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4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5页 / 共44页
第6页 / 共44页
第7页 / 共44页
第8页 / 共44页
第9页 / 共44页
第1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改变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现状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张建芳,嘉兴市教育局教研室 http:/huodong.yeah.net Thank729163.com,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提要,一、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要性,二、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方向,五、广大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四、新课程改革实验总体进程,三、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现行课程结构,一、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要性,第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1992年) 比以往历次教材在许多方面都有重大突破,课程门类有所减少,将小学历史、地理合并为社会,一、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要性,第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1992年) 比以往历次教材在许多方面都有重大突破,课程门类有所减少,有课业负担的学科所占比例为历年最低,无课业负担学科课时总量高于历年教学计划,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等有课业负担学科所占比例为71.85% 6070年代为83% ;在此以前为78.1% 6年制语、数由58.9%下降到50.4%51.2%,减下课时用于无课业负担劳技类、艺体类,为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各科教材大量删减,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中严格控制深度和难度,一、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要性,第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1992年) 比以往历次教材在许多方面都有重大突破,课程门类有所减少,有课业负担的学科所占比例为历年最低,无课业负担学科课时总量高于历年教学计划,社会类课程和自然类课程所占课时比例得到适当加强,六三制为例:社会类课程周课时占比例为12.61%,高于历次教学计划 1955年:占11.49% 1978年:仅占8.88%,自然科学类占8.82%,高于历次教学计划,这次规定从一年级开设自然科学启蒙教学,一、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要性,第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1992年) 比以往历次教材在许多方面都有重大突破,课程门类有所减少,有课业负担的学科所占比例为历年最低,无课业负担学科课时总量高于历年教学计划,社会类课程和自然类课程所占课时比例得到适当加强,首次在初中给地方安排选修课程课时,一、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要性,1、当今时代的发展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1)、课程改革背景,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竟争空前激励,国家竟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竟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意义,一、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要性,1、当今时代的发展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2)、时代发展对课程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自学能力或自我教育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日益重要,要在现代社会生存,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变得日益重要重要。,知识学习已不象以前那么重要,一、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要性,2、我 国现行的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1)、传统课程教材存在学科中心倾向,(2)、传统课程存在知识中心倾向,(3)、传统课程存在书本中心倾向,(4)、传统课程计划课程门类仍然过多,周课时总量仍过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课时比例仍偏低,A、初中为13门,周课时总量为36节B、如自然科学日本占周课时总量10.7%,韩国占12.6%,法国占10.59%,挪威占13.84%,而我国六三制仅占8.82%,五四制也只有9.51% C、63制语数50.4%-51.2%仍高出其它国家8.3-7.4个百分点,一、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要性,2、我 国现行的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1)、传统课程教材存在学科中心倾向,(2)、传统课程存在知识中心倾向,(3)、传统课程存在书本中心倾向,(4)、传统课程计划课程门类仍然过多,周课时总量仍过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课时比例仍偏低。地方课程所占比例依旧偏低,(5)、现行课程培养目标显示同时代发展需要不能完全适应,(6)、传统的应势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得不到应有落实,3、浙江省的义务教材问题尤为突出,二、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方向,1、进一步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不等于说就是强调生活技能 面向社会不等于就是要走上街头,主要体现在: (1)更多教材内容,增加或加强与当今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2)讲清知识应用,强调各项知识(包括事实、规律和原理、方法、规则等)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实例,(4)强调知识来源、展示知识的产生与创新过程,(3)强调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方向,1、进一步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学生不等于就是要迁就学生:仅仅强调学生的可接受性,而不是一味迎合学生兴趣或片面强调负担越轻越好,主要体现在: (1)强调学生“最近发展区”,(3)既要强调减轻过重、不合理的课业负担,又要强调足够的、合理的学业负担,(2)既要注意学生当时的一时兴趣,又要致力培养长期的学习兴趣与志趣,从课程编制角度看: A科学配置合理学业负担结构; B进一步删减现行过于深难和理论性过强内容,精选重点,减少知识点; C进一步减少必修课程学习内容总量;必修课程比例限制在前75%左右(小学80%;中学70%) D进一步调整课程结构,加大选修课和综合实践活动比例 E编制过程中研究提高学生兴趣和学习效率问题(例:城市小学语文识字量提高到3000字),二、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方向,2、为创新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在中小学阶段 就为培养终生学 习能力中的一些 核心素质打下坚 实基础。,二、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方向,1、进一步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2、为创新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3、进一步促进课程综合化,避免分化过细,彼此孤立现状,强调课程教材设计的整体性,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或过份地强调各个领域的区别和界限,防止各个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离状态,二、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方向,1、进一步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2、为创新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3、进一步促进课程综合化,避免分化过细,彼此孤立现状,强调课程教材设计的整体性,原因:分化过细、彼此孤立传统课程 导致了各科之间明显内容重复; 导致过程门类过多,造成教材深、难和学科 本位倾向产生 不符合学生(尤其在小学阶段)的经验特点 无法反映出客观普遍联系、各个学科领域相 互联系的本来面目,二、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方向,1、进一步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2、为创新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3、进一步促进课程综合化,避免分化过细,彼此孤立现状,强调课程教材设计的整体性,4、加强道德教育,更加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并在新世纪进一步大力宏扬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5、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6、进一步加强选择性、体现特色化、个性化、系列化、多样化,三、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现行课程结构,(一)、现行课程结构存在着较严重不足,1、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看: 学科课程占据绝对优势,而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主导价值在于传播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体验和真切体验。,三、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现行课程结构,(一)、现行课程结构存在着较严重不足,1、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看: 学科课程占据绝对优势,而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2、从课程内容组成形式看: 分科课程占据绝对优势,而综合课程刚微乎其微,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视野与方法。,三、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现行课程结构,(一)、现行课程结构存在着较严重不足,1、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看: 学科课程占据绝对优势,而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2、从课程内容组成形式看: 分科课程占据绝对优势,而综合课程刚微乎其微,3、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要求看: 必修课占据绝对优势,而选修课刚微乎其微,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三、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现行课程结构,(一)、现行课程结构存在着较严重不足,1、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看: 学科课程占据绝对优势,而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2、从课程内容组成形式看: 分科课程占据绝对优势,而综合课程刚微乎其微,3、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要求看: 必修课占据绝对优势,而选修课刚微乎其微,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来看: 国家课程备受关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不到实质性开发,主导价值在于体现国家意志。,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三、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现行课程结构,(一)、现行课程结构存在着较严重不足,(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结构调整,1、国家义务教育课程结构设计及比例,2、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比例,3、省级实验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课时比例,三、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现行课程结构,(一)、现行课程结构存在着较严重不足,(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结构调整,(三)、新课程设置改革的特点,1、新课程设置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2、新课程设置强调综合性,语文由1992年24%降至20%22%; 数学由1992年16%降至13%15%; 其它课目也适当下调; 积累课时用于综合实践、地方校本课程,1、加强学科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 2、设置综合课程; 低年级综合课明显超出分科课程。科学、艺术、历史与社会、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3、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三、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现行课程结构,(一)、现行课程结构存在着较严重不足,(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结构调整,(三)、新课程设置改革的特点,1、新课程设置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2、新课程设置强调综合性,3、新课程结构设置体现选择性,4、新课程结构改革强调整体性,三、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现行课程结构,(四)、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目标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略),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三、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现行课程结构,(五)、部分小学新课程标准内容体系解读,1、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只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作出规定,有二层含义: (1)作为一个标准是要绝大多数国民都必须达到的; (2)作为一个标准只要每个国民能够基本达到就可以,所谓“合格”或“及格”这一级别;,对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基本素质规定,主要体现在课程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对教材编写、教学顺序安排、课时分配、评价的具体方法等不象教学大纲那样作出硬性规定。 课程标准对教学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和弹性的。,三、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现行课程结构,(五)、部分小学新课程标准内容体系解读,1、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2、部分课程标准内容体系举例,(1)、品德与生活,(2)、品德与社会,从低年级生活经验出发,内容涵盖: 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 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活动,学习健康生活、愉快生活、有创意生活、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 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史地与国情教育、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三、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现行课程结构,(五)、部分小学新课程标准内容体系解读,1、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2、部分课程标准内容体系举例,(1)、品德与生活,(2)、品德与社会,(3)、历史与社会,打破了原有学科的课程体系, 主要整合了原有的初中历史、人文地理、思想政治课的部分内容以及结合初中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一些人文科学知识。,例1:历史有2个版块1(1)中国历史与文化:设置了古史演进、古代文化、近代探索、现代巨变。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