿色、智能、可持续的发展。绿色发展,就是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智能发展,就是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断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4000名代表齐聚一堂,群英荟萃,少长咸集,共商国家科技创新大计。这是共和国历史上的又一次科技盛会。1956年1月,毛泽东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1300多名领导干部,在中南海怀仁堂听取中国科学院4位学部主任关于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报告,党中央向全党全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其后10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建立了学科齐全的科学研究体系、工业技术体系、国防科技体系、地方科技体系,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1978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作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我国迎来“科学的春天”。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江泽民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形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热潮。XX年,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动员全党全社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XX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号召我国科技界奋力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这个盛会,就是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臵,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中央今年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大家责任重大、使命重大,应该努力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标志着人类知识增长的重大转折。18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19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催生了由机械化转向电气化的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前期,量子论、相对论的诞生形成了第二次科学革命,继而发生了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变革,基于新科学知识的重大技术突破层出不穷,引发了以航空、电子技术、核能、航天、计算机、互联网等为里程碑的技术革命,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一些国家抓住科技革命的难得机遇,实现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快速提升。在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我们的先人在农、医、天、算等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取得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一大批发明创造。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近代以后,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我国屡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从世界强国变为任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我们的民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列强侵略、战乱不止、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的深重苦难。在那个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多少怀抱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理想的人们报国无门,留下了深深的遗憾。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懈努力,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多复变函数论、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成就,高温超导、中微子物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纳米科技、干细胞研究、肿瘤早期诊断标志物、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科学突破,“两弹一星”、超级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高性能计算机、三峡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动通信、量子通讯、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航空母舰等工程技术成果,为我国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从总体上看,我国在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目标,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现在,我们比历史上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