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浅析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1) 摘 要 社会 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随着市场 经济 的 发展 和人口的大量流动,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新的社会 问题 和新的挑战。如何强化社会稳定,是建设和谐社会中一个迫切而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 稳定 和谐社会 基础1 构建和谐社会应重视对流动人口的组织和管理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但是,由于流动人员往往以来源地为基础,结伙结群,容易导致帮派性质组织的形成,也容易因利益冲突而产生突发事件,一些社会经验不足的年轻人还极易被不法分子引诱利用而走向犯罪,当前外来人员刑事犯罪率已达到了80%以上。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外来人员与本地居民的和谐相处,就必须做好流动人员的管理和疏导工作,尤其是要把流动党员的党性发挥出来。城镇各级党工委应充分把这些流动党员组织起来,采用“管理同样、宣传同享、服务同等”的方针,发挥他们在流动人员内部的协调作用,“以外管外”,如设立“流动人员之家”作为支部活动场所,给以一定的经费支持,帮助建立 政治 理论 学习 例会制度、综合治理信息员制度等一系列针对性的工作制度,以资料交流、物品交流、情感交流、爱心交流为工作重点,引导外来人员尽早适应第二故乡。这种外来人口自我管理与加强街道对流动人员的外部管理相结合,必将有利于推进城市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流动党员党支部的作用 促进对流动党员的有序管理 对一个到新的环境中求生存的流动党员来说,如何适应新环境,如何站稳脚跟是他们的当务之急,外出后能与原党组织主动保持联系的只占%。党员的流动使原来严密组织体系所表现出来的组织优势被打破,使一部分党员脱离原有“链条”后又未能与所在地的单位或街道党组织衔接,处于“断线”状态而游离于组织之外。流动党员党支部的建立使有着相同的生存环境,有着共同的愿望和要求的流动党员组织在一起,党员的组织生活更有针对性和凝聚力,促进了对流动党员的有序管理,保证流动党员权利和义务得以实施,有利于提高流动党员的党性意识,发挥他们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2.发挥党员在流动人员中的核心作用由于流动人员远离家乡和亲人,难免会产生矛盾、烦恼、苦痛,甚至产生生存危机。此外,一些犯罪分子混迹在流动人口中,引诱、教唆、组织一些流动人口参与违法行为。这些信息,只有与他们生活接近的人员才能及时发现和掌握。流动人员中的党员与其他流动人员外出打工的目标相同,具有相似的工作和共同关心的问题,加上“他乡遇故知”心理上的亲近感,往往相互间接触交流频繁。这些流动党员既有熟悉周边人员在故乡的情况,又掌握流动人员在入驻地的动态这一独特优势,在保护流动人员的合法权益,诸如帮助解决劳动争议、帮助流动人员解决就业、子女入学等等问题上,流动党员党支部容易成为流动人员自我管理中的核心力量,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发挥政府工作的参谋助手作用 外来人员的计划生育工作是流动人员管理工作的难点,一部分人甚至就是为逃避计划生育而外出打工的。流动党员党支部可以根据工作实际,发挥他们熟悉情况的优势,协助计生部门开展对育龄妇女的登记、摸底,建立档案,上门做思想 政治 工作等。对文明意识淡薄、街面无证摊贩多、无牌无证三轮车上街收废品等外来人员集居地所表现的令城管部门头痛的不和谐现象,也往往可以通过流动党员党支部凝聚力的辐射和宣传 教育 达成 问题 的解决。实践表明,以入住地为基础建立的流动人员党支部,在其中所起的协调导向作用,是其他组织所无可比拟的,在建设和谐 社会 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对流动党员党建工作的认识和 研究 加强对流动党员党建工作的认识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目标,而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多元性,即在一个社会里,各种利益群体的诉求都能得到充分表述和尊重,各自的利益能得到适当的协调,只有在这样的局面中,才有可能保持一个社会的和谐,也只有这样的和谐社会才能稳定、 发展 和进步。流动人员是 目前 中国 社会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只有尊重他们的利益诉求,加强对他们的服务和管理,社会和谐才有坚实的基础。加强流动党员的党建工作,在流动人员队伍中建立党的组织,发挥流动党员在流动人员中的先进性作用,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的优势。3.加强对流动人员党支部工作的研究外来流动人员中的党组织是一个新生事物,存在着许多必须认真研究努力解决的新问题,如对流动人员党支部的职责定位问题。其地位和职责不同于镇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不同于机关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也不同于国有 企业 的“政治核心”,对该组织的定位问题要作超前研究和适时指导。又如流动党员党支部组建原则问题;怎样的组织设置才能发挥最佳效果;流入地与流出地党组织如何协调管理;可否选配热心于社会工作,思想作风正派,组织能力较强,在群众中有较高威望的同志为专职党务工作者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 影响 着和谐社会的实现程度。3.加强对流动人员中党员管理的研究要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及早把流动人员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才有利于发挥他们在带领农民奔小康,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如何加强在流动人员中发展新党员的力度问题;流动人员入党的标准问题;如何增强党员管理的针对性,选准载体,引导流动党员发挥作的问题;如何发挥街道和社区单位的人才、信息、资金、场地优势,提高流动党员全面素质的问题;如何保障流动党员的权利和义务问题;对流动党员的“属地管理、动态管理、双重管理”如何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加强党对流动人员领导所必须研究解决的,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只要各方齐心协力、和衷共济,安定有序、和睦相处的和谐社会一定会实现。 参考 文献 1 王磊.98名学者建议:中国积极应对XX年前后风险期N. 中国青年报,XX-09-03王宁.铁打的住房, 流动的民工J. 城乡建设,005(3) 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