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镇成立由镇委书记孙广东任组长,镇委副书记、镇长任副组长,镇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镇意识形态工作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2016-2017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文化现象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 2015年7月,北京、张家口联合获得第24届冬奥会举办权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绘制“十三五”蓝图2015年12月,新华教育论坛“大国教育之声”活动在京举行201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ABCD2.诗经小雅有云:“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寝床弄璋,寝地弄瓦”这种“重男轻女”本是封建社会的思想意识,但直至今日,这种思想依然残留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这说明 ( )文化发展总是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集中反映文化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地影响着人ABC D3.我国西南地区的悬棺文化散发着谜一般的魅力。考古人员在四川珙县发现371幅历经风雨的悬棺岩画。画面中的钓鱼狩猎、骑马竞技、舞蹈杂耍、舞刀弄剑等场景依稀可辨,让现代绘画艺术家惊叹不已。该考古发现佐证了( )精神文化越古老越接近社会生活的本质 精神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精神文化的价值不因时代变迁而改变 精神文化的展示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A. B C D4.青海省玉树地震发生后,宗教团体纷纷组织“宗教救援队“积极参加救灾,僧侣们还为在地震中的死难者超度祷告,给地震区的佛教信众很大的心理安慰。这表明 ( )我国政府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文化活动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文化是改造社会的强大物质力量A. B. C. D.5.“天人合一,顺时而食。”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在这一古老智慧的启发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推出了清明的青团、谷雨的椿芽酥、立夏的青梅饼、芒种的乌梅酥、大暑的荷叶饼等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时令点心,这表明( )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 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持久影响 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A. B. C. D.6. “APEC蓝”“萌萌哒”“暖男”入选2014年度“汉语盘点”新热词,这些新热词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材料主要表明 ( )A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B文化创造的主体是语言文字工作者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D文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总是同步 7里仁街是北京的老街之一,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街名源于论语里仁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最美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明智呢?下列关于里仁街名的讨论中,正确的是 ( )A.地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B.里仁街名的由来,是传统习俗世代相传的见证C“里仁为美”的道德追求,更适合古人所处的时代 D.街名中蕴含的道德情怀,对今人的价值观念仍有潜移默化的影响8.如果你缺乏学习动力,可以看看电影幸福终点站;如果你厌倦生活,可以听听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这表明 ( )A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B.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C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优秀电影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力量9.游在蕉城幸福福鼎名城霞浦等公众号微信,以优美雅致的音图视文,展现闽东山海画卷、乡情乡愁,滋润人们心灵,也为家乡旅游业助力引跑。这体现了 ( )A.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保障 B. 文化的独特性是文化发展的关键 C.文化对经济政治起决定作用 D. 优秀文化对人和社会起促进作用10.韩国某外交官说:“如果外国人对韩国歌手有更多的关注,逐渐地他们就会喜欢上韩国如果他们喜欢韩国,他们就会购买更多的韩国产品。这就是我们试图推广的。”这启示我们 ( )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文化生产力对现代经济起决定作用 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A B C D11.“枫桥月,灞桥柳,一声珍重离家走;跨四海,闯五洲,长路漫漫难回首;相思豆,连丝藕,梦里常在画中游;黄土地,绿田畴,画中美景不胜收。”诗词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精神活动与物质载体紧密相连 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A. B. C. D.12.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中西方交流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融入英语国家的语言生活,而这些中文也成为稳定的单词陆续被收录进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这表明 ( )经济实力影响文化传播 中西文化在交流中兼收并蓄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发展 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中趋同A B C D13.易经认为“六”是阴数、“九”是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故而叫重阳,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之义。从1988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这表明( )透过传统习俗可以领略民族文化的韵味 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继承传统习俗有利于培育文明风尚A B C D14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动荡,长期的战争给江淮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也使得邻近的文化在江淮地域交流碰撞,产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管子思想和老庄的道教学派,奠定了这一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 ( )经济政治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文化交流有助于文化创新发展 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和民族性A. B. C. D. 15. 斯瓦希里语版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热播。坦桑尼亚观众在欢笑中领略中国媳妇处理婆媳关系时的善良和智慧,在感动中体会中国“和”文化的美好。该剧成功走出国门说明( )A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B对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C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又具有共性 D优秀文化能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生活16慕课(MOOC)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通过互联网为学习者提供科学技术、社会与人文等方面的学习平台,由于其绝大多数课程是免费的,在世界各地受到广泛的欢迎。慕课的出现及发展表明现代信息技术( )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主要途径 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具有文化选择与创造的特定功能 使教育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A. B C D17.“你是更喜欢确定性吗?”某研究机构在研究跨文化沟通时,调查发现东亚人大多属于“风险规避型”,即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与焦虑程度很高,把“安全”与“归属感”的需求置于第一位;欧美人更多属于“风险偏好型”,更喜好冒险,对“成功”与“成就感”的需求更高。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文化具有差异性,不同文化具有各自的个性特征文化差异会影响彼此的沟通,应促进交流消除差异不同的文化基因会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欧美的“风险偏好型”文化优于东亚的“风险规避型”文化A B C D18.一台老式缝纫机、一张斑驳的粮票、一把沉甸甸的铜制门锁这些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老物件,如今又重新唤起人们的关注。某地开展的“城市记忆老物件里捡拾难忘岁月”主题活动获得市民积极响应。老物件也有大魅力,是因为老物件 ( )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保留着特定经济政治的文化烙印维系着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是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A B C D19丝绸之路的开辟,遣隋使、遣唐使大批来华,法显、玄藏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远洋中华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这句话强调了( )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 文化在批判中继承 文化因互鉴而丰富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A B C D20.在传播技术越来越便捷的时代,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不断适应新的传播方式,越来越简短和精练。微博、微信、微电影,中国的文艺创作也进入了微时代。这种现象表明 ( )A适应现代传媒的文艺形式更容易被传播 B现代技术促成了新传媒代替旧传媒C传播技术优化了文化资源的内容 D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21.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并产生广泛影响,是因为( )中华餐饮文化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 中华餐饮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 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中华餐饮文化的魅力 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了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A. B. C. D.22.百集纪录片记住乡愁选取全国100个传统村落进行拍摄。我省龙岩连城的培田村一举成为该纪录片的开篇之作。典型的“九厅十八井”客家明清建筑群,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耕读为本”的客家精神,成就了培田800年的辉煌。记住乡愁的拍摄旨在 ( )A. 增强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B. 展示中国建筑艺术的长期发展历程 C. 提升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优越感 D. 促进不同地域的乡土文化渐趋融合232013年5月7日,首部新疆本土创作的电视连续剧阿娜尔罕开播,这部凝聚了新疆广大文化工作者心血的优秀作品是新疆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历史见证。这体现了 ( )A文化创新来自文艺工作者的灵感 B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交融C文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