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十二五”规划纲要出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间:2011 年 04 月 20 日 16 时 22 分 来源:文化部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我要评论3 月 16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对外发布。“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些内容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篇,以下是详细内容: 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第四十二章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全面持续有效地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守法、敬业诚信和勤俭节约,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第二节 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强化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建立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第三节 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为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的空间。加强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创造出更多青少年喜闻乐见、益智益德的文化作品,广泛开展面向青少年的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倡导企业文化建设,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有效遏制违法有害信息传播。综合运用经济、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第四十三章 推进文化创新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第一节 创新文化内容形式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研究设立国家艺术基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第二节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符合文化企业特点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完善版权法律政策体系,提高版权执法监管能力,严厉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第四十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第一节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鼓励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注重满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促进基层文化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加强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依法推进语言文字工作。建立国家文化艺术荣誉制度。第二节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企业,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和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研发制定文化产业技术标准,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快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影院建设。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构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解读内蒙古十二五规划:传承创新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发表时间:2011-07-14来源:内蒙古新闻网字体: 大 中小打印关闭解读内蒙古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以弘扬先进文化、建设民族文化大区为目标,以实现群众文化权益,满足各族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重点,以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两翼,努力推进全区文化建设,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十二五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把文化建设的地位提到空前的高度,把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作为富民强区的重要着力点。 十二五规划指出,充分发挥文化引导、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加强文化建设,突出民族文化特色,鼓励文化创新,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构建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影响广泛的民族文化强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关键词:加快发展文化事业 十二五规划摘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十一五时期,全区文化工作紧紧围绕建设民族文化大区这一战略目标,大力实施“九个一批”工程,文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物保护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圆满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新发现文物遗址点一万余处,首次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元上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顺利启动,蒙古族长调、呼麦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社会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区每年举办大型文化活动 1000 多项,参与者近 3000 多万人次;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等节庆活动达到 109 项,每年群众文艺演出 2000 多场次,观众 4000 多万人次。 十二五规划指出,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着力构建覆盖城乡、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农村牧区为重点,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自治区、盟市、旗县、苏木乡镇、嘎查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健全各类公共文化场馆服务功能,实现资源共享和免费开放。加快历史和民族文化挖掘,做好文物保护和文化典籍整理,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不断丰富基层群众尤其是农村牧区、偏远地区和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基本文化权益。 据了解,未来 5 年,内蒙古将建成建筑面积均为 6 万平方米的内蒙古民族文化中心和内蒙古民族文艺中心以及建筑面积为 4 万平方米的内蒙古美术馆。到 2015 年末,全区文化馆建设全部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全区公共图书馆 80%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 ;全部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基础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全区各盟市和 101 个旗县都要建设剧场;全区 11271 个村、嘎查、2356 个社区的文化室实现一乡一站、一村一室的标准化建设目标。并拟对 120 座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施免费开放,逐步实施各级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项目。开发和建设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数字资源库,地方资源总量不少于10T。同时,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与双向改造,加强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普及数字广播、数字电视,发展高清电视,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均将达到 99%以上。 内蒙古是全国文化遗产大区,保护好文化遗产责无旁贷。十二五时期,内蒙古坚持“抢救为主、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以大遗址和重要历史建筑的基础设施建设、国有博物馆新建和改扩建、馆藏文物保管及安全设施建设、非物质文化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继续加大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重点完成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使元上都遗址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对全区 79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 315 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树立保护标志;对内蒙古 100 处古建筑及纪念建筑,重点是明清古建筑进行勘察、测绘,建立项目库,制定保护方案;对清代将军衙署、美岱召、汇宗寺等 30 处建筑进行抢救性保护维修;对全区 100 个文物大遗址安装 100 套“草原神灯”安全保卫电子监控报警系统,使文物遗址遭盗掘破坏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启动“抢救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工程” ,抢救性保护鄂温克、鄂伦春和达斡尔等三少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搭建群众文化艺术展示平台,举办以群众性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书法、摄影为内容的“内蒙古群星奖”评选活动,作为与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 、 “萨日纳奖” 、 “索伦嘎奖”并列的奖项;继续办好“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 、 “乌兰牧骑艺术节”等重大节庆活动,繁荣活跃农村牧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自治区文化厅厅长王志诚认为,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建立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合理开发利用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坚持商业开发与原生态特色保护并举、保护高于开发的原则。对于大量濒临灭绝的,经济价值少而文化价值较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志诚总结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给予其充足的保护经费,加强项目和传承人的保护力度。对鄂温克、鄂伦春和达斡尔等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设立和启动国家级抢救工程。同时要加强专题博物馆、民俗馆、传习馆所建设。另一方面,要做好传承,除了民间艺人口传心授外,要推动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进课堂,同时应通过立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育体制,编写少数民族文化读本,最终形成全民学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和氛围。 1 2 3 关键词: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十二五规划摘要:壮大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文化产业已从民间自发状态向政府强力推进方向转变,初步形成以文艺演出、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娱乐、文化会展、文物复仿制品和工艺品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体系。涌现出一批有较强实力的文化企业,内蒙古文化产业示范园、呼和浩特大盛魁文化产业园区等 25 个具有重大示范作用和产业拉动作用的文化产业园区正在建设和规划中。新兴文化产业异军突起。目前,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从事二维、三维动画制作的企业有 146 家,其中,有一定规模、有成型动漫产品的企业有 14家。 在此基础上,十二五规划指出,高度重视人文资源的开发,加快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4%左右,把文化产业逐步培育为新的支柱产业。培育发展动漫、网络游戏、文化创意、数字内容等新兴文化业态,实施原创民族动漫扶持工程,建设民族动漫产业基地。逐步增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