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9页
第2页 / 共69页
第3页 / 共69页
第4页 / 共69页
第5页 / 共69页
第6页 / 共69页
第7页 / 共69页
第8页 / 共69页
第9页 / 共69页
第1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藏族历史文化略谈,一、各地藏族分布概况 藏族人口约四百六十万,分布在藏、甘、青、滇、川。今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这五个省。,清代分为四部:卫藏、后藏、康藏、阿里。总称西藏。,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有“世界屋脊”之称。人口:全区总人口为281万人(2006年末数字)。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西藏全区共划1地级市、6地区、1县级市、76县。 拉萨市、那曲地区、山南地区、日喀则地区、阿里地区、林芝地区、昌都地区。,青海省: 青海省简称青,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青海省因此而得名。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 省内行政区划为3个市、6个自治州、一个地区公署、 47个县。 西宁市 海东地区 海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 甘肃省位于祖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现有54个少数民族成份, 甘南藏族自治州:一市七县 合作市、舟曲县、卓尼县、临潭县、迭部县、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四川省: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部,地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几大地貌单元。四川居民主体是由古代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汉族,还有彝族、藏族、羌族、回族、蒙古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白族、布依族、傣族、苗族、土家族。四川有中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惟一的羌族聚居区。彝族是四川境内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大小凉山与安宁河流域。藏族居住在甘孜州、阿坝州和凉山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等高原地区。,甘孜藏族自治州: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西部,分别与西藏、青海、云南等省区为邻,面积153002平方公里。现辖康定、泸定、丹巴、炉霍、九龙、甘孜、雅江、新龙、道孚、白玉、理塘、德格、乡城、石渠、稻城、色达、巴塘、得荣18个县。境内有藏、汉、回、彝、羌、纳西等25个民族,总人口90万人。其中,主体民族藏族占78.4%。江泽民同志视察四川时曾精辟地指出:“稳藏必先安康“。2000年朱镕基同志考察甘孜州时,提出了“安康必先通康”。,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幅员8.42万平方公里,辖马尔康、金川、小金、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汶川、理县、茂县、松潘、九寨沟、黑水等13县。2003年底总人口84.7万,其中:藏族占52.3%,羌族占17.7%,回族占3.2%,汉族占26.6%,其他民族占0.2%。,四川其他藏区: 平武县: 在四川省绵阳市西北部、涪江上游,邻接甘肃省。县人民政府驻龙安镇。三国蜀汉设平广县,晋改平武县,名胜古迹有报恩寺。 宝兴县: 在四川省中部偏西、青衣江上游。1928年以穆坪土司辖境设县(1929年批准),今属雅安地区。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云南省: 迪庆藏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 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藏、川三省区交界处,总面积23870平方公里,香格里拉之旅呈现给世人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一幅精美绝伦的绝唱:藏族人对人类文化的贡献首先表现在对大自然的孝子般的谦恭的文化蕴含上。,二、藏族语言文字及文化。 1、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就语而言,藏语分三大方言,即卫藏方言、安多方言、康巴方言。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语支包括藏语、门巴语、珞巴语普米语和嘉戎语等。藏语支各语言的主要特点是:有丰富的复辅音声母、有较多的单辅音和复辅音韵尾、声调发展不平衡。如藏语中有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字母。,佛教史籍记载,公元7世纪上半叶,吞弥桑布扎与其他15名藏族青年受吐蕃第33代赞普(王)松赞干布委派,前往天竺(今印度)学习梵文和天竺文。由于水土不服,惟有吞弥桑布扎安然无恙,其他15人都病故他乡。他先后从黎敬和拉热白森格 学习梵文和天竺文,其认真刻苦的敬业精神获得天竺人的敬称 “桑布扎”(意为贤良的藏人)。回归故里后,按照松赞干布的旨意,吞弥桑布扎根据梵文字母以及藏语语音的特点,整理出藏语的30个辅音字母以及4个元音字母,被称为藏语的30个子音 字和4个母音字。吞弥桑布扎还编撰了文法根本三十颂,完 成了藏民族文字的整理规范工作。,2、藏族文化 传统的藏族文化有十大明学,内分大五明和小五明 “明”谓学问、学科,为古印度的五门学科,概括了当时所有的知识体系。此所谓五明为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内明。前四明是各学派共同的,后一明各学派各有自己的典籍、宗旨,内容亦不相同。如佛教以三藏十二部经典教义为内明,婆罗门教则以四吠陀为内明。大乘佛教主张积极利益众生,以五明为学人所必学的内容。,大五明 声明,即声韵、语言、语法之学,研究语言和名、句、文等如何构成的学问。 因明,逻辑学、论辩之学。 医方明,不仅包含现代的医药科学和医疗技术,还包括体育和养生学。 工巧明,包括的范围很广,所有与物质生活有关的工、农、商、畜牧、算计、书画、音乐、法律、饮食、行政、占相、咒术等学问都包括在内。 内明,在佛教专指佛教教义。专究自心以求解脱生死之学。,小五明 修辞学: 是以研究古代藏文格律诗为主的文学创作及其修辞方法的一门学科。 词藻学: 是研究各种事物之命名,昭示同一意义具有各种不同名称、同一名称具有多种意义以及表示数字异名等的一门学科。 韵律学: 是研究古典格律诗中轻音和重音的组合规律的专门学科。 戏剧学: 是研究歌舞、器乐演奏和表演技巧的一门综合学科。 历算学: 是以推算星宿运动和天气季节变化以及规范度量衡的标准等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藏族简史藏族史学家和佛学家把藏传佛教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前弘期为吐蕃国王,后弘期为各教派分割时期。 按照藏族历史的传统,松赞干布是第33任吐蕃国王,但是因为在他即位之前藏文尚未创制,所以很难肯定在他之前的吐蕃王的历史正确性。在贤者喜宴等藏文历史书和在敦煌发掘的古藏文历史文献里记载著松在赞干布之前的吐蕃赞普的许多传说。 还有藏人起源传说。,三、藏族简史,1、 聂赤赞布 2、穆赤赞布 3、 丁赤赞布 4、 索赤赞布 5、 美赤赞布 6、达赤赞布 7、师赤赞布 8、 志共赞布 9、布德共杰 10、艾雪勒 11、 德雪勒 12、提雪勒 13、古茹勒 14、仲谢勒 15、伊雪勒 16、 萨南森德 17、 德楚南雄 18、色诺南德 19、色诺布德 20、德诺南 21、德诺布 22、 德结布 23、 德珍藏 24、 结多日隆赞 25、 赤赞南 26、 赤扎邦赞 27、赤脱吉赞 28、 赤脱脱日宁谢 29、 赤宁松赞 揭利失若 30、 仲宁德乌 勃弄若 31、 达日宁色 讵素若 32、 南日松赞 论素赞 ?年-628年 33、 松赞干布 ?年-650年,公元7世纪初,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唐朝(618907年)建立起强大的统一政权,结束了中原地区300多年的混乱分裂局面。与此同时,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赞干布兼并10余个部落和部族,在西藏高原实现统一,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逻娑(一写逻些,即今拉萨)。松赞干布在位期间,锐意修好唐廷,吸取唐朝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政治文化成果。他曾两次派遣大臣赴唐廷求婚,于公元641年 迎娶了唐太宗的宗女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还从唐朝引入造酒、碾磨、纸墨等生产技术,遣贵族子弟到长安(今西安)学习诗书,聘汉族文人入蕃代典表疏,与唐朝在 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保持了友好关系。唐高宗封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西海郡王”,后又晋封为“宾王”。松赞干布奠定了吐蕃与唐朝200余年频繁往来的“甥舅亲谊”。,34、共日共赞 638年-655年 651年-655年 35、芒松芒赞653年-679年 656年-679年 36、杜松芒波杰679年-704年 679年-704年 37、赤德祖赞680年-742年 704年-742年 38、赤松德赞730年-785年 743年-785年 39、木奈赞普 762年-786年 786年 40、赤德松赞 764年-817年 787年-817年 41、赤祖德赞 806年-838年 818年-838年 42、朗达玛 803年-841年 839年-841年,公元710年,唐金城公主携带绣花锦缎数万匹,工技书箱多种和一应使用器物入蕃,嫁吐蕃王赤德祖赞。,公元821年,吐蕃王赤热巴巾三次派员到长安请求会盟。唐穆宗命宰相等官员与吐蕃会盟官员在长安西郊举行了隆重的会盟仪式。次年,唐朝派刘元鼎等人到吐蕃寻盟,与吐蕃僧相钵阐布和大相尚绮心儿等人结盟于拉萨东郊。此次会盟时在唐长庆元年(822年)和二年(823年),史称“长庆会盟”。会盟双方重申了历史上“和同为一家”的“甥舅亲谊”,商议今后“社稷如一”。记载这次会盟内容的石刻“唐蕃会盟碑”共有三块,其中一块立于拉萨大昭寺前。,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因王室内部和部族之间、边将之间的混战而分裂瓦解,出现众多互不统属的地方势力。它们各占一方,互相征伐,争战不已,竟持续了400来年。与此同时,从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藏传佛教(也称喇嘛教)为藏区各阶层所接受,并逐步深入到藏族社会的各个领域。佛教上层人物往往和当地首领紧密结合,互为利用,在藏族历史上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封建体制。,公元13世纪中叶,藏族地区正式纳入了祖国版图,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206年,成吉思汗在中国北部建立大蒙古国。1247年,萨迦派高僧班智达贡嘎坚赞同蒙古汗国皇子阔端在凉州(今甘肃武威)议定了西藏诸部归顺蒙古汗国和接受所规定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内容;萨迦地方政权建立。1271年,蒙古汗政权定国号为元,并于1279年统一全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西藏成为中国元朝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下的一个行政区域。1260年,元朝皇帝忽必烈(12151294年)即蒙古大汗王位后,封贡嘎坚赞的侄子、萨迦派法王八思巴为国师。1264年,忽必烈设释教总制院,命八思巴以国师身份兼领院事。在总制院(后改宣政院)下,设有“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负责处理和管辖现今西藏大部分地区的军政事务。宣慰使司下面辖有管理民政的万户府、千户所。1265年,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大宝法王、帝师,并通过八思巴举荐,任命了总管西藏事务的行政长官和13个万户府的万户长。 1268年、1287年和1334年,元朝中央曾三次派官员在西藏清查户口,还在西藏地区设立了15个驿站,联成通往大都(今北京)的交通线,推行并确立了西藏地方的“乌拉”(意为差役)制度。西藏地区正式归入元朝版图后,中国虽然经历了几代王朝的兴替,多次更换中央政权,但西藏一直处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14世纪中叶,萨迦地方政权逐渐衰落。1354年,以降曲坚赞为首的帕竹噶举派成 为西藏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帕竹地方政权。于是在西藏帕竹时期,元中央政府封降曲坚赞为大司徒。 1368年 明朝建立后,采取了普遍封赐的政策,对具有政治实力的地方诸教派首领均赐加以“王”、“法王”、“灌顶国师”等名号;王位的继承必须经皇帝批准,遣使册封。,1644年清朝取代明朝,对西藏的治理更加严密,使中央政府在西藏行使主权管辖的施政进一步制度化、法律化。清顺治皇帝数次邀请五世达赖进京,1652年,五世达赖进京入见。1653年,顺治皇帝颁赐金册、金印,敕封五世达赖,正式确定了达赖喇嘛的封号。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班禅额尔德尼”,正式确定了班禅喇嘛的名号。自此,达赖喇嘛在拉萨统治西藏的大部分地区,班禅额尔德尼在日喀则统治西藏的另一部分地区。,1792年, 清朝击退了入侵西藏的廓尔喀军。翌年,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颁行了著名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对西藏地区的官制、军制、边防、财政、司法、户口、 差役和涉外事宜等,都作了详细规定,确立了驻藏大臣监督办理西藏政务的职权。西北和西南的藏族地区历来与西藏关系密切,这些地方各民族杂居,清朝政府分别 命西宁办事大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