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2页
第2页 / 共82页
第3页 / 共82页
第4页 / 共82页
第5页 / 共82页
第6页 / 共82页
第7页 / 共82页
第8页 / 共82页
第9页 / 共82页
第10页 / 共82页
亲,该文档总共8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四章 土地分区利用,一、土地分区利用原理 二、土地的区位效益与区位配置 三、农业土地分区利用 四、城市土地分区利用 五、其他非农业土地利用 六、中国西部地区土地开发利用,三个重点:,区位论,农业分区利用,城市分区利用,区位理论,(一) 农业区位论 (二) 工业区位论 (三) 中心地理论 ( 四) 区位理论的新发展,区 位:客观事物分布的地区和地点 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 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农业区位论,其中心内容是: 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其中尤其是农业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孤立国的假设,1、有一片肥沃的平原,平原上只有一个城市,位于平原的中央 2、平原上任何地方土壤的肥沃程度一样,都适宜耕作 3、城市向周围原野提供工业品,从周围土地获得农产品 4、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5、农业经营以取得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 6、平原周围为不毛荒野,并与外界隔绝,孤立国的农业布局,杜能认为,在什麽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而利润(P)则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与把农产品运到市场上的运费(T)等三个因素决定的。用公式表示就是: P = V (E+T),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作圈 第二圈层为林业圈 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 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圈 第五圈层为三圃式农作圈 第六圈层为畜牧圈,杜 能 圈,屠能圈,自由农作圈,地租高,必须采用高度集约化的耕作方式 获取肥料方便,地力不会下降 商品农产品以新鲜蔬菜与鲜牛奶为主,轮作农业圈,以谷物生产为主,也有相当畜产品 相对于价格,其重量和体积较小,装卸方便,不宜腐败变质 牲畜可以赶入城市 获得粪肥困难,农产品为耗肥较少的 六年轮作制 地租较高,要求经营较集约,基本无休耕地,谷草农作圈,向城市提供谷物和畜产品,后者占有突出地位 距市场较远,产品上市运费较多 不能从城市获得肥料 地租较低,可粗放经营 普遍采用七区轮作制,其中一区休耕,三圃式农作圈,此为盛行于中世纪欧洲的农作制度 向城市提供的商品为经过加工的畜产品和少量谷物 运费很高,但地租很低 采用极粗放的经营方式仍能获利 谷物牧草休耕,杜能对生产布局的理论贡献,杜能采用的孤立化研究方法,为以后布局学者广泛运用,杜能从级差地租出发,论述农业集约化程度的合理地区差别,并引伸出各种农作物的最优区位。该研究方法不但被广泛用于农业,而且用于工业和地区布局的研究,杜能从级差地租出发,得出距离市场远近不同应配置不同作物、采用不同经营方式的结论,并指出随着对中心城市距离的增大,农业经营形式的变化由集约到粗放。由于级差地租总是存在,因此,上述演变方式至今仍然以某种改变的形态存在着,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所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工业分布的吸引作用 区位因素:在特定地点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因素,这种利益也就是生产成本的节约,工业区位论,区位因素分类,一般区位因素与特殊区位因素 地方区位因素与聚集、分散因素 自然技术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工业寻求最优区位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假设劳动费和聚集因素 不起作用,研究运费因素单独起作用 的情况下,工业最合理的布局模式,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 素的作用时,上述工业分布模式将 发生何种变形,第三阶段,研究当加进聚集效益因 素的作用时,工业分布模式又会相 应地发生何种变形,运费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通过假设,韦伯把工业布局问题简化为寻找最小运费点的问题 广布原料(常见性原料):广泛分布在各个地方的原料 地方原料(稀有性原料):只分布在某些地点的原料,地方原料的划分,根据在生产中耗用原料的重量与制成品重量之比,分为地方纯原料与地方失重原料: 纯原料生产过程中几乎把全部重量都能转移到制成品中去的原料 失重原料生产过程中只有部分重量转移到制成品中去的原料,工业生产中耗用地方原料的重量 原料指数 = 制成品的重量,原料指数1的工业,布局上是原料地指向 原料指数1的工业,布局上是消费区指向 原料指数=1的工业,既可设在原料地,又可设在产品消费区,耗用地方原料的重量+制成品重量 区位重量 = 制成品重量,= 1 + 原料指数 - 区位重量大于2的企业,布局上是原料地指向 - 区位重量小于2的企业,布局上是消费区指向 - 区位重量最小为1,此时,原料地、消费地与 生产地可以完全合一,M2,C,P,M1,劳动费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 当另外存在着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同样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引力 工业区位的确定取决于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劳动费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劳动费指数:生产单位产品所耗用的劳动费(劳动成本) 劳动费(元) 劳动费指数 = (劳动成本指数) 制成品重量(吨),一般说,劳动费指数愈大,通过节约劳动费来降低生产成本的可能性就愈大。这时,廉价劳动力供应地对工业就更有吸引力 例:如果劳动费最低点的工资水平比运费最低点的工资水平低10%, 则 劳动费指数 节约成本 1000 1000*10%=100 10 10*10%=1,促成工业区位从运费最低点向劳动费最低点转移的力的大小与区位重量成反比,与劳动费指数成正比 劳动系数 = 劳动费指数/区位重量 劳动费 = 制成品重量+地方原料重量,影响劳动费因素吸引力的因素,运费总支出最低点与劳动力供应地的地区分布: 劳动系数高的工业,若其布局范围内工资水平无差异,则可不考虑劳动费因素;若工资水平差异大,则劳动费因素影响强烈 运费率的高低,聚集与分散因素 对工业布局的影响,聚集因素是由于把生产按某种规模集中到同一地点进行,因而给生产或销售方面带来的利益或造成的节约 分散因素则是因为把生产分散(分布到多个点上)进行而带来的利益或造成的节约,工业聚集的两个阶段,低级阶段:主要表现为工厂规模的扩大 高级阶段:表现为许多在生产上、销售上存在着密切联系的工厂向一个地点集中,聚集的作用,使企业便于采用最新技术,使生产进一步专业化 可以更好的开展厂际分工与协作,更合理的组织劳动力,更廉价购入原料、大量运销产品 更易于取得银行的信贷 可共同使用许多辅助企业与基础设施,减少间接开支,从而按不同比例降低每个参加聚集的工厂的生产成本,分散因素的作用,在聚集规模扩大的同时,地租与劳动力的价格会随之上涨,原料供应与产品销售距离也会随之增大。这些分散因素给聚集规模的扩大造成某种阻力。当阻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聚集的经济效益就会完全丧失,以致走向反面,这时分散因素的作用开始占上风,聚集因素和分散因素不是两个单独起作用的因素,而是相互消长的两个力的统一 他们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表现为生产成本节约指数的增减,这是聚集是否合理、适度的重要指标 只有把存在种种内外部联系而要求集中分布的工业按一定的规模集中布局在特定地点,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成本节约,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的缺陷,过分强调了运费、劳动费等少数区位因素的作用,而忽视了许多重要的社会、经济、自然、国防、技术等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韦伯的区位分析主要是一种静态分析,企图用寻找力的平衡点的办法来解决工业布局问题 过分突出了部门布局的研究,而忽视了地区布局的研究,研究内容: 在一片匀质平原内如何布局不同规模的多级城市,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组成的网络体系,借以有效地组织物质财富的生产与流通,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概念,任何企业的任何一种产品,都有一个最大的销售范围,即产品的最大销售限界。在这个限界内产品可能达到的最大销售额,就是该产品的限界值。各种商品可按其限界值划归不同的等级 同样,城市也可按其大小分为多种等级 据此,克里斯塔勒设计了几种由大中小多级城市和相应的不同规模的层层六边形市场区组成的网络系统,然后将界限值等级不同的商品,分别纳入到各级城市与市场区的经营范围中,B级中心地,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布局设想,各个大小城市及其市场区、各大小商业中心及其市场区,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 愈是高级中心,其所能提供的商品与劳务种类愈齐全 同一等级中心的市场区是全等的,因此两个相邻的同一等级中心之间的距离也是相等的;愈是级别低的中心,相邻两个中心之间的距离就愈短,廖什等人的补充,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商品的市场区的等级与范围远不是那麽规格化的,应允许它们相互交叉、部分重叠 在大城市市场区内,主要交通干线的布局对下面各级市场区的范围与布局影响很大 人口密度与购买力水平也会影响各级市场区的范围 某些资源的分布也会影响城市的分布,而使其不是严格地按六边形模式布局,区位理论的新发展,从单个经济单位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 从抽象的纯理论的模型推导,转为力求接近实际的区域分析和建立在实践中可应用的模型,为实际的决策提供依据 区位决策的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以外,又加进了范围更加广泛的第三产业 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对传统的区位论提出了挑战 现代先进手段的广泛应用为区位理论提供了有力支撑,关于区位理论的小结,人类活动的空间是土地,因而可以说 区位理论就是土地区位利用理论,区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 正是土地资源区位利用不断深化的理论体现,土地的区位效益与区位配置,(一) 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 1、农业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 2、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 (二)土地资源的区位效益 (三)土地合理配置原则,城市各业用地区位过程特点,1、商业用地的区位特点: 集聚于市中心、交通路口、繁华街道两侧、大型公共设施周围 2、工业用地的区位特点: 不断向市区边缘迁移;自动集结成团的倾向;寻求交通方便的低平地带 3、居住用地的区位特点 交通方便、环境较为优越的外围地带,土地资源的区位效益,土地区位效益的实质是级差地租 土地区位效益的实践意义: 揭示了不同位置的土地收益与利用方式、利用程度以及运费间的关系,阐明了土地纯收益的空间分布,为认识以城市为中心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差异的形成机制及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2004年我国城市地价与上年同期相比城市综合地价增长6.08%,其中,商业地价增长6.67%;居住地价增长8.94%;工业地价增长1.92%。各重点区域城市地价增长情况分别为:长江三角洲6.90%、珠江三角洲1.84%、京津两市5.76%。经济较发达城市地价增长相对平稳;部分中西部城市地价增幅较大,成都、贵阳、西安、呼和浩特分别为13.51%、13.73%、14.76%和13.17%。,土地合理配置原则,地域分异原则 区位利用原则 生态系统平衡原则 系统综合原则,土地区位原则,(1)农业优先原则 (2)比较利益原则 (3)指向性原则 (4)地区专门化与多样化相结合原则 (5)相对均衡原则 (6)生态质量、环境质量最优原则 (7)个体区位与群体区位相结合原则 (8)多因素综合效益原则 (9)市场区位与政府区位相结合原则,农业土地分区利用,(一) 中国中西部经济区农业用地配置 1 西方农业布局理论 2 西方农业布局理论的借鉴意义 (二) 中国东部地区农业生产用地的配置 农业地区专业化理论以单位土地面积上可能获得的纯收益作为分析手段确定农业专业化方向 公式 R=Y(P - C),西方农业布局理论,核心 以区位地租作为分析手段探求农业生产合理布局问题 区位地租 经营不同区位的土地所获得的收益差额 农业区位地租的公式 L = Y(m - c)- Ytd,根据上式,在坐标图上表示出各种农作物的区位地租曲线,就可分别计算出它们各自的合理分布范围 在坐标图上,用O点表示市场所在地的位置,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