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4页
第2页 / 共164页
第3页 / 共164页
第4页 / 共164页
第5页 / 共164页
第6页 / 共164页
第7页 / 共164页
第8页 / 共164页
第9页 / 共164页
第10页 / 共164页
亲,该文档总共1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新版),国家职业技能 (心理咨询职业) 考评员 朱小平 vg8888gmail.com 18621810165 021-22817400,主要内容,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 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第四节 常见精神障碍 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第六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第七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 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第一节 关于变态心理学,即使是精神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完全是异常的。 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互相转化的可能性。,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变态心理学 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研究对象为心理和行为的异常表现。 研究变态心理的定义,如何发生,自身的种类,不同种类的异常心理与行为的特点和性质,具体表现形式,造成的痛苦,对人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破坏等。 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 精神病学 临床医学的分支 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和康复。,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 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公元前400年朴素唯物主义见解 古希腊医生Hippocrates提出体液学说,认为人的心理和性格差异与人的体液性质密切相关 “疯狂”,有害的体液流入大脑所造成的。 包含了“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判断的雏形 公元5世纪到17世纪 宗教的极端神秘主义占绝对优势 心理异常被看作魔鬼附身,鞭打、火烧、金币、捆绑作为驱鬼 17世纪中叶开始唯物的思维 神经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法国医生布罗卡(Broca):大脑额下回萎缩后,语言运动功能丧失 帕斯德(pasteur):对身体疾病提出“细菌理论”,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行为主义的解释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第一个命题: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 第二个命题:性的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力比多(libido):心理活动的动力,人类的生物本能 “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 口腔欲阶段、肛门欲阶段、生殖器欲阶段,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 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本我”按“快乐原则”活动 “自我”按“现实原则”活动 “超我”按“道德原则”活动 防御机制 防止冲突引起焦虑的能力 压抑或克制能力,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异常心理由以下因素造成: “固着”: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焦虑:“自我”必须随时随地学习外部世界,以便理性地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体验着焦虑 压抑:“压抑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 如果压抑力量不足,让冲突、矛盾,或非理性冲破防线 产生异常心理和行为 如果冲不破防御,形成意识不到的痛苦 不是冲突和痛苦彻底消失 隐藏到潜意识之中,以扭曲的形式变相表达自己 以显性梦或隐性梦的形式、口误或失误行为等,行为主义的解释,巴甫洛夫 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 通过“实验神经症”的模型说明“心理冲突”的神经机制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来说明异常心理现象。 通过动物试验,判断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再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最后用类比的方法来解释人的异常心理现象。 提出大脑两半球神经活动特征的一系列概念,兴奋、抑制、兴奋和抑制的集中与扩散过程、互相正负诱导过程等。,行为主义的解释,桑代克(E.L.Thorndike) 按照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工作的一般技术路线探索心理现象的第一人 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再以人为实验对象,研究其行为并与动物实验结果相比较。 操作条件反射 人类无论在种系进化中,抑或在个体发育中,其定向反射(探究反射)作为一种适应环境和积累经验的本能(认知本能),是心理发展的动力之一。,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提出“潜能”概念 在生理或心理方面,都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 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就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哲学理念,核心内容来自400多年以前的“怀疑论” 欧洲15世纪反宗教的“怀疑论”哲学的副本 马斯洛 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基本焦虑) 即“存在”和“责任”的冲突 人的根本意义是人的“存在”,是个体的自由、独立性,有选择生存方式与道路的自由 不能离开群体而孤立地生存,有义务维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群体(人类社会),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责任”与“自由选择”同在 人类社会性的合理内核,即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对立统一问题。,第二节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 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与异常 心理的概念,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 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的生存发展 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异常的心理活动 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 无法保证人的正常生活,而且以其异常的心理特点,随时破坏人的身、心健康,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 异常的区分,一、标准化的区分 二、心理学的区分原则,一、标准化的区分 (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李心天(1991)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如下判断标准 1医学标准 2统计学标准 3内省经验标准 4社会适应标准,标准化的区分,1医学标准 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 心理现象或行为有相应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是划分正常与异常的可靠根据 心理表现为疾病的症状,产生的原因为脑功能失调 将心理障碍纳入医学范畴 客观:重视物理、化学检查和心理生理测定,标准化的区分,2统计学标准 心理特征的测量显示为常态分布 在常态曲线上,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 以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判定,偏离平均值程度越大越不正常 “心理异常”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连续的界限。 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 多以心理测验法为工具 优点:比较客观,便于比较、操作简便易行 缺陷 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在人群中极少数,很少被认为病态 不是所有的都是正态分布,心理测量本身受社会文化的制约,标准化的区分,3内省经验标准 病人的主观体验 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 自己觉得不能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被观察对象心理正常与否的判断。 判断具有很大主观性,标准因人而异 不同的观察者有各自评定行为的标准 如果观察者接受同一种专业训练,对同一行为,也能形成大致相近的看法,甚至对许多心理障碍仍可取得共识,标准化的区分,4社会适应标准 是否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正常与异常主要是与行为的社会常模比较而言的 是否符合社会准则或社会常模(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异常 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 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产生不适应现象(由于器质或功能的缺陷或两者兼而有之),二、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郭念锋认为,应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以心理学对人类活动的一般性定义为依据 根据“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的机能”,提出三条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第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第二,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 第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第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同一性)原则。 心理活动的定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的机能 心理活动特点:形式或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 幻觉(听到或看到的客观不存在) 思维内容障碍(妄想) 思维形式障碍(如强制性思维) 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 一种患者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 “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的丧失 有无“现实检验能力” 以认知与客观现实一致性为前提,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第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一致性)原则。 知、情、意之间具有协调一致 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 正常:遇到高兴的事(认知),产生愉快的情绪(情),手舞足蹈(意志行为) 异常:愉快的事(知),愉快的心情(情),痛苦的表情及行为等 典型的强迫性神经症,可以表现出认知与意志行为的不协调性,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第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 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 人格的稳定性是区分正常与异常的一个标准 无明显原因的出现 吝啬的人变得大方甚至挥金如土(躁狂?) 热情好客者变得冷淡(抑郁?分裂?) 且在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它发生改变的原因,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精神科医生运用异常心理知识,为诊断和治疗精神障碍 心理咨询师为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 将精神障碍转诊给精神科医生 留下非精神障碍作为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对象 对于有精神障碍的人,即通常所说的精神病患者,也要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但只是辅助性的,而且是有条件的。具体条件如下: 必须是在经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后; 主要目标应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 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一、感知障碍 二、思维障碍 三、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 四、自知力障碍,一、感知障碍,感觉障碍 知觉障碍 感知综合障碍,感觉障碍,感觉过敏 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感觉阈值降低, 如感到阳光特别刺眼,声音特别刺耳,轻微地触摸皮肤感到疼痛难忍等。 多见于神经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感觉减退 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降低,感觉阈值增高 患者对强烈的刺激感觉轻微或完全不能感知(后者称为感觉缺失)。 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 感觉缺失见于癔症,称转换症状,如失明、失聪等。 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 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和(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牵拉、挤压、游走、蚁爬感等。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后综合征。,知觉障碍,错觉 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和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产生错觉,经验证后可以认识纠正。 精神病患者的错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在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时,错觉常带有恐怖性质。 幻觉 无对象性的知觉。 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 很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 根据感受器官不同,幻觉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 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是幻听,幻视次之。,知觉障碍,幻听 包括言语性和非言语性幻听。 临床上言语性幻听比非言语性幻听更为常见,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临床意义。 言语性幻听又可分为: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争论性幻听 幻听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器质性、心因性、功能性精神障碍等。 幻视 原始性幻觉 缺乏具体形态和明确结构的幻视。 如见到闪光、火花等。 也可以同外界事物的形象一样。 可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疾病和高热患者。,知觉障碍,幻嗅 患者嗅到的异味感。如尸臭、轮胎烧焦后的气味等。 常见于精神分裂症,颞叶癫痫或颞叶肿瘤时也有时可见。 幻味 患者在食物或水中尝到某种特殊的怪味道。 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幻触 患者感到皮肤或粘膜上有某种异常的感觉,如虫爬、针刺、电灼等异常感觉 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和癫痫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内脏幻觉 患者躯体内部有性质很明确,部位很具体的异常知觉。 如肠扭转、肺扇动、肝破裂、心脏穿孔、腹腔内有虫爬行等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或严重抑郁症发作。,幻觉分类,按幻觉体验的来源 真性幻觉 幻觉形象清晰、生动,位置精确,与客观事物一样,并引发相应的情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