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浅析英美文学课边缘化的原因摘 要: 英美文学课程正在被大学生冷落,边缘化。许多学生觉得文学经典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本文从多方面探究其原因,例如,学生自身原因,教学考核方式落伍、单一,教材内容陈旧,有待改进。找到其受冷落的原因才能发现更好的解决方法,合理正确地进行此课程设置的改革,充分发挥其文学课的魅力,使之不再被冷落、边缘化。关键词: 英美文学 边缘化 原因作为高等学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主修课程之一,英美文学课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然而在经济与社会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英美文学课程正在被大学生冷落,边缘化。许多学生觉得文学经典枯燥乏味,对之提不起兴趣。针对此现象,国内许多专家、学者都在积极探索改进的方法,并从教学目的、教材选用、优化文学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我认为“万事皆有其因果”,找到其受冷落的原因才能发现更好的解决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学生自身原因众多英语专业的学生缺乏文学基础知识。英美文学课程内容历史跨度大,文学流派纷呈,作家风格更是千差万别,通过一年半载的学习,多数学生掌握的多是文学流派、文学演变的粗略历程和著名作家的名字及他们的代表作品,即使是课前做了预习的同学也不能很好地欣赏、分析和评论相关的文学作品。究其原因,并不是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差,而是他们对英美文学的基本知识缺乏了解,没有掌握阅读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能,对文学作品的欣赏领悟能力不足。另外,当今社会由于网络小说及各类时尚读物的流行,当前在校的大学生似乎更钟情于此。这些读物以图像传播为主要途径,与单一的、需要长时间地“咬文嚼字”式的文本阅读相比有着直观、快捷、省时等优势,因而更适合现代快节奏生活下的人们的阅读需要。而对于文学名著,一些学生认为,它们已经脱离了时代,根本与之产生不了共鸣。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受到当前经典文去经典化的影响,不再把经典视为普遍的、不带偏见的审美标准的体现,而认为文学经典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吴桂辉,XX:129),这种文化心态也是直接造成学生对英美文学兴趣索然的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就业压力大、用人单位过分看重文凭的严酷社会现实面前,很多大学生把通过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当作找工作的“敲门砖”,为各种过关证件拼搏,自然无暇阅读经典名著。学生本身也崇尚实用主义,进而将自己的兴趣转向更为实用的翻译实践和语言教学。加上全球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冲击,高校学生热衷各种实用英语课程的学习,诸如外贸函电、公关英语、旅游英语等。根据我的了解,大部分英语专业学生根本无心欣赏能提升审美情趣的文学经典,他们更在乎各种技能考试,如IELTS、TEM-4、TEM-8、TOFEL、GRE等。二、教学考核方式落伍且单一长久以来,英美文学史课困扰着很多学生和教师。人们根深蒂固的看法是:学英语教学侧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专注听说读写等应用能力的培养,致力于英语过级考试通过率的提高,面对繁多的作家、作品,学生望而生畏,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在期末考试中,多采取突击背诵、机械记忆来应对,难以达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仅对教材中涉及的英美文学知识做浮光掠影的介绍。教师唱独角戏,课堂基本上沦为老师滔滔不绝的“一言堂”。教学任务以单元形式从古典到现代列置,每一单元则又自成系统,从历数作者生平到其主要成就到相应文学流派的理论介绍,到内容梗概和文本结构分析,再到“字里行间”微言大义的赏析,最后是统览篇章的种种艺术手法的综合和归纳。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地记忆。客观地说,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组织和主导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学生的接收,使教学目标得以快速实现,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的作用。课堂上学生能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这就妨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学生方面感觉理论难度大,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最终是因为“吃不透”“吃不消”产生厌倦心理,进而导致对该学科的兴趣锐减,进一步的后果是该学科的“边缘化”,和诸多实用性强的学科相比,英美文学的地位似乎已经无足轻重;而语言点记了忘、忘了记的重复学习又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得大学生普遍形成严重的应试倾向,只为考试而学,为过级而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打破常规,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引导学生对经典文学文本的阅读。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现的接受美学批评,把文学研究和批评的重点转向文本的接受与社会效果,把读者的接受搬到文学活动的中心。接受反应理论认为,文学文本自身留有无数空白和未定之域,其中存有众多的潜在可能性,等待读者来填补充实。(吴桂辉,XX:129)文学作品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其蕴含的情感和意义才能在读者的接受中得到实现。文学即人学,文学本来就是以人为本的,文学教学更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究兴趣,寓教于乐,收到意外功效。考核内容滞后,考核方法单一。纵观这几年的各类文学试卷,考核的重点仍为英美文学常识、作品辨认、对某部作品的赏析等。学生在临考前,只要突击复习一下考试内容就足够了。考试的结果基本跟学生的文学领悟力和思辨力关系不大。除了闭卷考试外,很多教师还采用写学期论文的形式考核学生的阅读、欣赏、阐释文学作品的能力。然而从批阅的结果看,超过一半的学生对作品意义解读一知半解,文学批评只停留在读后感阶段,没有文学理论的支撑,缺乏真知灼见。更有为数不少的学生看不懂原著,写作内容皆为网上资源拼凑而成。三、教材有待改进英美文学课内容庞杂,目前使用的教材基本按照编年史的体例编排,从十四世纪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虽脉络清楚,有利于学生认识文学的源流关系,却有时间跨度过长,厚古薄今的弊病。”(唐冬梅,XX:93)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课时数非常有限,英美文学教师普遍承受着课程任务重而课时少的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文学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基本上侧重传统的经典作家,对当代作家很少问津。由于英语诗歌语言和现代英语语言有很大的区别,加上教师和学生的畏难心理,诗歌教学并未与小说、戏剧教学并重。在授课时主要着眼于作家生平、作品主题、写作风格、意义及影响等,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分析只是简单讲解,浅尝辄止。因此学生无法走进原著的语言深处,也就无法发现它的乐趣和魅力,这也是造成学生对英美文学丧失兴趣的原因之一。在英美文学教材方面,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版本的英美文学史、文学选读、简论和简编很多,但多是对文学流派、作家生平和节选作品的介绍,而相关的文艺理论知识并没有被囊括进去。由于教学大纲中没有对文学理论教学的要求,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就没有接受相应的有关文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训练,因而对一些文学评论束手无策,对学习文学的兴趣自然减少了许多。以上情况使得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这一课程时,只重流派作家的记忆,往往只记住了作家的不幸身世或者其奇特经历,却忽略了他们对社会和人类智慧的贡献;只想看由名著改编的电影来了解其情节,却无法欣赏作品中字里行间表露的人生真谛和这个国家的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只能将课程内容囫囵吞枣地咽掉,但缺乏自己的看法和评论,无法消化。文学理论对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美文学原著有着重要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它的重心是通过对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介绍,通过对具体文学作品的实际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思辨能力。同时,将文学批评理论渗透到英美文学的教学之中,有助于改进过去一些陈旧的、简单化的教学思维模式,能引导大学生多角度地对经典名著中的一些文学现象作多方面的挖掘和多层次的解析,从而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文学创新能力、鉴赏能力和批判能力。四、结语英美文学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意义在于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强化语言运用能力,增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培养文学鉴赏力和审美敏感性及感受生活、认知生活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熔铸他们的人文情怀。我们要对症下药,合理正确地进行此课程设置的改革,充分发挥文学课的魅力,使之不再被冷落、边缘化。参考文献:1何琰.我国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型语言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XX:23-24.2史忆.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研究,XX,(4):152-153.3唐冬梅.针对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的思考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XX,(3):93-96.4王俊玲.寓教于乐不拘一格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英美文学J.语文学刊,XX,(2):169-173.5吴桂辉.英语专业大学生冷落英美文学现象调查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XX,(3):128-129.6朱立明.任务型模式在英美文学史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XX,(3):26-27.7张春晖,叶汝惠.走向交流的教学模式读者中心论对英美文学教学启示J.铜仁学院学报,XX,(3):118-120.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