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概念教学初探 1995年高考历史试题在学科能力考查上继续加强,特别突出了对历史概念理解能力的考查,而学生在这类 题目上的得分率却低于30,这不能不引起中学历史教师的思考。长期以来,许多中学历史教师认为,对于一 些名词概念只要背下来就行了,用不着去作深层次的分析,照样能对付高考,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是非常片面的 。一些简单的历史概念,照样能从深层次上考能力。没有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深刻分析、全面比较、系统 综合、灵活运用,单靠死记硬背一些抽象的名词概念是难以达到高考要求的。中学历史教师要想跟上高考改革 的步伐,就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对历史概念教学的片面认识,把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 解和灵活运用上,切实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辩能力。 高考命题专家一再呼吁,中学历史教学要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而历史知识结构是由一个个历史概念 组成的,通过对历史概念和历史概念体系的教学,可以把那些相对孤立、分散的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有机地纳 入完整的科学体系之中,使学生“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进而形成系统完整的历史知 识结构网络。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是学生深刻领会教材内容,把握知识结构的需要,是培养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 力的需要。历史科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学生要学会“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 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概念则恰好反映了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属 性和发展规律。所以,加强历史概念教学也是为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加强历史概念教学,必须明确历史概念的分类,掌握它们形成的方法。历史概念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历史理论概念,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阶级和阶级 斗争、共性和个性、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偶然性和必然性、继承和发展、立场和观点、人 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等;一类是历史知识概念,它包括教科书里的所有内容。以下就这两类历史概 念的形成和应注意的问题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 一、历史理论概念的形成 历史理论概念是我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指南,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历史理论概念的考查在近 几年的高考历史命题中得到不断加强,它从问答题和材料解析题的考查扩大到选择题的考查。如1995年高考历 史试题第21题“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的共同之处有 A.按血统关系组成 B.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C.过着定居 生活 D.妇女掌握统治权力”,对其中第四个选项的判断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理论水平,运用阶级 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才能作出正确判断。“妇女掌握统治权力”与教材上的“妇女居于主导地位”是两个完全不 同的历史概念,前者属于历史理论概念,后者属于一般的历史知识概念。统治与被统治是阶级产生以后的事, 原始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当然也就没有统治与被统治之分。由于许多学生对历史理论概念的模糊认识或缺 少这方面的能力训练而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可见加强历史理论概念的教学是多么迫切。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 中应当怎样指导学生形成和掌握这一类概念呢?笔者认为: 第一, 应结合历史教材内容,适当讲解,适时形成,不断渗透,贯穿始终。如在讲奴隶社会崩溃封建制度 形成和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时,通过对原因的分析,使学生理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旧的生产关系的解体, 新的生产关系形成,从而掌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历史理论概念。第二,史论结合,加强训练,认真讲评,着意引导。史论结合是形成历史理论概念的又一重要方法。在历 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史论结合的练习题进行训练,如简要评述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 作用(人民群众和个人作用),为什么说九国公约的签订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 面(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史实说明我国奴隶社会是怎样崩溃的,封建制度又是 怎样确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练完之后,教师要仔细批改,看学生答的离教师的要求还有多大差距, 再有针对性地认真讲评,着意引导。教给学生解答这一类型题目的思路和方法,应用什么历史理论概念,让学 生在练中学习,以达到形成和掌握历史理论概念之目的。 二、历史知识概念的形成 历史知识概念源于史实,掌握基本史实是形成历史知识概念的基本条件。但只记住一些杂乱无章的历史知 识而不真正理解它,就不能说真正形成了科学的历史知识概念。因为“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 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要真正 掌握历史知识概念,准确无误地解答问题,仅仅靠机械记忆是不行的,必须善于在学习过程中开动脑筋,勤于 思考,及时把感知到的历史表象进行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形成历史知识概念。形成历史知识概念的 方法主要有: 1.定义法 每一历史知识概念都有它特定的历史时间、特定的历史空间、特定的历史内涵(本质属性)和特定的历史 外延(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定义法就是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用高度概括简洁准确的语言给历 史知识概念下定义。使用定义法形成历史知识概念最关键的是对历史内涵和外延的揭示。历史知识概念虽然源 于史实,但它毕竟又高于史实。只有对史实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比较,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 才能作出恰如其分的定义。否则就不能形成完整的概念,回答问题就容易混淆不清而作出错误的判断。如1995 年高考历史试题第5题“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 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许多考生因弄不清闭关政策的内涵而选错。又如第12 题“皖南事变反映出 A.企图重演四一二政变故伎 B.国民政府的政策重心开始由抗日转向 C.既要又不敢与中国共产党决裂 D.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该题主要是考查皖南事变的外延,也就是结果。那么皖南事变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必修)第45页第一段小字有叙述:“蒋介石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不得不表示皖南事变不牵涉党派政治 ,并保证以后决无剿共的军事”。这句话的意思清楚表明了既要又不敢同中国共产党决 裂的反革命两面性。如果我们在讲皖南事变时,给学生以明确的定义,这道题就很容易解答。由此可见,弄清 历史知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再用准确、科学的语言给以定义,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解答高考历史试题是非 常重要的。 2.启发讲授法 教师生动形象而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是学生感知历史现象和理解历史本质形成历知识概念的主要方法。 历史毕竟是过去的东西,不可能重演,但可以再现。教师通过语言的描绘,把史实再现出来,使学生产生身临 其境的感觉。教师讲得愈生动,学生对历史表象的感知就愈深,就愈容易形成历史知识概念。启发讲授法就是 教师围绕某一历史知识概念事先设计好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一边问一边讲,把学生的历史思维一步步引 向深入,直达历史知识概念的内核。如学习淝水之战时,教师根据事先设计好的问题,从“起第长安”、“投 鞭断流”一直讲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让学生初步形成淝水之战的历史表象,然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前秦失败、东晋胜利的原因以及淝水之战的影响和特点,把学生的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一 个完整的淝水之战的历史知识概念就形成了。 3.比较法 比较法在历史知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最能使学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增进 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我们知道,历史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的,而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历史现象、历史 事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性,同时因受一定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又有它们各自的特殊性。用比较法可以找出 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及发展规律,在比较中形成历史知识概念。 对历史上的重要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各种典章制度等,只要有可比性,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具 有某种联系,都可以进行纵的或横的比较。如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异同、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原 因和性质的异同、比较30年代中国、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反法西斯斗争的特点等。运用比较法应注意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切忌简单类比或者为比较而比较。 4.逻辑分析法 逻辑分析法也叫分析综合法。所谓分析,就是通过对构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结果 、作用和影响等各个要素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个别特征或属性,弄清楚各个部分在整体概念中的地位,然后 综合,即把诸要素的分析结果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历史知识概念。仍以鸦片战争为例来说明:从鸦片战争 爆发的背景分析得出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和必然性;从鸦片战争的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英国发动战争的非正义性 和武力性;从结果和影响分析可以看出对中国的危害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综 合部分要素的本质特点,概括出:鸦片战争是1840年英国资本主义为开拓世界市场、打开中国大门而蓄谋发动 的一场无耻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全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 条约及附件,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 三、加强历史概念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要正确处理历史理论概念教学与历史知识概念教学的关系。历史理论概念是形成历史知识概念的灵 魂,历史知识概念的形成也为历史理论概念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历史知识概念教学只有在正确的历史理 论指导下,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否则,就是掌握了丰富的史实,也不能正确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和 规律。历史理论概念如果没有史实为依托,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历史理论概念的教学必须寓 于历史知识概念教学之中。 第二,要注意历史概念教学的动态性。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作为反映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历史概念 也具有动态性。历史概念的内涵是由对象的固有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它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许多历史 概念特别是那些较为复杂的历史概念的形成更是如此。如中国古代史上的均田制,隋朝的就不同于北魏的,唐 朝的又和隋朝的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就和第 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不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 的主要矛盾就不一样。为适应历史概念内涵的这种变化,历史概念教学也应具有动态性。教师要注意及时导学 点拨,积累概念,建立历史概念体系,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一些较为复杂的历史概念。 第三,要注意防止和克服“概念化”教学。重视和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是完全必要的,但必须注意防止和克 服“概念化”教学。所谓“概念化”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把生动有趣、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历史事件、历史 人物只做简单化的介绍,不认真研究它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忽视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孤 立地、片面地对待历史概念或以抽象的概念代替或削弱生动具体的史实的教学。如讲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就是 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对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原因的特殊性往往注意不够。又如,讲氏族公社 ,只要求学生掌握山顶洞人、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等几个孤立的历史概念,对它们的共性则不注意阐释。这 些都是和历史概念教学背道而驰的,必须予以纠正。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