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7页
第2页 / 共87页
第3页 / 共87页
第4页 / 共87页
第5页 / 共87页
第6页 / 共87页
第7页 / 共87页
第8页 / 共87页
第9页 / 共87页
第10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解读课程标准 把握教材教法 关注教学问题,姜书勤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教研室 品德与社会教材编写核心组成员,一、课程走向综合,“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是将原来的思想品德、社会、劳动等课程综合而成。这个综合不是简单相加,而是相融,类似于化学反应而成的合金。课程以“生活事件”为基本内容。生活事件体现了教材的综合性。综合性也体现在了课程的目标上。,二、课程回归生活,品德与人的存在是一体的,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马克思),从这个意义上讲,品德也是与生活一体的。生活是指人的生存、活着。生活是人的生活,因此,生活不能没有道德。道德的本质是利他。道德是人自身对生活规则的总结,是生活的智慧和艺术。追求道德也是人的精神需要。一句话,没有道德,人就无法生活,生活也就不再是人的生活。,总之。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生活和道德是一体的,脱离了生活,道德也就成了僵死的条文和抽象的原则。生活是道德的沃土,道德源于斯、长于斯,与生活“同呼吸,共命运”,没有生活也就无所谓道德。 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三、目标趋向平凡,传统德育课程在道德教育的目标上,无视个人的道德需要,在道德要求上剥离了个人的需要和利益,成为一种空洞、抽象的口号,丧失了它应有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传统德育目标推崇一种“圣人道德人格”和“英雄道德人格”。这种教育目标过于高大单一,而又不分接受者的年龄阶段,超越了人在道德领域的“最进发展区”,是无效的。新课程的教育目标则从崇高走向平凡,目标更具体了,更现实了。有了平凡才有亲和力,有了平凡才有真实感,有了平凡才会有崇高。 我们的道德教育不是教人做伟人,做圣人,而是教人做常人,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趋小:寻求“大义”与“小节”的统一。过去进行道德教育,我们关注更多的是高尚的品德,崇高的理想,目标定得偏高,距离生活很远,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新课程的目标强调日常生活中怎样做人做事。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大多是“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但也正是这种日常生活“琐事”塑造着儿童的品性和人格。,趋实:寻求知与行的统一。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要做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判断,从而受到启发,并产生自觉实践道德的一种愿望。,趋情:寻求理性与情感的统一。德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撞击的过程,是一种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没有这样的交流就没有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上的共鸣。“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仿其行。”,品德教育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在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多元化,进而形成多元文化结构,多元利益群体,多元价值取向。鲁洁教授认为:“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形成一定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点和思考问题的取向。”,我们在培养目标中努力培养学生这样一些观念和取向: 践行观:学了用,说了做。践履躬行。 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 生态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 共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对话观:商谈、沟通、理解、认同。 分享观:共同分享、助人为乐。 多元观:注重在分清基本的是非标准基础上, 允许有不同的选择,四、原则与时俱进,教育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1、价值取向多元化。 2、关于正面教育。 3、关于见义勇为。 4、关于拾金不昧。 5、关于节约水电。 6、以人为本,见物见人。,五、从知识型走向智慧型,很多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感到新课程难,为什么感到难呢?这是因为新课程的实施中有许多不确定的东西。新课程的本质就是具有不确定性。 教育家赫拉克里特说:“儿童教育是一件充满不确定性的事。”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一)教学目标具有不确定性,传统的教学目标都是预设好了的。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都是教参中规定好的。教师是不可更改的。 新课程确定的教学目标,既有预设的,又有生成的。 预设的教学目标是指教学参考书或教师用书上规定的教学目标。 生成的教学目标,一方面是指教学前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思想实际新增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学目标。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超越预设的收获;意外的收获。追求一种课堂教学的溢出效益,正是我们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二)教学资源具有不确定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把教材被看作是教学的唯一资源,教学要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教材是不可更改的圣经。新课程不再把教材当作教学的唯一资源。教学从封闭走向了开放。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成了课堂教学的新的资源。,(三)教学过程具有不确定性,传统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基本上是一种线性的设计,教学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上多少分钟,每个环节教师做什么,学生做什么,都是预先设计的好了的,老师的最后一句话音刚落,下课的铃声恰好也响了,往往成为人们最为推崇的课。这种线性的预设使课堂逐渐走向封闭,走向僵化,课堂从此失缺了生机。 新课程倡导一种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对问题的解决设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学随时来调整教师的教。 “丝丝入扣”的教学设计只会束缚教学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使教材失去生命的活力。富有弹性,留有余地,给师生留下创生空间的教学设计,教学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四)教学方式具有不确定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接受式学习成为唯一的教学方式。 新的教学方式,从静听、静观、静思(接受),走向自主、合作、探究。倡导,但不排斥接受。 从问答走向对话(问答是确定的而对话是不确定的)。倡导对话,但不排斥问答。 从说教走向体验。倡导体验,但不排斥说教。,(五)教学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从标准答案走向多元选择。 尊重学生的见解,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选择。,新课程需要智慧型的教师,目标是不确定的,过程是不确定的,结果也是不确定的。而传统的课程都是预设的,确定的,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凡事都有标准答案,教师容易把握。传统的课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也不高,只要教师有知识就行。一个知识型的教师就能胜任。而新课程,包含着众多的不确定性,知识型的教师已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新课程需要智慧型的教师!,六、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新课程强调,教材只是一个范例,一个话题,一个提示,它期待着教师对它进行再创造。 传统的课堂教学将课本当作课堂教学的根本。教学就是从课本出发,最后又回到课本。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课本,就是理解教科书,记诵教科书。新课程倡导教学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以儿童能够理解的生活作为教学的起点,因此,新课程在教材的使用上给师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一)创造性使用教材要了解教材文化。,营造的是儿童文化,有童心、童趣,为儿童所喜欢,所需要。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中的一课我不耍赖皮,就是儿童文化,而不是成人文化,不过,它绝不是儿童生活中的庸俗文化,而是先进文化,跟上时代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教学中,我们要让儿童成为道德学习的当事人,让儿童在自己的文化中去学习道德。,(二)创造性使用教材要了解教材的功能。,教材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是学生开展活动时可资利用的资源。具体到一篇课文来看,教材不再是独白的文本,而是对话的文本。教材只是一个提示、一个话题、一个范例、一个案例。教材所承诺的教学方式:不再是传统的纯认知的,灌输不起来。是儿童整体生命所投入的教学,有认知、有情感、有体验。不是问答式的,而是对话式的。,(三)创造性使用教材要了解教材中的“留白”。,“留白”是为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把师生从过于死板和机械的课程设置中解放出来。传统课程我们的学生被控制的太严了,毫无自由思考想象的时间和空间。现在,小小的省略号、方框、空白,给师生创设了无限遐想和创生的空间。 留白正是体现了“学生也是课程的创造者”的后现代课程思想。传统上,中国学生学得多,悟得少!留白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敢于质疑,乐于动手,勇于探究。教师也要有留白的意识和能力。,(四)创造性使用教材要了解课文的类型。,1、反思型。如自画像。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从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并帮助他们通过自我反思而总结提高,巩固和扩大其中积极有益的经验因素。 2、体验型。如同学之间。将学生已有的体验引发出来。或是带领学生开展各种体验活动,从而将体验中获得的道德感受内化为道德信念。 3、案例分析型。如我心中的110。发展学生的理性思考和辨析能力,学习理性地调节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愿望。告诉生活知识,获得情感、态度。,4、道德辨析型。如抄袭害了谁。针对某一道德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辨析讨论,从而提高道德认知水平。 5、移情体验型。如有多少人为了我。设置情境,呈现一个进入他人内心的通道。经验他人的经验,体验他人的体验,提高移情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 6、熏陶感染型。如家庭树。 运用已有人类文化(精神文化:美文、传统习俗、格言、警句),让学生受到心灵的感染、震撼,从中获取生活和人生智慧的美的启迪。 7、设计学习型。如我是教室的美容师。是应用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设计和实践操作,强调对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的解决。 8、生活常识型。如让危险从我们的身边走开。告诉学生一些生活的事实和知识,扩大和提高他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在这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态度,获得相应的生活能力。,还有“主题探究型”、“矛盾冲突型”、“理性辨析型”等各种类型的课。有的一课可能包含多种类型。大多数课文都要求学生认知、体验、欣赏、反思、移情等心理结构的综合参与、全身心投入。 研究不同课型的不同教法。 知识型的教材怎么教学?心理过程的教材怎么教学?体验型的教材怎么教学?,(五)创造性使用教材要大力开发教学资源。,在生活中展开的品德教育,其主题与素质来源于道德主体当下的生活。“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生活是德性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我们把教学资源的开发作为师生课前必做的准备工作。教师由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创生者转变。学生也由课程资源的享用者向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转变。,(1)将课堂教学与其他教育活动打通。与班队活动结合,与其他学科活动结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将课堂中涉及的教学内容或活动,超前或同步在班队活动、学科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或渗透,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增强教育的一致性与互补性。 (2)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有意识地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调查、访问、考察、参观、搜集信息资料等学习准备性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大课堂里实实在在地了解“真社会”,以激活、调动、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并同时获得社会生活的经验。,(六)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传统的思想品德、社会课教学将课本当作课堂教学的根本。教学从课本出发,最后又回到课本。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课本,就是理解教科书,记诵教科书。新课程倡导教学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以儿童能够理解的生活作为教学的起点,因此,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教材是一本活页的文本。 (1)更换教学内容。 (2)增减教学内容。 (3)调整教学进度。 (4)重组教学单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正如鲁洁教授所说,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只有这样教材才能处于被“激活”状态,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产生超出预设的“溢出效应”。,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期待着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而,现在的教师不再视教材为圣经,不再把教材当作唯一的教学资源了,而是把教材当作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把教材当作引发学生对话的话题,把教材当作教学的一个提示,一个范例,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教学中一个可资利用的资源,教教材的现象越来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