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1987年清史研究概况1987年,是清史 研究 向纵深方向 发展 的一年。该年,见诸报刊的研究论文400余篇,虽在数量上与往年持平,但学术质量亦有所提高。此外,学术专著方面则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如孟昭信康熙大帝全传(吉林文史出版社),是继雍正传之后又一本清代皇帝传记,作者力图对康熙帝一生功过进行 科学 的评述,并遵循实事求是、瑕瑜互见的原则,尽可能 总结 出对后世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又如林仁川著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是作者历时二十余年,经过实地考察,并广为搜集资料基础上写成的。它的出版,为明清 经济 史、古代海上贸易史的研究,作出了积极而有益的贡献。再如施联朱、许良国编 台湾 民族 历史 与文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曹德本宋元明清 政治 思想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陆复初编著王船山学案(湖北人民出版社)、黄复盛编译清代画论四篇语译(江苏美术出版社)等,以及资料汇编广东社科院历史所、中山大学历史系、佛山市博物馆编明清佛山碑刻 文献 经济资料(广东人民出版社)、季永海译注清代曾寿著随军纪行洋注(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的出版,对进一步推动清史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均产生了积极的 影响 。在学术活动方面,较重要的活动有:7月19日至22日,“郑成功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在福建厦门举行。有国内外学者30余人参加,所提交的论文 内容 涉及明末清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评价等。12月,“国际清代区域 社会 经济史暨全国第四届清史学术讨论会”在广东深圳召开,有国内外学者近二百人参加,并提交论文百余篇。下面,将清史若干重要 问题 和课题的研究概况介绍如下。一、经济史研究。论文数量甚多,一些论文从选题到内容,较之以往,均向纵深开拓。清前期土地制度与租佃关系研究方面。近年来,由于大量档案资料的发掘,史学界加强了对清代租佃关系,特别是民田租佃关系的研究,取得不少重要成果。但 目前 对官田租佃关系的研究,有待深入。衣保中清代八项旗租地的租佃关系(洛阳师专学报第1期)一文,对清代的一项重要国有土地八项旗租地租佃关系进行了考察。作者认为,八项旗租地由清政府派地方官直接经营,地租纳入国家财政体系。而一般旗地为旗人私有,地租归旗人自行消费。在主佃关系方面,它较一般旗地稳定,佃农的永佃权更有保障。八项旗租额由清政府统一规定,而一般旗地的租额由旗人地主自行规定,租额差异甚大。在地租形式上,八项旗租地的地租,基本上是定额银租,且有租赋合一的特点。而一般旗地的地租,主要是定额租,也有分成租。定额租内又有钱租、银租和实物租等不同形式。陈碧笙对台湾在清代开垦土地过程中出现的大租、官大租、番大租的性质与作用,进行了论述。他认为,清代移台者,多为漳州与客家人,使用大小租制度,根源来自大陆。在形成过程上,台湾大租或由垦户出钱出力经营,或领有官府发给垦照,或两者兼有,比大陆通行者更为完备而集中;在业权分割上,两者的精神实质是完全一致的。(清代台湾大租的性质和作用,台湾研究集刊第3期)。刘淼在明清时期徽州民田买卖制度(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一文中提出, 中国 封建社会民间土地的自由买卖,明清两代进一步发展。在交易形态上,由最初的一次性断卖,逐渐出现所谓加、添、增、找、交等多次、反复的交易手续形式;更由于租佃关系方面田皮、田骨的出现,亦表明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和耕作权的分离,反映在土地买卖上,就相应地有大、小买田交易、以及交业、过割等方面的区别的产生。他还对徽州民田买卖中的断卖、加价诸形态进行了考察。对清代的土地占有形态,究竟是趋于集中,还是趋于分散?论者往往各持一端,颇多歧异。关雨辰通过清人李调元卖田说的记述认为,清代的土地占有,即有集中的趋势,又有分散的趋势,由于两者相反相成,并行不悖,构成了周流不息的地权运动过程。但由于清代社会条件助长了土地兼并的过程,因而总体上显示了土地集中的趋势。(从看清代的土地集中过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期)。清代,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土地肥瘠的不同,在田亩的实际计量中,曾出现繁杂纷纭的现象。对此,近年来学者已有不少论述。陈锋清代亩额初探(武汉大学学报5期)一文认为,明清两代的地亩计量,均有大地、小地之别。实行折亩,不在于将小地折成大地,或将大地折成小地,以期使田亩计量划一。它的直接动因在于赋税的繁杂,折亩是为了赋税的划一,将计量亩折成纳税亩。但清初亦有重复折亩及荒芜土地进行折亩起科的现象。通观明清两代的亩额,基本上没多大变化。在财政贸易史和商业史研究方面,本年度发表的沦文所沧述的问题,其广度与深度较之往年亦有新的拓展。其中,对清初的赋税蠲免,陈支平提出新论,他将清初赋税“原额”、“实征”的情况与明末进行对比,认为清初并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做到“轻徭薄赋”,清初的“赋税蠲免”有名无实,不可能对清代社会经济的繁荣起重要作用。(清初赋税蠲免新论,厦门大学学报增刊)。清代的高利贷资本活动十分活跃,以往论述不多。王虹试论清代前期的高利贷资本(云南 教育 学院学报历史专辑)一文,根据文献资料论述了清代高利贷资本活跃的原因、高利贷的特点和作用。清代,在盛京地区,清政府运用“生息银两”以牟利,普遍采用开办钱、布、当、杂货、佐衣等官店的形式。韦庆远则对乾隆时期盛京地区的制度与官店兴衰的情况进行了剖析。(乾隆时期盛京地区的“生息银两”制和官店,社会科学辑刊4期)。对清代的粮价,国外学者研究较多,国内学者近年来亦渐有成果。而清代的粮价奏报制度,是一项重要的财政制度。王道瑞清代粮价奏报制度的确立及其作用(历史档案4期)一文,利用丰富的档案材料,对这一制度的始末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他指出,清代各地官员向皇帝奏报本地区市场粮食价格,始于康熙朝,确立于乾隆朝,直至清亡。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政治、经济的控制和协调作用。清代榷关税课是清代财政收入的第三大支柱。何本方乾隆年闯椎关的免税措施(同上)一文,论述了免税的原因,措施、作用和 影响 ,并充分肯定了此举有益于民生民食与商业的 发展 。此外,崔宪涛清代中期粮食价格发展趋势之 分析 (史学月刊第6期)一文,则提出。嘉庆以后,清代粮食贸易开始逆转,主要表现是国内粮食市场的萎缩和原有市场结构的变动。反映在粮食价格构成上是粮价地区差趋于接近和粮价持续性增长。在清代商业史的 研究 中,本年度不少学者对商业政策、市场结构、地区性贸易等 问题 进行了探讨,并涌现出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学术论文。郭蕴静略论清代商业政策和商业发展(史学月刊1期)一文,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有清一代推行的“恤商”,“扶商”政策,如减轻商税等。并对这些政策的作用,如由此导致商业的发展与繁荣,对原有生产方式所起的分解作用等,进行了估评。何本方清代商税制发刍议( 社会 科学 研究1期)一文,对清代商税制度的缘起和发展作了慨述。黄鉴晖在 文献 第一期上撰文,从具体分析徽州谢氏收藏康熙年间会票入手,并提出清初商用会票,是由于商品交换直接引起的商人之间款项的拨兑,是完全的商品 经济 发展的结果。(清初商用会票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在西北地区活跃着许多内地商贾,他们以乡土地域关系为中心而结成各种商帮,如晋帮、津帮、湘帮、陕帮、蜀帮、豫帮、鄂帮等。魏丽英明清时期西北城市的“商帮” (兰州学刊2期)一文,对这些商帮的形成、发展、经营方式等进行了论述。地区性贸易史是清代商业史中的重要课题。林永匡与王熹的清代山西与新疆的丝绸贸易(山西大学学报1期)一文,根据有关文献和珍贵的档案资料,对这种贸易的特点、规模和影响,进行了系统论述。他们另有清代江宁织造与新疆的丝绸贸易(中央民族学院学报第3期)一文,则论述了清代江宁织造与新疆的官方民族贸易的具体规模、作用、影响,亦颇值得一读。对清代市场结构的探讨,本年度发表的方行清代前期 农村 市场的发展( 历史 研究6期)、林绍明明清年间江南市镇的行政管理(华东师大学报2期)陈忠平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手 工业 的发展(南京师大学报4期)等文,均各具特色。方文着重从小农经济运行的角度探讨清代前期农村市场的发展。作者认为,清代前期的市镇贸易和墟集贸易已成为农村市场的主体。清前期,市镇作为经济中心的功能,依其本身,大体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市镇,主要是具有“保障供给”的经济职能。第二种是商品集散市场。第三种是多功能全面发展的市镇,是最发达的农村市镇,它除生产资料市场外,还出现了雇工市场和资金市场,出现了生产要素的市场系列和生产资料的市场系列。林文认为,明清年间江南市镇管理建制的变化正反映了市镇的繁荣和成长。但这种变化,不但没有促进市镇的发,反而给它加上了更沉重的枷锁。陈文指出,在明清江南市镇内部,手工业生产获得了普遍发展,其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随着市镇手工业生产商品化、专业化的发展,雇工生产的大型手工作坊与手工工场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江市镇内部开始萌芽和滋长。但就明清江南市镇经济的总体而论,其内部的商品生产意义仍逊于商品流通意义。地区经济史研究本年度仍十分活跃。林纯业清代前期天津商品经济的发展(天津社会科学4期)一文提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清代天津的商业经营活动中,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天津城市的发展,既没有按照 中国 古代中心城市的发展模式,也没有走西方城市的发展道路,而是走着一条既有中国古代中心城市某些特点,又带有西方城市某些色彩的特殊道路。郭蕴静认为,清代天津最初的发展并非自身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因其地理位置而成为军事据点,进而发展成为堡垒城镇。自康熙朝始,天津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由堡垒城市向商业城市的演变。与其它沿海城市相比。天津城市和商业发展起步较晚,但同样受到封建制度的制约,依然具有明显的封建色彩。(清代天津商业城市的形成初探,天津社会科学4期)。肖放宋至清前期景德镇的形成和发展概述(江西社会科学3期)认为,清前期瓷业发展的特点是,以小型民营手工工场为主,出现了烧造联合的较大手工工场,瓷业年产大量增加,市场进一步拓展;镇市人口、规模也较快增长与扩大。遂与佛山、汉口、朱仙关列为全国四大镇。刘文智清代前期的山西商人(天津社会科学3期)认为,晋商经营的商业是贩运性质的,他们与封建官府联系密切。其商业资本的归宿,一是放债和高利贷,二是票号业的出现,三是资财的大量贮存和支付奢侈性生活消费。在 台湾 经济史上,合股经营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郑振满在清代台湾的合股经营(台湾研究集刊3期)文中指出,清代台湾草莱初辟,必须有效地组织各方面的人力和财力,才能顺利地进行规模空前而又富有冒险性的开发事业。这是清代台湾盛行合股经营的内在原因,也是合股经营在台湾历史上的主要作用。此外,谭棣华从看明清时期佛山工商业的发展(清史研究通讯1期)一文,亦对佛山的商业资本作了初步探讨。对清代的海运史、对外贸易史 研究 ,近年来有所加强。冯超、张义丰论元明清河漕与海运之变迁(安徽大学学报3期)认为,从元明清三代河漕与海运的盛衰变化过程来看,海运自元代创始,经明王朝而至清中叶,由兴盛而衰退,于清晚期又重新复苏。河漕则由元代沟通,形成南北大运河之后,经明到清中叶,由低潮走向高潮,清晚期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海运畅行,河漕废序,延至今日。清代前期,海外贸易主要在粤海关控制下,由十三行商人具体经营。章深十三行与清代海外贸易的特点( 中国 社会 经济 史研究1期)指出,清代由十三行经营的外贸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营外贸中 政治 色彩最淡薄,官营程度最低,商品经济程度最高的外贸,达到中国封建社会官营海外贸易的最高峰。郦永庆、宿丰林乾隆年间恰克图贸易三次闭关辨析( 历史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