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模块化组织理论研究进展,主要内容,一、模块化组织 二、模块化组织运行机制 三、模块化组织理论研究进展,1.模块化组织,1.1 定义 Daft和Lewin认为,模块化组织是一种“通过内部互相联系的协调和自组织的过程来实现组织柔性和学习曲线效应的新型组织范式”。 Schilling和Steensma也指出,在某些产业,一体化的层级组织正在被具有可渗透、内部化和模块化特性的非层级制实体(即模块化组织)所取代。 模块化组织是以顾客为中心,由多个可以动态组合的能力模块(单元)组成,能力模块是指拥有各种能力和资源的角色,它们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相关利益关系,能力模块之间通过承诺(标准接口、规则)形成相对的客户服务关系,可以要求服务或提供服务,承诺表现为一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契约关系,使用承诺通过工作流管理系统跟踪管理和协调,使各个模块的能力和责任形成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1.2模块化组织的形成动因,学者们从两个层面研究模块化组织的形成动因: 一是外生性动因,即产品设计、生产、技术的模块化变革要求组织结构进行相应的模块化,表现为组织结构对内外部环境的反应; 模块化的演进遵循“技术模块化产品模块化产业模块化组织模块化”的发展道路,组织也在这一演化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模块化组织的雏形。 Sanchez和Mahoney(1996)指出,“模块化的产品设计需要企业组织设计的模块化”,模块化的产品设计思想和方法直接促进了模块化组织的产生。 Schilling和Steensma(2001)用美国330个制造产业的数据来研究产业输入和需求的异质性对模块化组织形式的影响关系。他们的研究表明,标准的有效程度、技术的变化速度、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推动了组织的模块化的进程。,二是内生性动因,即分工经济及模块化的效率机制表明组织模式的发展方向为模块化结构,体现为内生自然演化的结果。从内生性动因的层面看: (1)模块化是与分工经济相联系的经济现象,是经济系统演进的结构性表现。 以杨小凯和黄有光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运用超边际分析的方法论证了分工、专业化与企业组织内部协作网络的效率性。他们认为专业化生产的模块组织出现的最主要推动力量来源于分工。 (2)信息技术推动组织变革。 信息技术发展带来信息成本的下降,模块化组织具有众多弹性信息交流渠道,促使组织内部各自模块对称的掌握信息,降低了信息成本。而产品价值链中包含的信息量越大,信息强度越高,越需要形成模块化,因此在知识密集型行业的企业中最容易形成模块化组织。,(3)职能科层制自身存在的问题是模块化组织出现的内在动因。 当企业开始采用松散的联系形式来代替严密的一体化的层级结构时,组织系统逐渐会变得模块化。 (4)价值链形态演变以及价值链边界的放松是模块化组织形成的原因之一。 随着模块化技术的应用和不断发展,一方面,协调生产方式的市场和组织在不断模块化;另一方面,垂直一体化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在不断松散,并且以知识和交易等意识能力要素所决定的价值生产方式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1.3模块化组织模式,对于模块化组织模式的分类,学者们分别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设计、制造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1)Langlois和Robertson(1992)从产品制造的角度,最模块化的企业生产网络基本分为两种类型: 核心生产网络和分散生产网络。 在核心企业协调型网络组织中,核心企业居于领导地位,通过协调各个成员企业之间的运作,发挥职能集成和产品集成的作用,各成员企业依附于核心企业。 在分散型生产网络组织中,各个成员企业根据其在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有目的地向承担价值链中下一职能的企业提供信息和产出转交活动,依靠这种类似流水线的连续过程生产产品并提供给消费者。 (2)青木昌彦(2003)根据模块之间信息传递方式的不同,把组织模式分为金字塔型组织模式、信息同化型组织模式和信息异化型组织模式。,在金字塔型的组织模式中,“舵手”负责处理专业的、排他的系统信息,事先决定模块的联系规则,是系统的设计师。各模块在“舵手”发出看得见的信息条件下,负责处理各自活动所必需的个别信息,典型代表是IBM开发360型电脑时采用的组织模式; 信息同化型组织中,“舵手”处于领导地位,但“舵手”与模块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交流,联系规则也可以做细微的调整,典型代表是日本丰田型组织模式; 信息异化型组织中存在多个“舵手”,系统中存在舵手模块的双向信息反馈,“舵手”负责整合模块信息,从而形成系统路径,典型代表是硅谷模式。,(3)其他分类方法 周鹏(2004)根据企业之间实力地位和影响力的大小,将组织模式分为核心型企业网络组织模式和分散型企业网络组织模式。 雷如桥等(2004)将适应模块化产品设计、制造的组织模式归纳为一体化的企业组织模式、核心企业协调下的网络组织模式和模块集群化的网络组织模式。 苟昂和廖飞(2005)认为围绕产品或功能的模块化来进行部门或分公司的价值链的分解,就是企业内部模块化的过程,其结果是形成一体化的模块化组织形式;而企业所进行的外包、代工及企业联盟等就是企业外部模块化的过程,其结果是形成核心企业协调下的模块化组织形式。 温承革等(2006)根据模块之间信息传播渠道的不同,将模块化生产网络划分为链式、轮式及星式组织模式。,1.4模块化组织的特性,(1)组织结构模块化 模块化组织内部依据能力和知识分割成不同的模块,组织内部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信息: 一种是决定模块联系规则的“公共信息”; 一种是被每个模块包裹的“隐藏的信息”。 (2)组织边界模糊化 模块化组织边界具有模糊化的特性。组织边界模糊化并不是指物理界限的模糊,而在于交易边界的柔性化和可变性。 模块化使得组织越来越关注内外部资源的整合与协同效应; 组织内部的交易行为也开始显现出外部特性。 (3)组织文化开放化 模块化组织文化具有较强的兼容开放性。 由于模块化组织内部鼓励试错,强调创新,知识的传播与共享需要开放的组织文化与之适应。组织内部嵌入社会关系网络,形成以信任为基础的,崇尚合作,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1.5模块化组织的优势,跨越边界利用外部能力; 与其他组织联合开发产品; 在设计或生产方面挑选更有能力的供应商,以在给定时间内设计或制造产品部件; 在设计部件时增加最终选择方案的预期价值; 进行“模块革新”,通过改进和完善模块化部件的价值和功能来提升最终产品的价值; 通过增强学习能力来提高专业化程度以及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水平,并建立可持续竞争优势。,1.6模块化组织的资源配置效率,青木昌彦(2003)认为模块化组织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优势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各模块内部的局部调整节约信息处理、传递的费用; 二是重复的研究开发努力产生的选择价值; 三是模块开发中通过“淘汰赛”刺激创业者不断创新; 四是对模块的联系进行创造性的破坏与再结合,实现系统的创新。,2.模块化组织运行机制,模块化的组织设计决定了区别于传统组织形式的价值创新机制和治理模式,这也构成了模块化组织运行机制的重要方面。 2.1.模块化的组织设计 2.2.模块化组织的价值创新机制 2.3.模块化组织的治理模式,2.1.模块化的组织设计,关于模块化组织的设计思想,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确定模块化组织的价值主张与价值取向,这决定着组织的战略性资源与价值网络之间的界限,即决定“自制还是外包”; 二是进行可分裂技术识别,决定动态的模块化技术对各个模块化组织选取和放弃; 三是共同演进的组织设计思想,强调各子模块之间目标一致、共同创造价值。,2.2.模块化组织的价值创新机制,模块化组织的价值创新机制是一个整合框架,需要系统的进行剖析,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以需求创新为目的的信息沟通机制 (2)基于动态知识链的知识创新机制 (3)基于资源优化配置的组织竞合机制 (4)报酬递增经济中组织内生性增长动力机制,2.3.模块化组织的治理模式,学者们从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方面研究模块化组织的治理模式: 内部治理包括规则治理、契约治理和文化治理,目的在于建立有效率的组织内部竞合关系; 外部治理包括产业规制政策、产权机制以及金融机制,目的在于营造鼓励竞争和创新的网络环境。,3.模块化组织理论的研究进展,3.1 理论溯源 最早对模块化进行研究的是西蒙,他提出了模块的“可分解性”,阐明了模块化对于管理复杂系统的重要性。 1963年Evans首次提出模块设计概念。 1965年Starr提出模块生产的概念。 1966年Kusiak&Huang结合计算机硬件模块化设计,提出了基于电子产品的模块化模糊神经网络产品架构理论,开创了模块化理论的复杂化研究的开端。 1997年Lapp&Golay在核电站的模块化设计和制造中引入成本惩罚指数,建立了一套独特的模块化设计理论。 2001年,Peres,Oliveria&De Azevedo引入“白箱、灰箱和黑箱”概念和模块网络,并运用最大期望算法构建了流程控制模型。,3.2 研究现状,主要有两方面的研究: 一是从企业内部组织设计角度,认为产品的模块化设计决定了大型企业的组织模块化设计,主要代表人物有:Sanchez,Mahoney,Ulrich and Tung、Chen。 二是从产业组织演进角度,认为产业组织演进的必然形态将是模块化组织。其核心内容是强调模块化理论的逻辑关系是从技术模块化到组织模块化的过程,最终达到组织模块化的稳定阶段。如Baldwin和Clark(1997)、Chensbrough(2003)、Arick et al.(2003)、胡晓鹏(2004)、杨小凯和黄有光(1999)等文献。,3.3 已有研究的不足,模块化组织是一种位于市场和企业渗透地带的柔性组织,能够将市场和企业两种对生产协调所具有的优势并为一体,但就是因为其具有双重身份的属性,导致我们很难清晰地认清它的真实面貌、结构和运行规律。 已有的文献大多从技术角度研究如何模块化、如何进行模块化之间的耦合,但上升到更深入的理论、概念层面对组织协调方式,由于涉及人、技术、制度以及不确定性、知识、关系、资源配置和战略选择等诸多因素,这些文献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待解决(1)模块化组织价值创新的本质、原理、路径;(2)模块化组织在进行价值创新过程中,彼此之间的关系、吸收能力、界面规则又是如何进一步影响各个组织获取和维护关系的?(3)模块化组织在产品模块化、产业模块化和模块化生产网络三个价值创新依次递进过程中。针对资源属性、交易成本和交易频率等的变化,模块化组织和模块化生产网络对生产方式又将如何做出调整并实现均衡?,参考文献,滕佳东,薛剑宏.基于信息技术的模块化组织变革研究J.冶金信息导刊.2006(6) 芮明杰,张琰.模块化组织理论研究综述J.当代财经.2008:3 曹虹剑.模块化组织及其竞争优势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9(5) 罗珉,徐宏玲. 模块化组织形成及运行机理研究D2006.4,The end! 谢谢!,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