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附件4xx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 项 目 名 称 基于国防科技创新实践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与支撑体系研究 申 请 人 xxxx 所属学科专业 高等教育学 申 请 学 校 xxx工业大学 学 校 类 型 教育部直属 联 系 电 话 xxxxxx 电 子 信 箱 xxxx 填 表 日 期 20xx年6月 xxx省教育厅制二一四年六月项目主持人情况项目主持人姓 名xxx性别男出生年月xxx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行政职务常务副院长所从事专业无机材料国防科技管理主要教学工作简历1996.72000.8:担任化工学院辅导员,从事学生教育工作,担任邓小平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与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2000.82003.8:担任高新技术产业化科科长,从事科研管理实践与研究,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 ;2003.82008.1:担任校团委副书记,从事思相教育与团学工作,担任大学生团校、创业指导与实践、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2008.22011.4: 担任科研处副处长、党政办副主任、军工办主任,先后从事科研管理、行政管理及国防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工作;2011.4 至今:担任国防装备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从事国防科技创新管理与产业化、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主要教育教学研究领域及成果先后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团学工作与国防科研管理实践。2007年起,本人作为导师指导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7名,已毕业5名。主要教学研究领域是结合化工专业研究生课程内容开展素质教育与创新实践。多次指导校内学生参加“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与创业计划竞赛,并获全国优胜杯一次,金银奖多次;参与学院研究生教学与培养实践、专业建设等工作。参编大学生科研训练教程一本(本人3.3万字),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8出版,并被南京林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学校选用。主持完成省教育厅项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途径与机制研究(2008sk036)一项;指导学生主持完成合肥工业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已授权2项;主要教育教学研究领域及成果近年来,项目负责人发表各类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管理论文近30篇, SCI或EI收录14篇,部分与本项目相关的论文有:1汪静,xxx(2)等,基于AHP-FCE的高校国防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4(10)48-52。2汪静,xxx(2)等,德尔菲法在军工保密资格审查认证体系中的应用,中国高校科技,2014(1-2)31-32。3汪静,xx(2)等,基于AHP的高校科研人员绩效评估模型构建与应用,高等农业教育,2013(12)57-61。4xx,汪国林等,浅析军民结合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管理观察,2012(8)199-200。5xxx,徐晟等,高校如何服务国防科技创新,中国高校科技,2012(12)28-29。6xxx,朱峰等,浅析军民结合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管理观察 ,2012(8)199-200。7Chao Zheng, Youwen Yang(2),A Novel Model for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Factors Evolution,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2012(10)137-140.8汪国林,xxx(2),高校跨学科科研团队建设探讨,安徽科技,2010(12):34-35。9汪国林,xxx(2),学科交叉、会聚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0(11)6:8-12。10xxx,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管理观察, 2008(11):113-114。11xxxx,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成才之路2008(1):2-4。项目主要成员情况项目组主要成员情况姓 名年龄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工作单位主要教育研究领域承担工 作签章丁xx48教授副院长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工材料培养模式与改革王 x49副研究员主任专业学位办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与改革徐 x42副教授管理学院管理科学文化融合与分析汪xxx40副研究员副院长光电院光电技术典型案例尹xxx41副教授所长微电子所微电子技术培养实践柴xx45研究员所长化工机械研究所化工机械培养实践方xx45副研究员副院长国防装备技术研究院科研管理支撑体系汪 x34讲师科长国防装备技术研究院科研管理支撑体系朱 xxx31讲师科长国防装备技术研究院科研管理支撑体系一立项依据及目标(一)现状与背景分析(包括已有研究与实践基础)1、研究意义: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是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实施办法明确提出要加强军队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断提升军队高层人才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实现关键领域人才建设局部跃升。在军民融合思想指导下,全国已经有118所非军事院校参与国防生的培养,每年为军队输送了大量人才。但从层次上来说,这种以集中式知识传授为主的本科层次国防生还不能满足国防高层次人才需求。如何有效实现国防发展需要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对接,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即要融得上,更要融得好,为国防工业和军队输送更高层次(硕士及以上)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现实与战略意义。本项目拟以合肥工业大学国防装备技术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院、化工机械研究所、微电子所、化工学院特种材料所等专职科研单位所开展的国防科技创新实践为载体,不断丰富硕士以及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构建人才培养支撑体系,以期为高层次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益探索与借鉴。2、现状与背景分析:美国在二战后颁布了国防教育法,从国家层面赋予了非军事院校开展国防教育与科研的责任。在美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过程中,明确要求完善以军事科研单位、大学和企业为核心的国防科技技术体系,把高等教育的发展视作关系国家安危乃至生死存亡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二战结束后,日本通过政府的大力扶持,逐步建立了以私营企业为主的军事工业,成为日本国防科技的主力军,并形成官、军、民三方相结合的决策运行体制。英国国防部在2006年公开发布面向21世纪的国防技术战略,并强调大学等相关研究机构要充分了解英国国防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鼓励更多的学生从事国防科学技术相关领域研究。英国防部预备役局在全国十余所大学设立陆军军官训练团、海军训练中心和空军飞行中队。学生可自愿参加陆、海、空军组织的训练活动。俄罗斯普通高校继承了前苏联设置军事教研室和军事训练系的传统,大力支持军事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注重国防教育融入学生课程与生活环境,为军队培养了大批具有高层次专业知识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国防人才。十七大以来,我国实施了军民融合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要推进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近年来,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军民融合式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后勤保障体系、国防动员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就人才培养而言,目前,全国已有118所高校承担了国防生的培养。但这种以基础知识传输为主的培养方式,学生的军政素质相对偏弱,国防生的专业而局、创新能力与现代国防发展要求还有明显差距。国防科研具有战略性、前端性和先进性等特点,高校承接、参与国防科研可以更好地以需求为导向,为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教育与实践载体。高校教师与研究生参与国防科研项目对提升其国家意识、爱国主义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升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张希元(2010)认为:实施军队人才战略,要用足用活地方丰富的人才资源,要重点培养与引进理工类和部队没有来源的专业人才,其层次应以硕士以上研究生为主,重点从列入国家211工程的重点院校引进,但就具体实现模式与途径而言,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与完善。于峰(2010)认为把国防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增强国防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有利于国防教育作用的广泛实现,有利于全面提高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凌光(2012)认为:要把科研实践作为培养主课堂,支持广大青年科技人才承担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工程项目,在完成重大任务、重点课题中培养军队科技人才,要高度重视对军队高层次人才特点规律和人才安全的认识和把握。近年来,我军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方式已经从个别军校的个别专业发展到军地联合培养,规模上得到了大力发展,但我军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弱、创新成果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现行教育模式的陈旧和滞后。叶培建(2013)提出要营造良好的科研与创新氛围,形成相对全面的国防科技教育体系,支持与著名高校和企业等机构的合作交流,通过重大工程实践锻炼,促进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快速成长。高建伟(2013)针对新形势下国防科技发展需求,分析了大学科研组织模式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目前我国大学科研组织模式和激励机制的主要特点,对面向国防科技创新的大学科技创新组织模式提出了建议。近年来,高等学校通过承接国防科技项目、加强与军工集团、院所产学研用合作等形式,加快了“民参军”步伐。高校通过国防科技创新实践,在为国防工业和军队培养大量人才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自身能力的提升。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说,以“国家利益至上”为核心价值观的军工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时代特征和行业特色,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引领作用。但是,由于办学历史以及长期以来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相对封闭性,高校对国防科技创新的认识、模式、标准、管理等方面的理解与实践不够,进而也直接影响到高层次国防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如何发挥军工科研文化与国防科技创新实践相互作用与促进,正确应对国防科技创新过程复杂、保障条件要求高的特点,完善高校国防科研管理模式与高层次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3、研究与实践基础:项目负责人和项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