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中常见高频词大致说来,中国古代职官有以下三类:一.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等。二.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陟使、知州、知府、县令等。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掾: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如:为沛主吏掾(汉书萧何传,注:“正曰掾,副曰属)。”三.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等。官员的政绩不同,上司的喜好各异,或是因人事制度的变更,官员的职位高低相应就会发生变化。常见的表职官变更的“专业术语”有五类:一是授官,相关的“高频词”有“征、辟、举、拜、选、除、起”等。分说如下: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连辟公府不就。(出处同上) 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李陵既壮,选(量才授官)为建章监,监诸骑。(史记李将军列传) 除:任命,授职。 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起:任官。 如:久之,起为左台侍御史,则天特褒异之。(旧唐书列传三十五) 署:任官。 如:遂署(龙丘长)议曹祭酒。(后汉书循吏列传)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史记项羽本纪)二是罢官,有“罢、黜、免、夺”等。 罢:免去,解除官职。 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黜:废掉官职。 如:(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国语晋一) 免:罢免。 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 如: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三是升官: 升:升官。 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 如:程乌、李育以有才干,皆擢用之。(后汉书公孙述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闭绝私路,拔进英隽。(汉书李寻传)迁:一般指提升。 如:孝成帝说之,超迁,一岁至太中大夫。(贾谊传)陟:进用。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四是降职: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贬:降职。 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放:流放。 如: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左迁:降职。 如:予左迁江郡司马。(琵琶行)五是调动: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 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调动官职。 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动官职。 如: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 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 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六是兼职: 兼:兼任。 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 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署:代理官职。 如: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后汉书范雎传) 权:唐代以来称暂代官职。 如:改江陵法曹(参)军,入为权知国子博士,权知三年,改真博士。(李翱李文公集韩吏部行状) 判:高位兼低职。 如:除镇安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还有一些相关的“高频词”虽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也要给予关注。这些词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例如: 知:管理。 如: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国语越语上) 主:掌管。 如:轩辕之时,史有仓颉,主文之职。(文心雕龙史传)诉讼及刑罚是中国古代官员极重要的工作内容。一般地说,只有中央政府设置有专门的司法机构,如隋唐时期形成了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的三权分立式的司法审判制度。不过地方行政机关同时也是司法机关,行政长官往往还兼着“公检法”的全部工作。在尔虞我诈风云变幻的时代,他们自己也常常官司缠身。所以,相关词语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高频词”。与诉讼和刑罚有关的词语有“案、狱具、系狱、收、牵累、录、执、大辟、坐、诛、族灭、贷”等。如:楚材闻之泣下,即入奏,请禁州郡,囚当大辟者必待报,违者罪死,于是贪暴之风稍戢。(元史耶律楚材传)(译文:楚材听后流下了眼泪,随即向太祖启奏,请求向各州郡发布禁令,囚犯应处死刑的,必须等上级批准,违反者处以死罪,于是贪暴的风气有所收敛)即贷而后闻。(新唐书)(译文:赦免了他们,然后报告太宗。贷,饶恕)(徐)有功故出反囚,罪不当赦,请推按(通“案”,查办,核实)其罪。则天虽不许系(拘囚)问,然竟坐(获罪)免官。(旧唐书列传三十五)尝于县南郭凤埭(地名)助人引船,遇有斗者为吏所录(抓捕),斗者逃散,唯原平(人名)独往,吏执以送县。(南史郭世通传)中国古代对官员的选拔和考核也有较为完备的一套制度,称之为“铨选制”和“考绩制”。有关的词语也成了我们关注的对象。如:而翁长铨。(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铨”是根据资格条件选授官职的意思。相关的词语还有:铨除(量才授官)、铨考(考量选用)、铨序(按照官吏的才能功绩,确定官位的等级升降)、铨授(量才授官)、铨补(考量才能以补官职)等。中国古代深受儒教影响的士子认为“不仕无义”,相当多的知识分子都可能千方百计去求官。隋以后,还可参加科考得官。这一部分“高频词”有“干、干谒、中第、及第、落第”等。如:司马郎中王缮,潍州人,治三传春秋,中第(科考及第),再调沂州录事参军。(宋书王缮传)某贫不济,以干(求取)于公。(宋书王缮传)在中国,“以孝治天下”源远流长。“孝”有时往往凌驾于“忠”之上。表现在替父母守孝一事上正是如此。不管你多么留恋那个职位,也不管这官有多大,遇父母丧,必须弃职守孝。所以,“丁艰”“丁忧”屡屡出现于正史之中。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古礼,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丧三年,不出让,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母丧称“丁内艰”,父丧称“丁外艰”。例:始为谢玄参军,为玄所遇,丁忧去职。(晋书袁悦之传)(王)蓝田于会稽丁艰,停山阴治丧(世说新语仇隙)官员年老体衰,也要离休或是病退,由自己提出,叫“乞身”“乞骸”“乞骸骨”。如:恩荣已极,功业已成,寻合乞骸,保全余齿。(旧唐书郭子仪传)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卒伍。(史记项羽本纪)虽然近些年考试说明中对“文化常识”己不再作要求,但实际上文言文阅读是离不开“文化常识”的。所以复习时对文言“高频词”仍应给以足够的重视。文言固定句式1、庸乎译为“哪里呢” 2、,抑 译为“,还是”或“,或者” 、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6、如何 译为“对怎么办” 7、奈何 译成“把(拿)怎么办” 8、是故 是以 译为“因此,所以” 9、所以 译为 “原因”“的方法” “用来的” 10、不亦乎 译为“不也是吗” 11、有以译为“有用来的(方法)” 12、无以 译为“没有用来的” 13、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14、得无乎 得无耶译为“恐怕是吧”或“莫非吧” 15、无乃乎(与) 译为“恐怕吧” 16、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17、孰与 与孰 译为“跟比较,哪一个(谁)”;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18、然则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19、有者译为“有个人” 20、与其孰若译为“与其,哪如” 21、能无乎译为“怎能不呢” 22、(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23、安能、何能、何得译为“怎么能” 24、 “何为” 译为“为什么呢”25、岂哉(欤、乎) 译为“难道吗” “怎么呢”5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