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乘车、星星合唱团教学设计与思考课题名称:练一练:乘车(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年级:二年级上学期设计者:位惠女 河南省实验小学一、教学内容分析“乘车”这一课是新世纪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主要学习百以内加减混合计算的,学生在前两节课刚学过百以内连加、连减的计算。学习本单元的基础是两位数的加减法,以及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经验。把解决问题与学习计算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特点之一。本节课结合“乘车”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学习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联系。对于这个情境,学生是比较熟悉的,在上学期学习10以内数加减法时,学生算过“72+3”,当时只要求学生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在教学中,除了要体现上述教材编写的特点与意图外,还要考虑如何挖掘“乘车”情境潜在的教育价值:一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二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如何在加减混合运算中复习前面刚刚学过的连加、连减的知识,达到学习的积累过程。二、 学生现状分析学生入学即将一年,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及100以内的加法、减法、连加和连减运算。学生不仅有了一定的计算技能,同时也在生活中也积累了有关的生活经验,能初步体会到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的快乐,感觉数学是有趣的。学生在根据情境提出问题的时候,容易受到图片其他信息的干扰。同时,让一年级的学生根据情境组合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还是比较困难的:一则是他们缺乏这种经验,二则是他们很难组合信息为己所用。因此,应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思考机会获得更多的经验,逐步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体会到做题的过程和有效性,一要结合具体情境,二要教师要示范怎样提出问题,如何组合信息?同时,要帮助学生分辨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模仿到创造的过程,积极的模仿会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的经验,逐步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学习的质的飞跃。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会在教师示范的过程中自觉地对照和反思自己的思维。我认为这种学习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三、 学习目标1.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2.发展初步的估算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结合具体情境尝试提出问题,在解决“加减混合”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教学活动设计思路1.结合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发现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时,呈现乘车的情境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采用同伴互助的情况,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讨论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体现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学生交流有困难、思路有障碍时,给予及时点播和协助,不是给出具体的答案,而是思路和方法,以便更好的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2.结合具体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估算意识的教学要渗透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中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同时,估算与计算是相互联系的。如,“现在车上的人比56多还是少”这个问题估算的策略和经验,有助于学生后续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算法。3.让学生在解决加减混合实际问题时,进行这样的思考:在计算车上还有多少人时,除了教材呈现的方法外,还能怎么列式呢?当学生列出27-19=8(人)、56-8=48(人)时,应该让学生描述这种方法的合理性,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在肯定学生的同时,一定要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特别是算式“56-8=48(人)”,为什么要减去8而不是加上8呢?两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与不同呢?逐步让学生体会,你会用什么算法,取决于你先提出和解决一个什么样的简单问题。从中体会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中重要的部分。预设过程1. 结合“乘车”的具体情境,学习怎样提问。(1)观察情境,尝试提问。利用课件出示隐藏估算问题的情境图。让学生提出估算的问题。我的思考:很多老师喜欢给学生一个很宽泛的话题让学生交流,比如,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等。在这样的一些话题中,学生的思路会飘得很远,而且一些非数学信息会干扰学生。在这里,我对学生的要求是提出特定的问题,一是为学习活动定向,二是避免因盲目提问而耗费时间。(2)提出估算的问题:估计现在车上的人数比56多还是比56少?先尝试让学生自己提出估算的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帮助和指导我的思考:在学生磕磕绊绊的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提供示范,用来启迪思路,帮助学生分析他的提问和“我”的有何不同,来促进学生的反思。(3)让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并订正估算的过程。学生的思路可能是:2719,下车的人比上车的人多,所以车上的人比56人少。我的思考:学生借助的是生活经验和比大小的知识。(4)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思路,对问题进行板书活动:2719,下车的人比上车的人多,所以车上的人比56人少。我的思考:这里的板书可以作为后面计算结果的一种检验。(5)回顾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回顾如何提出问题:上面的问题根据车上原有56人,上车19人,下车20人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先自己想,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我的思考:一般来说提出问题需要两个已知条件,这里面的却需要三个已知条件,这些教师一定要清楚。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一个完整的问题包含条件和问题。我想在这里没必要给学生讲什么是已知条件,重要的是根据情境让学生理解。2. 结合“乘车”的具体情境,经历解决加减混合问题的过程。(1)估计现在车上有多少人?与同桌说说你的估算过程。学生的思路可能是:把56看作60,27看作30,19看作20,60-30=30(人),30+20=50(人)。所以,车上现在大约有50人。我的思考:现在学生借助的还是百以内加法和减法的基础在估算这个问题,其实思路已经是加减混合运算的雏形了。板书:把56看作60,27看作30,19看作20,60-30=30(人),30+20=50(人)。我的思考:这里面的板书主要是为下面的计算做准备,可以沟通计算与估算的联系。(2)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车上原有56人,下车27人,上车19人,现在车上还有多少人?(3)交流算法。解法1:5627( ) 解法2:5619( ) ()+19? ( )27? 列竖式计算(略) 列竖式计算(略)答案:车上还有48人。我的思考:学生计算的经验是百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4)如果要列成一个综合算式,该怎么列式?学生的思路:A:56-27+19=? B:56+19-27=?这两个算式都能得到结果,它们有什么联系?(让学生充分表达)我的思考:让学生结合情境体会:一方面是运算顺序的问题;一方面理解无论是先减去下车的人,还是先加上上车的人再减去下车的人,都是一个道理。(5)还有别的列式方法吗?学生的思路:27-19=8(人),56-8=48(人)。让学生说清楚自己的想法,只要合理就应给予肯定。(6)算法与估算过程的对应。让学生结合前面的板书,沟通估算与计算的联系,体会估算的合理性。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和交流。(7)反思解题思考的过程。刚才我们是怎么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后小结:解题要根据已知条件,实现解题的目标。)和学生一起回顾根据问题如何寻找条件。把结果带回原题中进行检查。我的思考:这个反思过程很重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回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会如何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即读懂题目,提出问题;进行解答;进行检查等。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一个完整的问题。这些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都很重要!3.练习。(1)算一算: 8549+27 92-47+36请两位学生上黑板分别演算(每人一题)。其他同学可以上黑板订正或补充不同的算法。大家一起回顾做题的方法。(2)解决问题:星星合唱队原有52人,有9名同学毕业了,新加入了15人。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要求:a.认真读题,理解题意。b.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选择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c.请你回到原题目进行检查。交流与评价:a.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需要哪些条件?b.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是:52-9+15=58(人);52+15-9=58(人);15-9=6(人),52+6=58(人)。c.回到原题目进行检查。(3)数学游戏:用19九张卡片,每人拿两张组成一个两位数,用这三个两位数做加减法的运算。师生示范:两名学生和老师组成的两位数分别是15,21,60。那么可以做的题目有15+21+60=?,60-21-15=?,60+15-21=?,60-21+15=?,60-15+21或60+21-15。然后三人一起做题目,最后进行交流。同学三人一个小组进行练习,教师在这个时后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对于学生出现的结果超过了100的算式,鼓励学生进行结果或者放在问题银行里。我的思考:这个小游戏的设计,主要提供一个人人做数学的机会。因为数学的学习,必须让学生动手做才能转化成学生学习的技能,所以创造这样的一个学习机会很有必要。同时,也在这里面对前面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和总结。不仅如此,因为学生人人可以做、可以写和算,兴趣还很高,真是一举几得。布置作业:(1)书面作业:p80“练一练”2、p81“练习八”1。(2)解决问题作业:p81“练习八”2。五、教学效果评价1.通过学生的书面作业,来反馈学生数学学习的掌握情况。2.除了有学生的数学作业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和教学内容,利用学生的课堂记录卡,随时反映学生上课的精神面貌,记录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同时也反映教师教育教学中的情况,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更适应学生的发展。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是师生的相互评价。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