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4季氏将伐颛臾 学案一、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B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辅助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舍:舍弃,回避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倾:倾诉解析:选C。A.过:责备。B.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D.倾:倾覆。2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A BC D解析:选B。是批评冉有的话;指出“季孙之忧”的本质所在。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这一行为展开辩论,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B第一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C第三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了出来。解析:选D。文中并无“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译文:_(2)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译文:_答案:(1)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2)本国以外的人不肯归附我国,而又不能(通过施行教化德政)使他们归附。二、语言运用5请仿照画线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观点鲜明,句式一致。北京大学教授李零认为,孔子是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的人;是一个无权无势,却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我认为,孔子_,_;_,_。_,_;_,_。解析:每句都是由两个转折复句构成的并列二重复句,并列的两个分句内容应属于同一类。答案:(示例)是一个四处游说却不被统治者赏识的人是一个才华满腹却始终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是一个颠沛流离精神却永远高高在上的人是一个平凡普通却为世代人民无限景仰的人6(2014高考四川卷)请紧扣下面画线句的观点,结合论语或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续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不少于60字。“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不少名著都蕴含有尚和精神。_解析:本题从续写的角度综合考查语言表达的多种能力。首先,要围绕中心写这一段话,中心就是第一句话;其次,要结合论语或三国演义来写;再次,要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最后,语言要连贯、生动、鲜明,注意字数要求。答案:(示例一)论语中既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行事准则,也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谆谆告诫,还有“和无寡,安无倾”的社会理想,这部儒家经典蕴含了仁爱和谐的尚和精神。(示例二)诸侯割据,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生灵涂炭渴盼休养生息,社会动荡期望和平安宁,战乱频仍祈求国家大治,宏伟的三国长卷蕴含了人们对天下归一的追求。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A论语(Ln)颛臾(y)邦域(bn) 沸反盈天(fi)B木椟(d) 萧墙(xio)相夫子(xin) 韬光养晦(hu)C分崩(bn) 出于柙(xi)冉有(Rn) 群山万壑(h)D社稷(j) 虎兕(s) 纨绔(k) 敛气屏声(bn)解析:选B。“相”应读xin。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就:担任B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辅助C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安定D和无寡,安无倾 倾:倾覆解析:选B。相:名词,搀扶盲人走路的人。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龟玉毁于椟中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B吾恐季孙之忧 则修文德以来之C无乃尔是过与 今由与求也D则修文德以来之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王解析:选A。“于”都是介词,在。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指代“远人”。C项,句末语气词;介词,和。D项,连词,表目的;介词,把。4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_?(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_。答案:(1)则将焉用彼相矣(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3)而在萧墙之内也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注】高、国、鲍、晏: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不与:不在其中。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坚以新,士选以饱 选:挑选,这里是强壮、强大的意思。B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封:封赏,这里是“受封赏”的意思。C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恣:放纵,这里是“使放纵”的意思。D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过:过错,这里是“犯过错”的意思。 解析:选D。过:责备,非难。6下列句子中,属于子贡劝说田常“不要攻打鲁国”的理由的一项是()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A BC D解析:选B。是孔子希望弟子制止田常伐鲁的理由;是子贡劝说田常伐吴的好处;是子贡跟田常请求出使吴国。7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田常想要作乱,但忌惮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就带兵去讨伐鲁国,名为伐鲁,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B当鲁国即将遭受齐国进攻之时,孔子的三言两语,就表现出他为保卫祖国,号召、激励弟子为国排忧解难的动人形象。C子贡的说辞,指陈利害,纵横捭阖,道理奇特而切中要害,充分展现了子贡口齿伶俐、巧于辞令、胸有韬略和擅长游说的才能。D田常之所以改变主意,同意攻打吴国,是因为吴国比鲁国强大,攻打强大的国家,他作乱的阴谋才容易实现,他自己才会真正受益。解析:选A。A项,“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于文中无依据。8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译文:_(2)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译文:_答案:(1)鲁国,是我们祖先的坟墓所处的地方,是我们的祖国,国家如此危难,你们为什么不采取行动呢?(2)就算这样,我的军队已经向鲁国进发了,再调转去攻打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参考译文:田常打算在齐国造反,忌惮高固、国佐、鲍叔牙、晏婴四大家族的势力,所以调动他们的军队打算讨伐鲁国。孔子听说后,对他的弟子说:“鲁国,是我们祖先的坟墓所处的地方,是我们的祖国,国家如此危难,你们为什么不采取行动呢?”子路请求出使齐国,孔子阻止了他。子张、子石也请求前去,孔子没有答应。子贡请求前去,孔子准许了。子贡于是出发,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