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镇成立由镇委书记孙广东任组长,镇委副书记、镇长任副组长,镇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镇意识形态工作湖北省襄阳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第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甲骨文记载,商代认为“帝是王的祖宗神,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反映了商代 A王权借神权加强统治 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C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 D. 确立了“家天下”制度2. 礼记中说:“山川神祇,有不举祭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看绌以爵。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讨。”这表明西周的礼乐制度A为君主大权独揽的意识服务 B有利于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C具有威慑性与持久性的特点 D实现了国家对地方和人口的控制3学者许悼云指出:“周代是中国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女婿,或者外甥,姐夫、妹夫,或者内兄、内弟,舅舅,阿姨。”这表明周代的政治特点之一是A. 按血缘宗族分配权力 B.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C. 规范大宗和小宗关系 D.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4.周代的礼制十分复杂,号称“经礼三百,典礼三千”。在众多的礼制中,出生礼、冠礼、婚礼都是由家族成员共同参加的活动,并且,周代的孔制强调“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凸显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意识。材料表明A礼乐制度是维护政治等级的工具 B. 周代礼制有利于凝聚宗族力量C. 周代礼制体现“亲亲”“尊尊”原则 D周代礼仪繁杂且涉及面较广5.春秋时期,诸候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反映了A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C. 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 D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6有论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闹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B.郡县制加强了君主制C.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D.秦始皇首倡设郡、县7.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A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B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C.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8.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异姓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A.郡国并行制实现了对地方有效管理B.汉中后期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C.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成效不大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必然9.有学者认为,三省合一办公场所“政事堂”(后来改为“中书门下”)的出现明显与“三省制”之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在于,“政事堂”的出现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C.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D.存在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10.下表内容主要反映了唐朝科举出身者与官僚的来源统计表大士族(%)中小士族(%)寒素(%)科举出身者来源691318官僚来源66.212.321.5A士族通过文化优势保持政治优势 B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没有得到落实C科举制选拔的范围和人数很有限 D自然经济阻碍了封建文化的推广11.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 配合政权统治的需要C.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D.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12.宋朝皇帝的指令原则上须经二府,以“敕牒”(诏书)方式颁布执行,在这个程序中可以 “封驳”(说明理由拒绝)。皇帝自宫内直接发出批示,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和抵制。这种设计A.使宋代君主权力受到相权的严重制约 B.表明宋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相当完善C.有利于政府各部门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D.使皇权受到决策程序的制度化制约13.宋代的官、职、差遣(临时任务)分开授予,“官”是确定待遇的标准;“职”指职位,如“大学士”等;而“差遣”则掌握实际事务权利。这样承担内外事可以不受官品和资历的限制,这一做法有助于A.防止官员权利膨胀 B.明确官员的职责C.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D.减少吏治腐败发生1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是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元代只有中央无地方的,中国只是其征服地,像英国的香港。”此言论的实质是A.元代通过行省制度大大加强中央集权B.行省制度使地方行政机构形同虚设C.元代的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是行中书省D.元代中央政府与地方的矛盾十分尖锐15.元代百官志有云:“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致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据此可知宣慰司A.是掌管军政大权的行省分设机构 B.为宣政院辖属的地方宗教机构C.是中书省派驻边疆的地方机构 D.被少数民族地区的僧俗首领掌管16.清朝前期,对于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八位宗室王公给予了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俗称“铁帽子王”,他们均在京城设王府居住,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这一做法A根本目的是保证宗室贵族特权 B严重威胁君主专制统治C体现清朝务实灵活的统治策略 D容易造成军阀割据局面1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为守令者既不得其职, 将欲议其法外之意,必且玩常习故,辟嫌碍例,而皆不足以有为。”对材料现象解读正确的是A .集权过甚导致地方行政效率低 B .地方势力的膨胀削弱了中央集权C .加强对地方官府监察的必要性 D .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18.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19.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A体现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B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C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 D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20.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清代六部长官均无权对各督、抚直接发布命令,则不得谓是总辖全国之行政长官。又各部尚书,侍郎均有单独上奏之权,则各部尚书亦并不得谓是统率各该部之惟一长官。清制六部尚书、左右侍郎俱满、汉各一人,则一部而长官六人。此等各无专事”最符合上述材料主旨的是 A.清代通过“以满制汉”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清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了新的发展 C.对六部的权限规定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蜂 D.清代中央机构的设置相对比较完善和成熟2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我们在重新审视鸦片战争时,也很有必要将之放入现代历史发展大潮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该材料旨在说明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历史的偶然 B.鸦片贸易引发战争是历史的必然C.鸦片战争的结果并非历史的偶然 D.鸦片战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22.1843年中英订立的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倘遇有交涉词讼,管事官不能劝息,又不能将就,即移请华官共同查明其事,既得实情,即为秉公定断。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据此英国攫取了A.协定关税权 B.领事裁判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永久居住权23.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4.据清代档案统计,咸丰元年(1851年)尚有完整的全国人口记录,咸丰三年起,南方多省册报残阙,人口遽降。造成种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起义爆发,冲击了旧的统治秩序B清朝吏治腐败,户籍管理混乱C列强发动侵华战争,户籍管理受冲击D清政府调整政策,放松了户籍管理25. 史学家认为:“洪仁玕的思想虽不够充分,但却十分可贵,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一定能上道。”据这种观点判断,太平天国运动朝“这个方向走下去”的表现是A制定天朝田亩制度 B提出资政新篇C创立拜上帝教 D永安封王建制第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22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2分。共5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紧扣题意,条理清晰。26.(22分)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 科举制大事年表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的依据和方式前后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有何不同。(9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10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3分)27.(16分)对官员的监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