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岗双责落实还不到位。受事务性工作影响,对分管单位一岗双责常常落实在安排部署上、口头要求上,实际督导、检查的少,指导、推进、检查还不到位。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 “天”在甲骨文中是指商人的部落神,但周人将其转化成为一个普世性、有意志的天,提出“天命靡常,唯德是亲”,即天不再只是毫无条件地庇佑本族,而是眷顾有德行的人,强调“敬德”“保民”。这反映出 A民主思想的出现 B天命观念的成熟 C人文精神的跃动 D王道学说的风行2一份考古发掘报告说:“最令人震惊的发现是一个如真人尺寸大小的铜像,他有一张瘦削的脸,脸上有巨大的眼睛;另外还有41个大小不一的青铜铜像,其中有一些还戴着黄金面具。其宗教活动和商朝以及周朝初期的情况判然有别”。根据这份考古报告,学者可以做怎样的合理推测?A证明夏朝文明曾经存在 B. 宗教仪式始于周朝后期C古代中国文明的多元性 D. 铜像制作技术较商周高3.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 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 B. 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C. 分封制保证了周统治的成功 D. 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4“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庻孽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等则朝廷乱。”这表明宗法制的主要目的是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D确保宗族内部稳定5“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上述材料最能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A以血缘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利 B具有家国同构的特点C宗族是管理国家的基层组织 D宗法关系定封建等级6.“夫善牧民者,非以城郭也。辅之以什,司之以伍故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这一制度所起的作用是A.强化对社会基层控制 B.推动城市经济发展C.促进郡县制度的形成 D.提高农业生产效率7.春秋时期,晋国的郤氏“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鲁国的季氏“富于周公”。时人预感“大夫皆富,政将在家”。据此分析,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 B生产力的发展引起诸侯国经济地位的变化C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政治权力格局的变化 D经济地位的变化推动封建社会的快速转型8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谧法被追封为庄襄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谧法。秦始皇此举意在A.维护皇权尊严 B.弘扬三纲五常 C.废除宗法制度 D.取消分封制度9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儒家思想统治地位B改变人才分布南北失衡C防止地方选官滥竽充数D笼络边远地区百姓人心10. 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O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这体现了A. 政府鼓励早婚和人口繁衍 B. 民间抵制政府的早婚规定C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D. 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观念11. 据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更名天下田日王田,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与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结果导致“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不得已“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材料说明王莽改制时A. 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国有土地 B得到了无地农民大力支持C最终重新肯定了土地的私有权 D有效地抑制了土地的兼并12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13.南北朝时期,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煌职掌又增加了雨早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这说明A.儒教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B.城隍崇拜扩大了部分行政职权C.官府借助城隍信仰加强统治 D.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间14.唐前期长期由l名宰相主持众宰相议政,并将议政记录奏请皇帝决策后再发尚书省执行;唐后期则改为每10天轮换l人主持,后又改为每天轮换。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保证议政公允 B.防范个人擅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权力制衡15与北魏均田制相比,唐朝均田制缩短了成丁入老的年龄区间。男子足额受田的年龄由北魏的15-71岁,变成唐朝的18-56岁。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唐朝人地矛盾激化 B唐朝赋税沉重C唐朝政府抑制兼并 D均田制的瓦解16关于“五谷”,古代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最初流行的是麻、黍、稷、麦、菽,后来最流行的是稻、黍、稷、麦、菽。这一变化最有可能是由于A水稻出现较晚 B经济重心南移C粮食需求增加 D饮食结构变化17. 史学家张岂之认为,一个新的王朝的建设,“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下列最能体现材料观点的史实是A隋朝的科举制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明朝的内阁制18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19.元朝通过南北大运河漕运江南米粮供应都城官民;明太祖时期则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进行漕运;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北方地区局势持续动荡 B.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C.海路漕运其有明显优势 D.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20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 分封制既巩固统治,也蕴含割据因素 B. 郡县制意味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行省制是蒙古族重要的政治制度创新 D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21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A理学思想的影响 B专制制度的松弛C市民阶层的兴起 D社会风尚的变化22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佐证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的史实是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清朝设置军机处23. 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憾。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他认为,制约光绪没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原因是A. 君主制度B. 清朝祖制C. 宗法制度D. 性格怯懦24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 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A郡县制B郡国并行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25大清会典事例规定:“嗣后凡遇凶恶不法之人,经官惩治,怙恶不悛,为合族之所共恶者,准族人鸣之于官,或将伊流徙远方,以除宗族之害。或以家法处治,至于身死,免其抵罪。”该规定表明A宗族成为基层行政机构 B宗法制是清朝政治制度的基石C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 D宗族具有维系地方稳定的作用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题12分,27题12分,28题14分,29题12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大唐令,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退休)。五品以上上表,六品以下申省奏闻。其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 通典 材料二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诏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给以诰敕。”弘治四年(1491年),又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清朝文官,六十岁令致仕。武官则不然,副将以下,年满六十,概予罢。低级武官,退休更早,参将五十四,游击五十一,都司守备四十八,千总、把总四十五。 中国古代退休制度的发展演变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与唐朝相比明清时期官吏“致仕”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古代实行官吏退休制度的目的是什么?(6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享有垄断经营特权的盐商,办一次盐引(食盐专卖许可证和贩盐纳税证明)要经过十几道手续,每盖一个章,就需要缴纳大笔的陋规。道光年间私盐每斤三十多文制钱,而官盐每斤卖六七十文制钱。盐商们甚至往食盐里掺杂沙土。于是,官盐滞销,私盐大行其道,甚至有些官员也加入了贩卖私盐的队伍。道光十年(1830年)陶澍接手两江总督时,两淮盐引仅能销售三分之一。 道光十二年(1832年)陶澍敲定淮北研发改革方案,打破国家特许专商经营体制,实行票盐制度。无论何人,都可以交税领票,然后凭票运盐,在规定的区域和期限内自行贩卖。一时私贩无利,皆改领票盐。本来,两淮盐政经济上已经走到了绝境,经陶澍改革后,七年间完纳盐课2640余万两,存银300多万两。 摘编自俞大华道光皇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进行盐政改革的必要性。(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陶澍在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