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国企改革1, 国企的重要性。见课本第四课,国有经济的重要性。2, 国企存在的问题。国企改革的必要性。体制混乱,政企不分,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驾驭市场能力薄弱。冗官冗员,缺乏管理和技术人才,领导不力,决策不科学,国有资本运行效率不高。薪酬不公,领导与员工之间差距过大。内外监督机制不健全,资金利用率差,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一些企业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不落实、作用被弱化。3, 国企改革的措施。坚持市场经济的方向不动摇。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方式。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和公司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引入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引入各类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创造条件实现集团公司整体上市,提高国有经济的效率。加大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完善企业的人事制度,完善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实行多种有效的分配方式,建立健全绩效考评制度。加强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监督机制,要发挥党内监督和职工民主监督的作用,加强对企业及经营管理者在资金运作、生产经营、收入分配、用人决策和廉洁自律等重大问题上的监督。优化国企的利润分配,将国企的全民所有性质和社会责任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提高利润上交财政的比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形成鼓励改革创新的氛围,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环境条件。4, 国企改革的经济意义。国企的重要性。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在推动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国有企业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5, 主要目标。到 2020 年,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符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更趋合理,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取得积极进展,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健全,优胜劣汰、经营自主灵活、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市场化机制更加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更加成熟,相关法律法规更加健全,监管手段和方式不断优化,监管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经营性国有资产实现集中统一监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全面落实。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显著提高,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不断优化、主导作用有效发挥,国有企业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保护资源环境、加快转型升级、履行社会责任中的引领和表率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工作体系更加完善,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定地位更加巩固,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善于经营、充满活力的优秀企业家,培育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6, 基本原则。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把握的根本要求。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积极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推动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国有企业改革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坚持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坚持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相结合,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要成为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坚持增强活力和强化监管相结合。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把握的重要关系。增强活力是搞好国有企业的本质要求,加强监管是搞好国有企业的重要保障,要切实做到两者的有机统一。继续推进简政放权,依法落实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监管制度,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守的政治方向、政治原则。要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方针,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坚持积极稳妥统筹推进。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采用的科学方法。要正确处理推进改革和坚持法治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正确处理搞好顶层设计和尊重基层首创精神的关系,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分类推进,把握好改革的次序、节奏、力度,确保改革扎实推进、务求实效。二,生态文明建设1, 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是贯彻落实可续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2,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确立,基本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3, 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坚持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市场化机制,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国家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经济发展更多的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节约资源是破解资源瓶颈约束、保护生态环境的首要之策,要深入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各类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标准体系(法律手段) 。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对话交流和务实合作,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促进全球生态安全。完善经济政策,健全价格、财税、金融等政策,激励、引导各类主体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完善节能环保、新能源、生态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经济手段) 。加强统计监测、执法监督,健全政绩考核制度,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环境应急处置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对资源开发和交通建设、旅游开发等活动的生态环境监管(行政手段) 。三, 以资源能源价格改革(水,天然气,电等)为例探讨价格改革 (不能认为价格改革就是涨价)1, 我国实行能源资源价格改革的原因。A,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市场决定价格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价格改革就是让市场在价格形成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b,现阶段能源资源价格基本有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只反映了资源开发成本,没有反映环境污染和安全投入等成本,没有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致使我国的能源资源价格普遍较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源能源的多度开发,多度需求和过度浪费。c,不利于生产者消费者形成节约资源的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观念。d,造成了我国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e,导致我国形成了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利于集约型发展方式的形成。f,对我国的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分不利。2, 意义(参考原因)3, 价格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原则(怎么做,做的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A, 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运输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充分发挥市场决定价格作用。尊重企业自主定价权、消费者自由选择权,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公平交易。B, 政府要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运用税收,财政等手段引导价格。加强和完善政府的监管和调控作用,建立健全价格法律法规,通过健全规则、加强执法,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和促进公平竞争,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C, 坚持稳慎推进。价格改革要与财政税收、收入分配等改革相协调,合理区分基本与非基本需求,统筹兼顾企业发展和民生保障、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关系,确保平稳有序。四,区域经济一体化一,含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通过相互协助制定经济政策和措施,并缔结经济条约或协议,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联合体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伙伴国家之间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向经济政策的统一逐步深化。在这个多国经济区域内,贸易壁垒被削弱或消除,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二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原因1,二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基础。2 、 新技术条件下,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分工与依赖日益加深,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各国的生产和流通及其经济活动进一步越出国界。这就必然要求消除阻碍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市场和体制障碍。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实践认识到,只有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经济的运转效率和国际竞争力。通过改革,各国消除了商品、生产要素、资本以及技术在国家之间进行流动的经济体制上的障碍,促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3 、维护民族经济 利益与发展及其政治利益 是地区经济一体化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因。无论是发达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其根本原因都在于维护自身的经济、贸易等利益,为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表现 区域经济一体化覆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东亚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亚洲的亮点。从 1992年东盟签署建立自由贸易区协议(即在 2008 年通过实施有效优惠关税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始,1997 年底又举行首届东盟与中日韩三国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即建立“10+3”合作机制) ,将合作从东盟扩展至东亚地区,从而正式启动东亚合作进程。2002 年,中国与东盟达成将在 2010 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 “10+1”模式业已形成。 。 “欧盟” 的诞生、欧元的启动以及欧盟实现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使得欧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外引人注目。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于 1994 年正式成立以来,美国设想把其范围扩展到拉美,以形成一个覆盖整个南北美地区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四,影响我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积极影响1, 有利于我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参与全球化竞争,抓住经济全球化的趋势。2, 有利于区域内的自由贸易,生产要素和资金的流动,促进区域内相关国家和世界各国的发展。3, 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改善我国的外贸环境。4, 有利于扩大我国企业的出口市场,使我国制造业的强大生产能力得以发挥。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