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海峡两岸的交往课件设计说明及教学设计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版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课前说明,教学一课时。本单元的主题是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主要讲述“民族团结”、“香港与澳门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三个内容。本课主要从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这是关系我国实现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大现实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肩负起自觉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反对分裂行为的历史责任感,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根据新课标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用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积极与他人合作,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情,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情景体验、问题探究,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和有效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本课件的设计思路:1、新课导入我通过幻灯片播放图片“台湾风光”,插入音乐阿里山的姑娘,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台湾大家说”,在音乐、图片的烘托下,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进入新课学习,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新课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课件演示图片、视频、图表、材料等,创设历史情景,在寻根问祖、读诗说史、问题探讨、读图说史、我的金点子、学案导读、材料分析、我的祝福等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感受历史,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同时引发情感的共鸣,思想的升华。第十三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石嘴山市第八中学 吴晓红设计理念:历史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基于以上理念,我对本课进行了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海峡两岸交往概况。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搜集历史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结合相关资料,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是实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的使命感。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2)祖国大陆与台湾日益密切交往的史实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学情: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具备了一定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而本课是一个热门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通过课前收集大量关于台湾问题的资料,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但同时,他们的知识还不能深入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重大意义。这一点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及相关图片(媒体说明:本课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制作了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ppt充分运用媒体资源,意在增大课堂的容量, 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问题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搜集整理历史信息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幻灯片播放图片“台湾风光”,插入音乐阿里山的姑娘,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台湾大家说”,在音乐、图片的烘托下,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进入新课学习。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一)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活动一:寻根问祖回顾历史,用历史史实来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上的台湾,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多媒体出示“同根源”及其结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活动二:读诗说史视频播放乡愁和回家的路,思考:乡愁和回家的路表达了台湾人民的什么心情?进一步从感情上引起学生的共鸣,了解台湾人民浓浓的思乡之情。引出台湾问题的由来。 活动三:小组讨论台湾和大陆分离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学生同桌合作,讨论台湾和大陆分离的历史原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台湾问题的形成和香港、澳门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是外交问题。活动四:读图说史观察图片“妈妈,我也要回家”讨论: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方式有哪些异同?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认识台湾做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比港澳拥有更多的权力,体现我党争取和平统一的诚意与善意,认识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活动一:“我的金点子”“如果你是中国的领导人,你会采取什么方法解决台湾问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启动思维,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动二:学案导读结合图表导读提纲,阅读文本,采取列表法归纳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和政府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政策,结合课文小字部分了解我国对台措施的变化,把握台湾当局态度的转变,培养学生阅读课文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了解对台方针政策的演变,大政方针和基本方针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讨论分析和平解决台湾问题重大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指导思想毛泽东: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的思想邓小平: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统一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胡锦涛:反分裂国家法两岸关系的发展193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就“海峡两岸将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1993年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活动三:观看视频,结合课文,了解两岸关系变化的具体表现,认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明确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坚决反对分裂活动。(三)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活动一:媒体分别通过图片展示海峡两岸在民间、政治、经济、文化密切交往的史事,使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活动二:想一想: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动脑筋分析讨论,个别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都是炎黄子孙,有紧密相连的血脉关系,有共同的文字、语言和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中国人),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两岸密切交往的政治基础。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旨在进一步突出本课重点,即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一基本方针,坚决反对。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活动三:材料分析材料一:1、1990.9李登辉声称“台湾早已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2、1999.7李登辉提出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是“国与国”关系,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的“两国论”3、 2007年3月4日晚,陈水扁提出“四要一没有”,即台湾要独立、台湾要正名、台湾要新宪、台湾要发展;台湾没有左右路线、只有统独问题。材料二:2000年5月20日,陈水扁执政上台。半个月之后,美国批准售台价值3.56亿美元的F-16战机装备的先进导航和电子反制系统。9月28日,美国又售台价值13.66亿美元的中程空对空导弹、“鱼叉”舰对舰导弹等。这一年美国对台三次军售就达19.82亿美元。美国东部时间2月19日,美国和日本在华盛顿举行了“美日安全保障协议委员会议”(简称美日安保会议)。会后,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对1996年制定的美日安保协议做出重大修改,第一次公然把台湾海峡列为两国的“共同战略目标”。日本也首次宣称关注台湾,台湾不仅仅是美国问题,也是日本问题。思考:分析阻碍祖国统一的因素有哪些?通过对台湾形势和国际形势的分析,了解阻碍祖国统一的各种因素,引导学生树立起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决反对,维护祖国统一和平。活动四:“祝福台湾”以不同的形式,一句话、一首诗或一副画等,来表达对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祝愿,从而使学生坚信:台湾问题一定可以解决,祖国的最后统一,一定可以实现。在学生广泛参与建设性想象的过程中,实现难点的突破。三、归纳升华,能力提升对照板书,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课知识,达到知识的升华,能力的提升。四、学以致用材料分析:中国政府对台湾的基本政策包括:祖国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根据材料请回答:(1)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中国政府的这一构想先后在哪两个问题上得到成功实践?(3)当前严重阻碍和平统一进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你认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有哪些有利条件?附:板书设计推 统动 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背景) 政治 一祖 台湾的重要性(原因) 经济 祖国 采取的方针政策(基础) 基 础 日益密切 文化 国统 两岸关系的变化(现实反映,人民心声) 的交往 交流 反一 历史趋势 对大 台 业 独 - 9 -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