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工业发展进程 教学设计中国工业发展进程中国工业的发展进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时期。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工业经济(1949年10月至1952年)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这个时期就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个时期恢复工业和国民经济面临着多种极大困难。在这期间,工业生产恢复发展速度很快,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工业结构和地区布局发生明显变化,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职工生活和劳动条件有很大改善。19491952年,工业总产值由140亿元增长到349亿元,同比增长1.45倍,平均每年增长34.8%。总的说来,这一时期,在恢复、发展工业和国民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2.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的工业经济(19531957年)从生产力的角度看,这个时期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时期。相对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开始面临的极其险恶的国内和国际环境来说,“一五”时期在发展工业和国民经济方面的困难要少,但仍然很大。在这期间,工业基本建设和生产迅速增长,工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工业结构和地区布局有重大变化。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工业职工生活明显改善。3.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工业经济(19571976年)在这期间,中国工业主要依靠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发扬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不仅赢得了一定的增长速度,而且作为传统工业但属于经济薄弱环节的石油工业,以及作为新兴工业的化学工业和电子工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作为高科技产业的核工业和航天工业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19571976年,石油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1%上升到6.2%,化学工业产值比重由6.8%上升到11%。“两弹一星”也是在这期间试验成功的。4.市场取向改革时期的工业经济1979年以来,中国工业生产一直呈高速发展势头。今天,中国不仅能制造飞机、船舶、汽车,还能制造人造地球卫星以及现代化的工业设备。一个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中国的钢铁工业中国钢铁工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起伏,调整后发展速度很快。目前中国钢铁工业已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布局比较合理,大、中、小型企业相结合,行业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是世界上的钢铁大国已是不争的事实。回顾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19581965年,在“以钢为纲”方针指导下,炼钢能力增长3.46倍,炼铁能力增长2.95倍。“六五”期间还完成了鞍钢、首钢、武钢、酒钢等重点企业和地方骨干企业的一批改造、扩建工程。“七五”时期的19861989年新增炼钢能力511.8万吨,1989年,我国钢产量达到6159万吨,首次突破6000万大关,成为继美国、苏联、日本之后第4个产钢大国。1999年,钢铁工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全年钢铁产量1.22亿吨,钢材产量1.17亿吨,全行业实现利税250亿元,增长14%。各项经济指标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成本大幅降低,总量控制开始起步。XX年,全年钢产量低速增长,价格回升,行业利润显著提高。目前,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1)主要产品生产仍保持较高增幅;(2)技术改造步伐加快,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3)推动企业深入学邯钢,狠抓扭亏、解困、增盈成效显著;(4)面对困境,积极开拓市场,提高国产钢材市场占有率;(5)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顺利完成了机关机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也取得新进展;(6)开展依法治价,引导企业实行价格自律,建立和规范正常的竞争秩序;(7)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发取得新的进展;(8)坚决制止重复建设,永久性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实施总量控制。现阶段,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主线是结构调整。其调整的核心是提高和增强它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调整的方针是:第一,关闭和报废过时、落后的工厂和设备;第二,根据对地区市场的全面了解,确定各钢厂产品的发展方向,以免造成某些产品在地区市场上的供求失衡;第三,根据产品的发展定位,通过对现有钢厂的结构调整和现代化改造,使各钢厂技术工艺流程合理化和最佳化。中国钢铁工业为适应加入wTo后国际钢铁工业的激烈竞争,要加强工艺流程的合理化和最佳化。在21世纪的中国,更加紧凑型、更为专门化的、更加灵活型和经济型的钢厂必将成为赢家。中国的机械工业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机械工业通过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技术装备的设计和制造能力有了明显增强,已能为能源、交通、冶金、石化等行业提供多种大型成套设备和关键产品。一个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现阶段,中国机械工业的生产经营前景比较乐观。首先,XX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比1999年增长12%,与此同时,以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为中心的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强,一大批与此相关的机电产品市场有所活跃。另外,国家经贸委明确要求,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所需机械设备以国内采购为主,“凡国内已能制造的,一律采用国产设备;成套装置中,国内可以部分制造的,可制造部分一律采用国产设备;确有必要进口、今后又有市场需求的设备,应采取联合对外,技贸结合的方式引进”。预计为国家基础设施、基础工业以及冶金、石化、有色、造纸、纺织、电子工业服务的机械设备,为机械工业自身发展服务的重大技术装备、基础机械等行业都将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市场的扩大,以大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粮食仓储、深加工设备为代表的新型适用农业机械市场潜力巨大。再次,国家对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实行投资抵免所得税和继续扩大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将为机械工业提供新的市场机遇。机电产品出口创汇可望增加,特别是发电设备等出口竞争力强的产品和产业,随着出口退税、资金扶持等政策的落实,将进一步加强出口优势,扩大出口规模、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和出口市场。最后,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近几年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工业改造所需机械装备市场潜力巨大;从长远看,西部地区作为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也将为机械工业提供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十五”计划纲要确定了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思路,可以概括为一个战略目标、两个发展阶段、三个努力方向、四个发展重点和五大战略。其中四个发展重点: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新型适用农业机械;为国家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的重大技术装备;为整个制造业提供现代化装备的数控机床等关键基础产品;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效率的轿车为代表的汽车产品。中国的能源工业中国能源工业是在旧中国能源工业水平极低并多为帝国主义、官僚资本垄断的基础上,经过所有制的改造、调整、奋战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和整个现代工业的发展一样,旧中国的能源工业始终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主要能源产品最高年产量:原煤6188万吨,原油32万吨,发电量60亿千瓦时。到1949年,上述工业品产量下降到:原煤3200万吨(和印度相当),原油12万吨(印度25万吨,是中国的2.08倍),发电量是43亿千瓦时(印度49亿千瓦时,是中国的1.14倍)。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能源工业在地质勘探、规划设计、建设、开采、加工转换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创纪录的飞跃。1998年煤产量达到125亿吨,石油产量达到1.45亿吨。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发电量和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全国已建成装机容量100万千瓦以上的电网12个,其中华北、华东、华中和东北电网装机容量均超过XX万千瓦以上,西北电网约1000万千瓦。它们都进入了大机组、大电厂、大电网、高电压、自动化的新阶段。中国的电力工业是水电、火电与核电并举,因地制宜。现在,全国有装机容量10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电厂66座。江苏谏壁火电厂装机容量为162.5万千瓦,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火电厂;二滩水电站装机容量为330万千瓦,是中国最大的水电站。中国自行研制装机容量为30万千瓦的浙江秦山核电站,已于1991年并网发电;该电站包括两台6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的二期工程正在施工。装有两台90万千瓦压水堆型机组的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一号机组和二号机组分别于1993年和1994年建成发电。中国的航空航天工业航空航天工业开创于20世纪50年代。现已能制造军用飞机和民用飞机,生产的飞机类型包括军用歼击机、轰炸机、强击机、侦察机和民用客机、运输机、教练机、直升机等。西安飞机工业公司制造的“运七”客机,已被国内各航空公司作为中短程支线的骨干机种。1979年以来,中国制造的航空产品陆续进入国际市场,民用飞机也先后向18个国家和地区成批出口,并承揽了美国波音公司、加拿大航空公司、德国航空公司、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和法国宇航公司等外国公司的转包生产业务。中国航天工业的发展令人瞩目。航天工业现已形成完整的研究、设计、试制、试验和生产体系,能研制各种运载火箭,研制和发射各种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并已建立起主要由运载火箭测控系统和卫星测控网两大系统组成的航天测控体系。目前,中国的卫星回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卫星测控技术、高能低温燃料火箭技术、地球静止卫星发射技术和大推力运载火箭捆绑技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并形成了近地轨道的返回式遥感卫星、地球同步轨道的通信卫星和太阳同步轨道的气象卫星三大系列,具备了承担外国卫星发射与测控任务的条件和能力。1997年,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菲律宾马部海卫星、“亚太2R”卫星、两颗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铱星送上太空。1999年11月,中国发射成功第1艘自行研制的试验飞船神舟号,成为继俄、美之后第3个掌握飞船技术的国家。中国的纺织工业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历史悠久,曾是旧中国最主要的工业部门。改革开放20多年来,纺织工业高速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纺织纤维加工总量从1978年的300万吨发展到近10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50多年来,中国纺织工业早已由单一的行业结构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比较齐全的工业部门。国家在不同时期确立了不同的发展重点。1978年以后,国家采取了加快消费品工业发展的方针,人们对穿着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使纺织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纺织工业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产品花色品种增多、质量不断改善,门类日益齐全,结构日趋合理。纺织工业已形成棉纺织印染、毛纺织、丝绢纺织、麻纺织、针织、纺织机械、纺织器材和化学纤维等八个大行业。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纺织生产和贸易大国。纺织品曾多年居全国出口商品之首。20世纪90年代以来,纺织工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在所有制结构上,国有经济比重下降,非国有比重上升;(2)在区域结构上,高起点、外向型企业继续向沿海发达地区集中,中西部地区则着重发挥资源比较优势;(3)在投资结构上,国有企业投资趋于下降,民间投资和利用外资大幅增加;(4)在消费结构上,城乡居民衣着消费支出中的比重趋于下降;(5)在市场结构上,纺织工业出口依存度不断提高;(6)在技术结构上,各种新型纺织加工装备明显增加,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中国纺织业正在经历深刻调整。一方面,加大了技术创新的力度,强调了质量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纺织业重心出现由沿海向中西部扩散和转移的趋势。总之,中国纺织业是一个对外依存度较大的行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纺织工业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国内市场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产业定位对于纺织工业的发展将起到十分关键作用。经过改革、调整和发展,中国纺织工业将不断满足国际市场竞争和国内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中国的轻工业中国的轻工业包括造纸、日用机械、制盐、食品、日用硅酸盐、电光源、日用化学制品、皮革及毛皮、文化用品、工艺美术品、家用电器、卷烟等44个行业,可生产20多万个花色品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轻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已成为世界轻工产品生产大国。1999年,轻工业有各类企业53186个,工业总产值为16448亿元,工业增加值5289亿元,利税总额1958亿元,职工1297万人。“九五”前四年轻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0.1和7.9。一些主要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例如自行车、时钟、日用陶瓷、皮鞋、电风扇、电饭锅、电冰箱、洗衣机、塑料农地膜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