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第9页 / 共22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云南,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云南省碳排放的估算与评价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最重要因素。如何找到一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各省区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估算出了其1998XX年的能源碳排放量、万元gdp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并进行了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能源碳排放量万元gdp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1引言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球生态和人类生活构成了严重威胁,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这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因此成为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关注的焦点。碳减排是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及碳排放大国共同承担的责任,但要完成一国理应承担的减排责任,需要一国内部各区域协调联动,从而顺利实现减排目标,为自身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相应贡献。本文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对其1998XX年的能源碳排放量、万元gdp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同时对估算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以期得出富有参考价值的结论及减排措施。碳排放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简称。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一词作为代表。本文的碳排放特指的是二氧化碳的排放。2估算方法能源碳排放量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是致使全球气温变暖的最主要原因,而二氧化碳主要是来源于能源的消耗。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特别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消费比例较高,三者之和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因此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自于化石能源的消耗。本文所说的能源碳排放量,特指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三种化石能源的碳排放量。注: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XX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确定的碳排放量计算方法来源于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编写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计算公式为:ai=si?譖i?證i?4/12式中,ai表示某种能源的年碳排放量,计算结果为碳的年排放量,需要乘以44/12换算成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单位为万吨;si表示某种能源折算标准煤参考系数,具体见表2-1;pi表示某种能源的年消费量;ci表示某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具体见表1;i表示能源种类,即原煤、原油和天然气这三种能源,取值为1、2、3。见表1。万元gdp碳排放量万元gdp碳排放量的估算公式为:agdp=(a1+a2+a3)/gdpagdp表示万元gdp年碳排放量,单位吨/万元;a1表示原煤的年碳排放量,单位为万吨;a2表示原油的年碳排放量,单位为万吨;a3表示天然气的年碳排放量,单位为万吨;gdp的单位为亿元。人均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的估算公式为:ap=(a1+a2+a3)/pap表示人均年碳排放量,单位为吨/人;p表示常住人口数,单位为万人。3估算结果云南省能源碳排量、万元gdp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根据公式可得估算结果见表2、图1、图2、图3和图4。4分析评价原煤碳排放量最大,且三种能源碳排放量都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根据表2和图1、图2和图3来看,11年中,云南省原煤、原油和天然气的碳排放量呈现上升的趋势,三大能源中原煤的碳排放量巨大。原煤累计碳排放量占能源累计碳排放总量的%,原油累计碳排放量占能源累计碳排放总量的%,天然气累计碳排放量只占能源累计碳排放总量的%。巨大的原煤碳排放量对实现减排目标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原油在消费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远小于原煤产生的二氧化碳量,虽然原油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不多,但在一定程度上对能源的年碳排放总量产生影响。天然气的碳排放量从1998XX年都有波动,但波动中变化的量并不太大。天然气较以上的原煤和原油来看,消费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最少。万元gdp碳排放量有波动,但总的趋势在下降根据表2和图4来看,11年中,万元gdp碳排放量出现波动变化的状态,但总的趋势是在下降,出现波动的原因可能是与某些年份的产业结构调整,大量耗能工业的调整有关。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对能源的消费需求是不同的,导致了碳排放量的不同。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万元gdp碳排放量会逐渐呈现下降的态势。人均碳排放量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且受人口消费习惯的影响较大根据表2和图4可以看出,从1998年XX年,云南省人均碳排放量逐年上升。人口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主要从人口数量因素和人口消费习惯因素两个方面对其产生影响。11年中,云南省的常住人口变化不大,但人均碳排放量却逐年上升,可以看出人口消费习惯对二氧化碳排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为生产产品并消费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由于在消费过程中缺乏合理引导,导致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不良的消费习惯,这些消费习惯和行为产生了一定的碳排放量。5云南省减少碳排放量的措施将重心放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进能源利用结构上云南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综合实力逐步增强的同时对能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与此相伴随的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持续增加,但这恰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并不违背历史规律。然而,为了减轻环境压力和维护人类的生存安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进能源消费结构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可以有效抑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粗放式经济增长的特点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内涵,与此相对应的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和高产出的集约型的高质量的绿色发展模式便成为必然选择和追求目标,而这其中的关键又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效益的提高。转变消费观念人口基数的大小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反而消费习惯、消费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更为直接,因此正确引导人们的消费习惯、倡导文明消费以及培养消费责任心就(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遏制物价过快上涨,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更加注重把握好政策实施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努力做到调控审慎灵活、适时适度,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在全球通胀预期不断增强,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国内要素成本明显上升,部分农产品供给偏紧的严峻形势下,我们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坚持综合施策,合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信贷增速,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搞活流通,加强监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涨幅从8月份起逐月回落,扭转了一度过快上涨势头。下半年,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一方面坚持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不变,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继续控制通货膨胀;一方面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重点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重点支持民生工程特别是保障性安居工程,重点保证国家重大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我们坚定不移地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确保调控政策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投机、投资性需求得到明显抑制,多数城市房价环比下降,调控效果正在显现。我们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隐患,及时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摸清了多年形成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总规模、形成原因、偿还时限和区域分布。这些债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形成了大量优质资产;也存在一些风险隐患,特别是部分偿债能力较弱地区存在局部性风险。我们认真开展债务清理整顿和规范工作,严格控制增量,积极稳妥解决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目前,我国政府性债务水平是可控的、安全的。总的看,我国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产业的竞争力。我们坚持有扶有控,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发展后劲。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农业生产补贴力度,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和抗灾减灾,中央财政“三农”支出超过1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839亿元。农业全面丰收,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连续5年超万亿斤,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跃上新台阶。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解决了639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60万无电地区人口的用电问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三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试点示范工作步伐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新进展。支持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中央预算投资安排150亿元,支持4000多个项目,带动总投资3000亿元。加快发展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交通运输产业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发布实施“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和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达到亿千瓦,比上年增加3356万千瓦。加强重点节能环保工程建设,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1100万吨,5000多万千瓦新增燃煤发电机组全部安装脱硫设施。加大对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控力度,淘汰落后的水泥产能亿吨、炼铁产能3122万吨、焦炭产能1925万吨。实施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并提高补助标准,实行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政策,开展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植树造林9200多万亩。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实施促进西藏、新疆等地区跨越式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制定实施新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胜利完成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积极推进青海玉树、甘肃舟曲、云南盈江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级政府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全国财政支出万亿元。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多项重大产品和装备的空白。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先后成功发射并顺利交会对接,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扎实推进教育公平。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经过2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免除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其中1228万名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