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0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2课时,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1知识目标,(1)识记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含义。,(2)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 止的统一;列举实际事例分析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但人在 规律面前也并不是无能为力的。,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 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 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犯 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1运用列表法,对于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这些知识点, 建议学生设计科学的表格,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2理论联系实际,建议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变化入手,分析我国社会主义 建设过程中社会的运动发展以及在建设过程中人们是怎样认识 和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从中发现从建国到改革开放 再到今天,我们的生活、社会面貌都发生了巨变。从三峡工程、 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海啸预警以及运动员科学 训练等方面都可以感受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 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发展服务。,变化,过程,固有属性,运动,无条件的,有条件的,特殊状态,统一,必然的,稳定的,客观性,普遍性,遵循规律,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 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 在方式。,(2)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3)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或者离开物质 谈运动,都是错误的。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离开 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物质的唯一特性与固有属性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2)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这是就物质的存在方式而言,的。,1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 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一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答案A 解析 马克思的话表明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 式,A 项正确。D 项与题意不符。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 性,B 项错误。意识是物质派生的,而运动则不是,C 项错误。 故选 A。,2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毕尔生的观点(,),A离开物质谈运动 B肯定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肯定了物质与运动的联系 D承认了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答案A 解析材料离开物质谈运动,否认了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故 A 项正确,C、D 两项错误。B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运动和静止,运动与静止的区别与联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可以用图表示如下:,3“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这说明(,),A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和永恒的 B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 C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和暂时的 D静止是不存在的 答案B 解析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 无条件性和永恒性,A 项错误,B 项正确。C、D 两项所提及的 静止与题意无关。故选 B。,4下列哲学命题正确地反映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是,(,),A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D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 日月历天而不周 答案C 解析D 项否认绝对运动,错误。A、B 两项否认相对静止, 错误。故选 C。,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正确理解规律的含义,(1)“固有”强调的是规律的客观性。,(2)“本质”是指作为规律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 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3)“必然”是指规律是必然而非偶然的联系。 (4)“稳定”是指规律不是多变的、易逝的联系。,2规律的特点,(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规律的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 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3方法论,(1)遵循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 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因为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 到规律的惩罚。,(2)认识和利用规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 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 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正确理解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1)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果认为主观能,动性制约着规律的客观性,则是唯心主义观点。 (2)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3)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性决定了人们在尊重规律的基础 上,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改变 或创造条件,限制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 或变害为利。,5目前人们根据业已存在的物种以及这些物种遗传物质染 色体上的基因变化规律,造出一些新物种,如克隆羊、基因猪、,基因鱼等,这说明(,),A上帝不能创造万物,人却能创造出想要的一切东西 B人们的创造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C人们的创造力是新物种产生的基础 D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创造规律 答案B 解析A 项错在“一切”。新物种产生的基础不是人们的创 造力,而是物质世界,C 项表述错误。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 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D 项错误。故选 B。,6“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 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普遍性。“法”即规律,“率皆有 法”表明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D 项符合题意。 A、C 两项表述正确,但不为材料所反映。自然界、人类社会和 人的思维运动都是有规律的,B 项错误。故选 D。,1我国古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上草”的“枯荣”表明(,),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答案B 解析草的枯、荣是其变化的表现,故 B 项符合题意。A、 C、D 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2专家指出,人类的活动破坏了地面的地质结构,这是近,年来自然灾害的破坏性加大的重要原因。这说明(,),A人类的活动要尊重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C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D人类的活动对事物的发展总是具有阻碍作用 答案A 解析题干强调的是尊重规律的重要性,B、D 两项说法错 误。C 项与题意无关。故选 A。,3人类经过长期的生产劳动,已使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 大的变化,甚至可以说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自己意识的印记。,这说明(,),A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 是主观的 B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主观的 C在特定条件下,意识可以决定物质 D人能利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能动地改造自然 答案D 解析自然界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A 项错误。 人类社会也是客观的,B 项错误。C 项明显错误。故选 D。,刘德华的成长照片(多媒体展示图片),【点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 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刘德华给人的形 象只是某一时期的,年轻帅气只是他生命历程中的一部分,既 不是生来如此,也不会永远如此。,1(教材 P31)(1)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 (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2 ( 教材 P31)(1) 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提示:设置这一探究栏目,旨在引导我们探究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弄清运动的主体是物质。,(1)不能把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因 为运动的主体是物质而不是意识,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否则 会导致唯心主义运动观。,(2)没有。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 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 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总之,脱离物 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教材 P32)(1)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2)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 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 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4(教材 P32)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提示:欧布里德只看到了绝对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 5(教材 P33)人类根据什么发现并制造出新的元素?,6(教材 P33)(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2)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提示:教材设置这一栏目,旨在让我们深刻感悟规律的客 观性、不可抗拒性,从而启发我们尊重客观规律,自觉按客观 规律办事。,(1)“永动机”无法制造出来,是因为这一设想违背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从一开始就是不科学的。,(2)焦耳的成功启示我们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7(教材 P34)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否被看作是改变或创,造规律?,(2)请举出人类利用客观规律为自己造福的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提示:(1)不能看作是对规律的改变或创造,因为规律是客 观的,不能被改变或创造,而是人们在按照规律办事。 (2)如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规 律造福人类的杰出典范。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成灾, 大片良田被毁,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体察民情,决定治理水 患。通过实地调查,他发现岷江上游水大流急,泥沙沉积严重,,使下游水流阻塞,最后确认根治水患的关键是使水流得到畅通, 让急流变缓。于是他们开山分流,把岷江东岸的玉叠山凿开一 个缺口,引水出江,灌溉东边旱田,取名“宝瓶口”。玉叠山 分离的石堆叫“离堆”,它起着控制闸的作用。这样洪水从上 游倾泻下来时被“离堆”迎头顶托,急流转缓,就使其不易直 接进入狭窄的“宝瓶口”。后又进一步改进,终于使岷江的水 患得到了根治,直到现在都江堰还在发挥着巨大的灌溉和防洪 作用。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出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的景象。今天我们兴建的“三峡 工程”充分认识并利用了规律,成为造福人类的现代奇迹。,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