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www.ks5u.com新津中学高2018级高一上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向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土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 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 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D.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以得知既掌握神权,又掌握行政权,明显表现出神权和行政权相结合的特点。故选A。材料中“秩宗”是一官名,后世用为礼部的习称,并非地方官员;材料中的“卜、巫、史”等都是官民,没有体现血缘关系,也没有体现宗族,因此BCD均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上古篇)中写到:“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莫七百年。”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 父系家长制B. 禅让制C. 分封制D. 皇帝制度【答案】C【解析】“封建”是指分封和建邦,属于分封制,故C正确;A属于原始社会制度;A属于首领传承制度;D是秦朝设立。3.下图所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是A. 宗法制 B. 分封制C. 郡县制 D. 礼乐制【答案】A【解析】上述图示中的天子、诸侯、大夫、士和平民都通过嫡长子继承来实现身份和地位的传承,而嫡长子继承是宗法制的核心,故选A;分封制不涉及士和平民,故排除B;郡县制不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故排除C;礼乐制是在宗法制和分封制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故D题意不符。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图示材料,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4.“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尊祖敬宗是宗法制的重要内容,其对今天的影响表现在A. 规范宗教仪式B. 传承中华传统C. 禁锢人们思想D. 阻碍社会进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与所学知识联系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宗法制的影响。根据所学学知识,尊祖敬宗就意味着对传统的继承,所以传承中华传统是宗法制的重要影响。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影响5.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赢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A.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 分封制受到冲击D.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诸侯不在勤王,这表明了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西周后期周天子的权力就已衰落,周赧王属于东周,故A项错误;贵族政治彻底瓦解是在北宋,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法制,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思维逻辑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勤王不成”,这反映的实质是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严重冲击。6.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A. 重视法制与规则意识B. 注重个体自主意识与平等权利C. 婚姻中的“门当户对”D. 家族中的“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度,这解决了贵族在土地财产和权力继承上的矛盾,确立了王位继承的唯一性,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安定和团结,并被后世沿用,故D项正确;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故AB项排除;宗法制协调的家族内部关系,而不是家族之间的关系,排除C。7.史书上记载秦朝:“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反映了A. 皇权至高无上B. 三公九卿互相制约C. 秦律严苛D. 丞相大权独揽【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可知,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体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皇权至高无上,与三公九卿的信息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皇权至高无上,与秦律严苛的信息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丞相大权独揽,而是强调皇权至高无上,排除D项。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结合皇帝制度的特征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8.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都是A. 中央集权的产物 B. 为巩固统治而实行C. 皇权的产物 D. 仅分封同姓诸侯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制不是中央集权的产物,故A错误。两者都为巩固统治而实行,故B正确。西周没有皇帝,故无所谓皇权的产物,故C排除。西周分封制对象不限于分封同姓诸侯王,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9.下表为中国古代史籍中有关郡县制的记载,据这些记载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秦武公十年“伐邦、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冬,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因县陈”晋“遂灭祁、羊舌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秦孝公十二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A. 春秋时期县制已取代分封制B. 县制产生的方式比较单一C. 秦国是最先推行县制的国家D. 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县制【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时期的秦国、晋国已经出现了县制,故D项正确;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解体,但是没有被取代,故A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可知,县制的产生有在征伐的土地上设置的,有粉碎叛乱后设置的,有几个乡聚成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秦国最早推行县制的信息,故C项错误。10.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同学在考证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是:A. 史家的学术观点B. 民间的传说C. 出土秦简的记载D. 史记的记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资料分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而一手史料可信度最大;而一手史料指的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史料来对待,但是必须谨慎使用;史家的学术观点属于后人的研究认识,不作为史料,故A项排除;民间的传说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带有主观色彩,故B项排除;出土秦简的记载是一手史料,故C项正确;史记是汉代司马迁所著,但毕竟不是当世人的史料,故D项排除。11.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秦始皇废除谥法是为了A. 反映皇帝独尊B. 加强思想控制C. 突显皇权至上D. 确立官僚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突显皇权至上,从而废除谥法,故C项正确;A项是C项的具体表现,排除;BD项是加强皇权的具体措施,排除。【点睛】“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是解题的关键信息。12.秦朝在中央设置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设置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设置少府主管皇室财政,设置宗正主管皇室事务,设置卫尉主管宫门屯卫。这些举措体现的核心政治理念是A. 天下为家B. 教化至上C. 天下为公D. 分权制衡【答案】A【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能力。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奉常属于九卿,掌宗庙礼仪,少府主管皇室财政,由此可知,九卿为国家和皇家服务,这体现了“国”与“家”同治,即天下为家,故A项正确;题干属于秦朝中央官制,“教化至上”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项;“天下为公”思想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而秦朝是王位世袭制,故排除C项;秦朝中央九卿即配合又相互牵制状态,不是分权制衡,排除D。13.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统治者A. 完善中枢权力体系的意图B. 密切各地区经济联系的意图C.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意图D. 提高经济区域化程度的意图【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从而使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故C项是正确;题干主要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善体现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而且与与经济联系不大,故ABD项不符合题意。14.衣冠作为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重视,明清在衣服上绣以飞“禽”走“兽”的区别,文官从一品至九品为:鹤、锦鹤、孔雀、雁、白鹇武官从一品至九品为:麒麟、狮、豹、虎、熊上述服饰的功能是A. 御寒功能B. 标识功能C. 装饰功能D. 遮羞功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征,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衣冠作为权力的象征”可知明清时期的官服具有标识官员身份和地位的功能。故排除与此表述不符的ACD三项,故选B。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5.某史书记载:“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形成上述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察举制的特点,故B正确。世卿世禄制,没有乡举里选的特点,故A排除。九品中正制,为门阀士族垄断,故C排除。科举制,不符合茂才、孝廉的信息,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16.“刘彻(汉武帝)派他们去监督地方豪强、官吏,他们的地位很高,作用相当于钦差大臣”。此处“他们”的身份应是A. 监御史B. 枢密使C. 刺史D. 参知政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刘彻(汉武帝)派他们去监督地方豪强、官吏,他们的地位很高,作用相当于钦差大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为汉代的刺史,故C项正确;A项是从秦朝开始的,排除;B项是负责军事,排除;参知政事协助宰相处理中枢事务,故D项排除。【点睛】“刘彻(汉武帝)派他们去监督地方豪强”是解题的关键。17.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 郡县制的推行B. 科举制的设置C.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D. 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九品中正制的相关内容。由材料内容可知,琅琊王氏累世为官,甚至白痴也可以出任高官,家族门第成为授官的依据,由此可知与这种现象有关的是九品中正制,AD不是选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