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选修一知识点整理(期末迎考材料)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第 1 课 雅典城邦的兴起-梭伦改革的背景1、政治危机:平民与贵族矛盾的激化(1)原因:、政治上,贵族掌权,平民无权;、经济上,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平民处境不断恶化,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 (2)表现:公元前 632 年,雅典平民武装暴动(3)影响:给统治者敲响警钟,推动雅典社会政治改革。2、经济因素:工商业的发展 (1)表现:手工业、造船业取得较大进步;商业贸易日趋繁荣(2)影响:、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雅典公民的分化与矛盾,海岸派和山地派共同展开了反对贵族专权、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双方斗争的焦点:反对贵族专权要求改革) ,推动政治改革的进程。3、外因:萨拉米斯岛的丧失 4、主观条件:梭伦成为执政官(1).梭伦成为执政官的原因:外因:雅典社会动荡阻碍经济的发展;其他城邦实力已赶上并超过雅典;萨拉门斯岛的丧失引发愤慨;国内社会矛盾激化提供了契机。内因:个人的经历为其执政奠定了基础;具有振兴城邦的政治理想;假扮疯诗人鼓起公民的爱国精神;指挥军队夺回萨拉门斯岛从而树立威望。(2).梭伦当选:前 6C 初(前 594 年) 。第 2 课 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一、改革措施1、颁布“解负令”等法令内容:(1) “解负令” ;(2)占有土地最高限额;(3) “遗嘱法” ;(4)安抚贵族。作用:(1)限制了土地兼并,贵族失去扩张势力的物质基础;(2)促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扩大了公民的基础;(3)但并未废除奴隶制,走上奴役外邦奴隶的道路。2、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目的:扩大平民就业机会,壮大雅典城邦实力。意义:(1)扩大下层平民就业机会,保障生活稳定。 (2)促进了农工商业的发展(陶器等行销海外;对外贸易稳定发展) 。3、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内容:按财产多少划分四个等级,第一等级,可担任一切官职;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第二等级,除司库外的高级官职;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第三 等级,可担任低级官职;提供重装步兵,自备军械军装。第四等级,无权担任公职;提供轻装步兵和水手,带棍棒。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特点: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等级越高,权利越多,应尽的义务也越多。作用:积极性-否定血缘关系,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参政议政开辟了途径;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一定公民权利。重新分配政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开辟道路.局限性-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平等.4、建立“四百人会议 ”目的:进一步打破贵族的专权。措施:1)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2)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3)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4)废除严刑峻法,制定一些新法律。作用:(1)打破贵族对执政、司法审判权力的长期垄断。 (2)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政治权利。 (3)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二、梭伦改革的特点-革命性、中庸性、公平性、法治性、全面性。1.从目的看,主要是为了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22.从指导思想看,都带有“折中” 、 “中庸”色彩.3.从立场看,对贵族和平民采取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但自身却站在工商业奴隶主的立场上.是一次奴隶制性质的政治民主化改革。4.从结果看,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又带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第 3 课 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一、梭伦出走与僭主政治的建立 1、梭伦出走原因:客观原因: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梭伦成为双方矛盾的焦点。主观原因:梭伦不愿建立僭主政治,践踏民主政治。2、梭伦出走的影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僭主政治建立(措施:保留梭伦改革成果,进一步打击贵族势力,提高平民的经济地位,发展工商业。结果:巩固了梭伦改革成果 ,客观上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梭伦改革的影响 1、经济方面:大大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与发展。2、政治方面: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颁布“解负令”-形成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群体,扩大了公民的基础;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打破贵族专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参政开辟了道路,也使来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恢复公民大会的权利、设立四百人会议、公民陪审法庭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3、局限性(主要方面)按财产划分等级,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 ;氏族制度残余和贵族势力仍然存在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等。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第一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泰国的历史机遇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形势(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经济:生产力发展 封建经济产生,为改革奠定物质基础。政治:新兴地主逐步形成并强烈要求改革。文化: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提供了宽松的学术氛围。军事:诸侯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动力。2、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和历史机遇有利条件:(1)秦孝公支持变法。 (2)中央集权强大,守旧势力相对薄弱。 (3)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4)当地民风质朴,具有尚武精神。 (5)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历史机遇:三家分晋;士人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第二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1、变法目的:实现富国强兵,巩固统治.在兼并战争中占得优势.2、变法措施:富国之法:1、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提高生产积极性,推动封建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实力。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经济实力、稳定财政收入)3、统一度量衡(便利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利于统一赋税,避免割据势力、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基础)强兵、加强集权之举:(1)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提高军队战斗力) (2)建立严密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保证兵源、强化对地方的统治) (3)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4)焚烧诗书,制定秦律(一方面为变法造声势 ,同时加强了思想控制,利于中央集权。但拑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 (5)社会风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客观上促进社会风气的改变,为变法创造了有利条件,利于小农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3、特点:农战、法治(内容) ;全面、彻底(范围程度) ;成效显著、影响深远(效果) ;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封建化改革(性质) 。第三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31、商鞅之死(原因: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破坏与反扑;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使变法失去了有力的支持)2、秦国的崛起(影响)(1)进步性 政治: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中央集权制度建设从此开始。经济:根本了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壮大的国力。军事: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实现秦统一奠定了基础。思想文化: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改变了社会风俗。(2)局限性: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变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变法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商鞅变法的严峻的刑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的影响等。3、成功的原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秦孝公大力支持;正确决策,全面、彻底、有效的改革措施和坚定的改革决心;注重舆论宣传,取信于民;有利的经济环境、开放的政治机制、切合国情的立法、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等。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 1 课 改革迫在眉睫-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439 年)2.改革的有利条件-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拓跋珪改革3.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1)政治制度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A 宗主督护制(形成:北魏任命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 影响:豪强地主往往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B 赋税制度“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2)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3)人民起义、社会动荡-威胁统治4.改革的推动力-统治者因素(1)冯太后掌握实权,临朝听政,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思想动员)精心培养孝文帝拓跋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人才培养)(2)孝文帝孝文帝即位:471 年拓跋宏通过禅让即位(权力保证)孝文帝精通汉文化(主观条件)孝文帝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第 2 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立新制度.2.措施及作用:制定俸禄制:内容-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自筹。惩治贪污。作用-吏治有所好转。推行均田制:改革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土地不得买卖。实质-封建土地国有制。作用-无地农民得到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设立三长制: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影响-健全了地方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推行新租调制:内容-租(缴纳粮食)调(缴纳绢帛) ;影响-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二、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一)设巧计迁都洛阳1.迁都原因:政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军事: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地理: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2.迁都过程: 以“南伐”为借口,493 年。(二)移风易俗41.特点: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2.措施: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讲汉话:要求朝臣讲汉话,30 岁以下严格执行;改汉姓,定门第: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选拔人才通婚姻: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改籍贯: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3.影响: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第 3 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一)表现:1.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顷不比亩善”:宁缺勿滥)兴修水利,荒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人口增多;经济作物的种植;畜牧业的发展。2.手工业:丝织业和制瓷业繁盛3.商业:洛阳多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货币贸易恢复;对外贸易长足发展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措施: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三、民族的交流和融合1.交流与融合:鲜卑族学习汉族:牧民变为农民,贵族转为地主; 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汉族学习鲜卑族:鲜卑的畜牧业经验、服饰等文化精华融入汉文化。2.意义: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基础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原因:1.特点: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2.成功原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内容全面,措施得力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 1 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一. 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1、阶级矛盾尖锐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主要原因) ;赋税沉重;自然灾害频繁。表现: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发生2、民族矛盾激化 :辽、西夏与北宋战争不断。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朋党之争。 二. 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积弱局面的形成 表现:军队战斗力弱、行政效率低下、地方物质基础薄弱。原因:集中军权、更戍法,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政权。2、积贫局面的形成 表现:政府财政收入入不敷出。原因:冗官、冗兵、冗费。三、庆历新政(1043 年)1.背景:社会矛盾激化,积贫积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