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6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8页 / 共26页
第9页 / 共26页
第1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逻辑 和 语文学习,有一个残暴的国王,统治着一个奇怪的国家。这个残暴的国王颁布了一条奇怪的法令,所有从前线抓回来的俘虏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来这里做什么?如果答的是真话,就得用火烧死,如果回答的是假话,就得绞死。看起来,任何俘虏都难逃噩运。 有一天前线送来了一个俘虏,执法官按照惯例问他:你来这里干什么?聪明的俘虏回答: 执法官不好处理,只好上报国王裁决。国王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办法,最后只好把这个俘虏放了。,聪明的俘虏回答: 我来这里是为了被绞死。,因为如果真的绞死这个俘虏,那么这个俘虏说的是真话,而说了真话是要被烧死的。可是如果把这人烧死,那他答的就是假话,而说假话的是要被绞死的。 这个聪明的俘虏利用真话假话,绞死、烧死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救了自己一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逻辑的一般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培养学生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辨析概念和运用推理的一般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什么是逻辑,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大致有四种词义: 第一,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第二,泛指思维的规律; 第三,在扁义上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和看问题的方法; 第四,特指一门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和方法的科学。 我们所说的“逻辑”一般指逻辑规律,即关于思维形式结构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在日常语文学习中应该了解几方面的逻辑知识,1、概念 2、命题 3、推理 4、逻辑规律,逻辑规律,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对人的思维有强制性,违背了它,思维就会发生混乱,人们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和准确地表达思想。,同一律,同一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同一思维对象三个方面的“三同一”思维过程。,违反同一律要求的基本错误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判断的内容不确定。具体表现为: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偷换论题或混淆论题(或转移论题)。,例:韩非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郑县有一位姓卜的,他常常在外胡混。有一天,他的裤子破了一个洞,就买了新布,回家让妻子为他作一条新的裤子。妻子问他如何做,他回答说“照原样”。于是他妻子把裤子照原来的样式做好后,照样在裤子原来的地方剪了一个同样的洞。,这当然是一个笑话,但从逻辑的角度来说,无论他的妻子是有意还是无意,她都违反了同一律。“原样”在其丈夫的含义是指原来样式的、尺寸的裤子而绝不是带有那个破洞的原样。 同一律要求概念、判断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自身同一,但并不认为事物和思维是一成不变的。同一律所要求的只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确定性,并不否认思维对象的发展变化。,矛盾律,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都是真的。 如果违反这一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一个对象既予以肯定,又予以否定,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通常人们说“出尔反尔”、“自己打自己嘴巴”等就是对这种错误的形象说明。,韩非子难势中有一则众所熟知的寓言: 有一楚人在街上卖矛和盾。他先吹嘘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它。”过了一会儿又吹嘘自己的矛:“我的矛非常锋利,任何东西都能刺破。”旁边有人讽刺地说:“那么,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又如何呢?”卖矛和盾的人顿时无言以对。,此人吹牛吹出了漏洞,当然无法应对。“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我的盾”与“我的矛能刺穿任何东西”是具有反对关系的两个判断,二者不可同真,至少有一假,亦可同假,事实上,很可能这人的矛不能刺穿所有东西,而他的盾也不能抵挡所有的东西。细细分析开来,“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我的盾”蕴涵“我的矛不能刺穿我的盾”,而“我的矛能刺穿任何东西”又蕴涵“我的矛能刺穿我的盾”,二者的推论形成矛盾关系,显然不能同时成立。因此,他的吹嘘是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自相矛盾只能使人的思维混乱。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此寓言讽刺那些自相矛盾的人,“矛盾”一词也源于此。,排中律,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具有矛盾或下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同假,其中至少必有一真。 排中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两个具有相互矛盾或相互下反对关系的思想同时予以否定,而必须承认其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简言之,就是要保持思维的明确性。,例:说实话,当时对自己的稿子能否被刊用,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那时经常在该报发表文章的都是一些大家。 这段论对“稿子能被刊用”和“稿子不给被刊用”这对互相矛盾的判断同时否定,犯了“两不可”的错误。,用例子简单说明三个规律,同一律:单身汉是没有结婚的男人 矛盾律:一个结了婚的单身汉 排中律:所有男人不是结婚的,就是未婚的。,二、自主预习 根据自学理解,阅读下面的故事,思考各违反了什么逻辑规律,请简要分析 1、明代莆田人姚旅的露书中收录了一个诗坛趣话: 有人送枇杷给一个县令,错写成“琵琶”。县令便笑着吟哦道:“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 刚好旁边有个客人,随口就续了两句:“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萧管尽开花。”县令大为赞赏。,“琵琶”与“枇杷”同音不同义,不能互相代替,混淆了就要违反同一律。客人明知错,假定“琵琶”像“枇杷”那样是有生命的东西,会开花、能结果,不留痕迹地消除了别字的毛病,真是同一律的灵活运用。,2、一旅行者又饥又渴,来到一酒店。他问:“老板,夹肉面包多少钱一份?”“五先令。”“给我来两份。”“好。”“老板,我感到渴比饿更厉害。可用两份面包换十先令一份的啤酒吗?”“当然可以。”于是他喝完酒就走了。老板急忙叫住他:“你还没付钱呢?”“我不是用面包换的酒吗?”“可你面包未付钱啊。”“我没吃你的面包,为何要付钱呢?”“是啊,可是”老板一时找不出问题出在哪里,只好让他走了。大家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呢?,明确:旅行者没付面包的钱,却用面包来换啤酒。没付面包的钱,说明面包不属于他,但是他却拿面包换酒,不是他的东西,他支配了,这就是问题所在,偷换了概念,违反同一律。,3、紧张的部队生活使戴维十分思念家乡,他决心用欺骗的手法提前退伍。有一天,他鼓起勇气来到将军办公室,对将军说:“最近我视力减退,请批准我退伍吧!”“我记得你的眼睛一直很好呀!”将军说。戴维环视了一下房子,突然心生一计。他指了指天花板问:“你是否看见天花板上的那颗小钉子?”“当然看见了!”“瞧,”戴维说,“您看得清清楚楚,可我就看不见哪!”,明确:戴维既然问将军是否看见天花板上的钉子,这就暗示着他自己已看见了,当将军做了肯定的答复后,他又说自己看不见,这显然是自相矛盾。,4、据说有一次,邻人偷了华盛顿家里的一匹马。华盛顿同一位警官到邻人的农场里去讨索,但那人拒绝归还,并声称那是他自己的马。华盛顿用双手蒙住马的两眼,对邻人说:“如果这马是你的,那么,请你告诉我们,马的那只眼睛是瞎的?” “右眼。” 华盛顿放开蒙右眼的手,马的右眼并不瞎。 “我说错了,马的左眼才是瞎的。”邻人急着争辩说。 华盛顿放开蒙左眼的手,马的左眼也不瞎。 “我又说错了”邻人还想狡辩。 “是的,你错了,”警官说,“证明这马不是你的,立即把马交还给华盛顿先生吧!”,明确:华盛顿的问话中包含了“此马有一只眼睛是瞎的”假定,偷马的邻居胡乱瞎猜,正好中了华盛顿设下的圈套。其实,华盛顿的马双眼都不瞎。邻居违背了排中律的逻辑要求。,合作探究,下面的故事运用了什么逻辑规律?请简要分析 1数学家斯摩林,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情节编成一道逻辑推理题: 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的铭牌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这里”,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盒里”,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明确:求婚者正是运用排中律的知识猜中肖像放在银盒子里,而赢得爱情。 求婚者看到铅盒子上写的那句话与金盒子上写的那句话是互相否定的,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根据排中律的知识,在互相矛盾的两个判断中,必有一真。根据题意,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而这句真话只能在互相矛盾的两个判断之中,因此银盒子上的那句话肯定是假的。既然银盒上的话“肖像不在这盒里”是假的,相反的就可以断定肖像是放在银盒子里!,2、有三个人,分别姓王、姓刘和姓陈,他们每人身兼两职,三个人的六种职业是作家、音乐家、美术家、话剧演员、诗人和工人,同时还知道以下事实: A:音乐家曾经对工人谈过古典音乐的欣赏。 B:音乐家出国访问时,美术家和姓王的曾去送行。 C:工人的爱人是作家的妹妹。 D:作家和诗人曾讨论过“百花齐放”。 E:美术家曾与姓刘的看过电影。 F:姓陈的善下棋,姓刘的和那作家跟他对弈时,屡战屡败。 请分别判断他们的职业?,由A得:音乐家工人 由B得:音乐家美术家王 由C得:工人作家 由D得:作家诗人 由E得:美术家刘 由F得:作家=王. 综合得美术家=陈 综合得音乐家=刘 综合得工人=陈 综合得诗人=刘 话剧演员=王 由上述分析得:王=作家,话剧演员 刘=诗人,音乐家 陈=美术家,工人,四、课后反思 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