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单元总结,问题整合,通史坐标,学科素养,学科前沿,通史坐标 强化时间 把握趋势,问题整合 纵向连线 横向对比,1.专题整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2.中西对比:比较认识20世纪主要经济发展模式。,时空观念,学科素养 突破方法 提高素养,【典型例题】 (2016全国卷,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思维过程】 1.明立意:本题通过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考查学生的历史时空素养。 2.用所学:(1)为改变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局面,顺利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我国在1953年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2)为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目标,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基本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1957年完成,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获信息: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一五计划期间”,二是压缩住宅建设和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说明我国投资倾向发生变化,投资主要用于生产领域。这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A项符合题意。“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说明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结构还不能做到平衡发展,故B项错误;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是20世纪60年代为克服“大跃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比例失调和混乱局面而采取的措施,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工业化必然促进城市化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A,【方法讲解】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 1.内涵: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2.要求 (1)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描述过去。 (3)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4)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对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释。 (5)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针对训练】 1.(2017河南开封调研)下图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增速趋势示意图。下列有关解读正确的是( ) A.总体上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 B.1958年后基本实现工业化 C.20世纪60年代农业反超工业明显 D.国家方针政策影响经济发展,解析:D 依据示意图所反映的信息来看,从1958年至1960年农业和工业比例失调,所以二者协调发展的说法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1958年开展“大跃进”运动,大办工矿企业,大炼钢铁,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并非是真正的工业化,故B项错误; 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农业反超并不明显,故C项错误; 1956年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确立,所以经济的发展由国家统一管理,深受国家方针政策的影响,故D项正确。,2.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解析:A 紧扣题干时间:1982年,抓住关键信息: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以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由此可以判断此时期我国已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广泛推行,A项符合题意。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项错误;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D两项错误。,3.(2016广西桂林二模)袁庚(19172016),被誉为“改革先锋”。1979年他开始担任深圳特区蛇口工业区管委会主任时,曾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此口号( ) A.体现了经济特区开掘创新的实干精神 B.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 C.突破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D.最早打破“吃大锅饭”的体制弊端,解析:A 根据材料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信息可以得出该口号体现了开放之初深圳特区积极创新,倡导实干的精神,故A项正确;中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1984年开始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故C项错误;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打破“吃大锅饭”的体制弊端,故D项错误。,学科前沿 前沿拓展 对接高考,一、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分析 第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外国经济侵略与长期不稳定状态,使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文化条件极为落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在国力有限的条件下,运用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可以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 第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一五”计划展开后,大批农民进城,城市规模急剧扩大,人口不断增加,生活物资供不应求,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的供应更是匮乏,不法商人投机倒把,囤积居奇,为了保证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就得对基本生活必需品进行较为合理的分配。 第三,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苏联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创始国、受益国、输出国。我们知道,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靠计划经济体制,用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其成绩让世界震惊,直至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各国对这一体制大多持肯定态度。 第四,战争年代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影响。战争年代,我党在根据地举办的各类经济实际上是带有强烈的计划体制色彩的,这一点也深刻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经济体制的选择。 除此之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传统理解,同旧制度决裂的思想反映,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等,也是促使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环境和重要原因。,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