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云南省罗平县计划生育政策罗平民间故事中文一班XX毛敏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为多种多样的文化发源提供了条件,这种分布特点也利于文化的保护、沿袭和发展。再加上云南位于西南边陲,交通不便利,地势崎岖不平,多山地,这种不利于与外部交流的地势条件也使得云南很多地方的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保护,至今还可以体验到很多地方的原生态文化,更加令人诧异的是,很多地方如今还处于非常落后、闭塞的条件中,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原始状态的人相差无几,从他们使用的工具,生活方式就可以知道。这样的云南,民间故事当然也是神秘而繁多的。我的家乡罗平和大城市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也不是人们心中以往的云南印象-交通基本是靠走,通讯基本是靠吼,生活基本是靠手。一副与外界隔离的世外桃源的样子。罗平的经济发展在最近这几年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可以用芝麻开花节节高来描述,更加便利的交通,更加发达的机械,更加高大的房子,更多旅游点的设立,这些种种的进步,仿佛使人们忘记了那个落后闭塞的小山庄。人在进步的同时也在倒退。进步是值得鼓励和拿来自吹一番的,这种进步不仅包括了物质上,也包括精神上的进步。物质上的进步不用说,这些年云南出那么多大学生,那么多为祖国建设投入智力智慧的人才,那一所所正在建设的学校,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读完小学,继续读初中、高中,然后继续求学深造,这些可喜可贺的现象不正说明了精神上的进步吗?哪怕不能说是精神上的进步,总能说是非物质方面的进步吧。但是人们也在倒退,因为对物质的渴望、欲求越来越明显,大城市大房子代替了农舍草屋,灯红酒绿代替了勤勤恳恳,尔虞我诈、你偷我抢代替了坦诚相待、夜不闭户,人们在这条路上丢失了太多的东西,其中就有很多传统的民间故事和文化。我们这一代还有幸从父母口中听得这些故事,谁能保证下一代,再下一代的人还能耳闻这些神秘的故事,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记录下这些故事,以求人们在饭后茶余还能在嘴边回味这些来自老祖宗、来自被繁华埋没了的老土地的传说。故事一:金花碗洞云南多山,地势险峻,多喀斯特地貌,如果你在哪座山的山脚或者山腰发现一个或大或小、或浅或深的洞,哪怕这个洞很诡异,你也不要觉得惊讶,因为在云南,只要你敢往深山老林中去,这种洞屡见不鲜。我在这里想要说的金花碗洞,就是那些千千万个洞中的一个,不同的是,金花碗洞有一个具体的名字,还有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我爷爷告诉我的,当然,爷爷可能也是听爷爷的爷爷说的,金花碗洞就坐落在某座山的山腰或山脚,是哪座山呢?不重要,是山腰还是山脚呢?也不重要。金花碗洞是一个溶洞,有水直接流入洞中,这个洞也不是竖着的,而是像一个洞府,你所能想象的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进一个神秘的洞穴里,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了。当时,人们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物质是非常缺乏的,饿死人那是再常见不过的事儿了。金花碗洞里住了几位仙女,具体是几位,爷爷没说,估计他也不知道,这几位仙女是干什么的,与玉皇大帝有什么关系,也没人知道。在当时,如果人们吃不上饭了,可以在洞口边放一只干净的竹篮子,然后远远的离开,这是规矩,因为仙女不想让凡人看见她们,所以人们放好篮子,得马上离开。等过了那么一会,再去洞口,你就可以看见原本空空的篮子里盛满了食物,食物是用金色花儿装饰的碗装着的,金花碗洞的名称由此而来,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金花碗必须归还,而且需要洗干净了,放到一只干净的竹篮子中,把竹篮子放到洞口边,人也随即离开,过一会儿你再回去,就只剩下空篮子,碗已经被仙女收回。人们依靠自觉,坚持放好篮子就离开、每次都把干净的碗还回去的诚信原则,从金花碗洞里“借”出了不少食物,渡过了很多艰难的日子,也和金花碗洞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如果有哪一家人没有还碗,或者是还回去的碗没有洗干净,那么下次金花碗洞便不再借给这家人食物,当然,金花碗洞还是爱憎分明的,其他人家来借食物,金花碗洞还是慷慨解囊的。但是,有一天,一个小伙子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把篮子放在洞口边之后没有离开,而是躲在一个角落偷偷观看,也许是出于好奇,想看看是不是真有什么仙女,也或许是青春期的荷尔蒙发作,先一睹仙女的美貌,反正小伙子没有离开,结果等了半天他啥也没看到,没有仙女,当然也没有用金花碗装着的食物,小伙子郁闷的走了。自此之后,金花碗洞“停业”了,人们再也没有从金花碗洞借到食物,再也没有。故事二:白胡子老头这个故事讲述者是我的二爷爷,二爷爷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只能给财主家放牛,挣点小钱,补贴家用。那个时候给财主家放牛放马的孩子基本都是本村的,而财主家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财主,家里的牛马牲口非常多,所以给财主家放牛放马的孩子是很多的。在家乡的后面,有一片现在已经被占为农业用地了的大草场,它就是包括二爷爷在内的孩子们放牛放马的地方,而通常他们把牛羊赶上草场后,就会聚在一块玩玩泥巴,爬爬树,抓抓鸟儿等等的娱乐活动,生活仿佛每天都在重复,都是一样的格调,一样的旋律。但是有一天,当二爷爷和其他孩子爬到山顶大呼小叫、谈天说地时,他们看见一个白胡子老头背着尼龙口袋从草场穿过,很快的便钻进了树林,他们当时准以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头,就和村子里某个长满白胡须的老头一样普通,就当他们这样漫不经心的继续他们的娱乐时,同来放牛的一个孩子急匆匆的从草场跑过来告诉他们牛马全都不见了,二爷爷他们听到这个消息时,没有丝毫的慌张,因为他们觉得这只是一个玩笑,仅仅是一个玩笑而已,也没有把这件事和“普通老头”联系在一起。那个孩子看到他们都不相信他的话,也着急起来,发了好几遍誓说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儿。二爷爷和其他孩子看到他如此慌张,才觉得可能真的有什么事发生了,等他们跑到草场,活生生的牛羊马儿一只都不见了。然后他们就在周围找,他们知道如果这些牲口丢了,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们是十分焦急的在找,结果找到天黑也没找见。这么多牛马全都不见了,在二爷爷他们看来,除了鬼和神,没有其他合理的解释。等他们一个个回到财主家时,他们都惊讶了,牲口们全部回来了,一只都没少。平时从不会发生这样的事,牲口从来都是眷恋于草场,不在人们的驱赶下,它们是不愿意离开草场的。大财主听了孩子们说的话,也觉得事情蹊跷,就去找村子里高龄的老头问这是怎么一回事,一些老头给他的回答是,那是后面山上的山神,白胡子,尼龙口袋,步伐稳健,这些都是山神的特征,山神肯定是在巡山,看看是否有什么怪东西在他的地盘捣乱,所以把牛马吓回家了。老头们一脸正经,不容有辩的说道。而那个尼龙口袋是用来干嘛的,兴许是用来装怪东西的,也或许是山神无聊,背个袋子到处逛,谁知道呢。故事三:白腊山白腊山是我们县城标志性的山峰,海拔2468米,为全县最高峰,在这里我可不想向你介绍这座山的情况,因为我这里说的白腊山,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山神。1976年7月28日,很多人应该都知道这一天是灾难性的一天,在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强度里氏级地震,造成惨重的伤亡。无独有偶,在这一天,我们县也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是妈妈告诉我的,同时,目睹和耳闻这件事的人不计其数。在这一天,唐山在使唐山地震完后赶到了我们县,要求白腊山地震,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在这个故事里唐罗平历史悠久,西汉时曾设漏卧国/漏卧侯国/夜郎国,隶牂牁郡。隋为南宁州属地。唐初隶南宁州总官府,贞观年间为郎州属地。天宝年间为罗雄部,属南诏石城郡。宋为东爨乌蛮三十七部之一,隶大理国石城郡。元至元十三年置罗雄州辖亦佐县,属曲靖路。明万历十五年更名罗平州,属曲靖军民府。清沿之。民国二年始称罗平县,属滇中道。民国十八年废道,曾直隶省。1950年3月成立县人民政府,属宜良专区,1954年并入曲靖专区。1958年10月撤销罗平县建制,并入师宗县。1959年1月,恢复罗平县建制至今。传说布依族神话传说有散文体和韵文体两种流传形式,同一故事的两种流传形式之间,又略有不同。其内容有:开天辟地与日月星辰形成的神话和神话古歌;射日的神话与神话古歌;关于洪水与造人烟的神话和神话古歌。这些神话,虽然以造天地、日月、造人烟等不同的故事各自独立成篇,但综观整体,实则是一个有联系的统一体。通过这个连贯的统一体,比较有系统地反映远古社会布依族先民的宇宙观和美学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记录了远古社会布依先民的生活状况。神话中出现的形象,有雷神、天帝、太白星君、龙、精怪等。在本质上,这些“神”都是形象化了的自然力,即自然现象中与人类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现象在原始先民头脑中经过幻想的反映。布依族先民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天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志的;同时,对于自然现象的过程和因果关系,也加以人间形式的假设和幻想,并以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受有灵性的神主宰。布依族神话中,作为与代表自然力的“神”相抗衡的力量是一批形象鲜明、个性生动的“人”。他们中有开天辟地的力嘎;有挠弓射日的勒嘎;有制服雷公、消除水患的巨人布杰;有不惜牺牲生命、化身为日月的当万和蓉莲;有聪明机智、制服旱精和孽龙的翁嘎;有不辞艰辛为人类取来谷种的茫耶。在这些人物身上,神话赋予了他们超平凡人的本领和力量,甚至生理上也异于凡人。如辟地撑天中的力嘎,身长九尺九寸九分,力气很大,九十九条犀牛都比不上他,他一顿能吃三石三斗三升糯米饭,喝三缸三壶三碗糯米酒。他能以牙为钉钉天,挖眼化为日月。又如赛胡细妹造人烟中的布杰更是惊人,他腿比木棉树还大,手臂象大镕树枝一样可触天,还长有顺风耳和千里眼,人间天上,四方八极,他随意进游,还能怒斥天廷众神,惩处雷公。神话中“神“人”的区别在于:神都生活居住在天上,而力嘎、布杰、勒嘎、翁嘎等都生活居住在下界(人间)。人的形象,不管是被神化了的力嘎、布杰,还是未被神化的当万、蓉莲、赛胡、细妹、茫耶等,他们都具有勤劳勇敢、无私无畏、善良纯朴等人类美德。而这一切在神的身上几乎都不具备,相反地,这些神还表现为懒惰、怯懦、狡猾、奸诈、凶残。布依族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文化现象,它是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的共同源头。布依族原始先民中神话的产生,不是因为自觉的文学目的,而是服务于认识客观世界的需要,囿于当时的社会条件,这种认识不可能是科学的,而是主观幻想的。想象力的自由驰骋,正是布依族先民搏击天地、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和道德风貌在这种高度想象中的和谐融合。罗平县位于滇、桂、黔3省结合部,是云南省布依族的主要聚居区。整个云南省有布依族5万余人,罗平县有万人,占全省布依族总数的60%以上,主要集中在罗平境内的南部、东南部,尤其以鲁布革乡和长底乡为多。布依族先民源于古代越人中的骆越,汉以后称“僚人”,五代称“都匀蛮”,元、明、清称呼有“八番”、“仲苗”、“仲家”、“布侬”、“布饶”、“沙人”、“水族”等,本民族自称为“布依”。以上称呼有的为误称,有的为贬称,多种称呼较为混乱。1984年,遵照布依族人民的意愿和专家反复查证,正式命名为“布依族”。罗平布依族同隔江相望的贵州省布依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大同小异,世代通婚,关系密切,同属于历史悠久的世居土著民族。布依族的宗教信仰多属于原始的自然崇拜,没有完整的教规、教义,由于没有通用文字,仅有布摩的“摩经”典籍。一般敬奉山神、水神、寨神、树神,与节日相关。传统节日有二月二祭老人房、三月三、四月二十四、五月节、六月二十四、七月尝新节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祭老人房,最隆重的是“三月三”泼水节。布依族作为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其文化传承方式一是靠口传心授,二是靠民歌传唱。这既给布依文化研究带来困难,也给布依族文化研究留下了有余的空间和形象资料。随着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推进,原始、古朴的文化形态正在走向消亡,如不及时抢救和保护,某些具有个性的文化现象就将面临灭绝。所以,必须加大对布依族文化的挖掘、整理、抢救和保护力度。文化特点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