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0页
第2页 / 共70页
第3页 / 共70页
第4页 / 共70页
第5页 / 共70页
第6页 / 共70页
第7页 / 共70页
第8页 / 共70页
第9页 / 共70页
第1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学 邵阳学院教师资格证考试课件 主讲:李佑丰,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一)广义: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人类独有 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质属性) (二)狭义:指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二、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正规化程度 非形式化教育:原始教育 形式化教育:古代教育 制度化教育:现代教育(学制的建立) 非制度化教育:一种教育理想 (二)实施教育的机构 家庭教育:启蒙性 随机性 经验性 个别性 社会教育:全民性 广泛性 实用性 终身性 开放性 学校教育:目的性 计划性 系统性 (三)教育存在方式 原始教育-原始社会 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现代教育资本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原始教育 融合性原始性同一性 (二)古代教育 1、学校教育的产生 (1)生产力的发展(2) 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 (3)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 2、古代学校教育特点 (1)严重脱离生产劳动 (2)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 (3)教育内容多为古典人文学科 (4)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三)、现代教育 1、鲜明的生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2、学校教育制度逐步完善,实现普及教育 3、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 4、班级授课制成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二)普通教育学-研究教育教学的一般现象和一般问题,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时期(古代教育思想) 孔子-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战国后期 最早的教育论著 昆体良:(古罗马) 论演说家的教育 西方最早教育论著 苏格拉底-助产术 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等-政治学 (二)、教育学的建立时期(17C18C) 夸美纽斯:(捷克) “教育学之父”,1632年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教育学专著。 (法)卢梭-爱弥儿;(德)康德-康德论教育;(瑞士)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英)洛克-人类理智论(白板说),(三)科学化时期(19C初20C初) 赫尔巴特:(德)1806年普通教育学 “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杜威:(美)实用主义代表,1916年民本主义与教育, “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德)福禄贝尔-人的教育、(英)斯宾塞教育论、(德)拉伊、梅伊曼实验教育学 “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四)、多元化与理论深化时期:20C中后期及以后 凯洛夫:(前苏联)1939年教育学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杨贤江:1930年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著作。 布鲁姆:(美)-“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和“掌握学习”理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布鲁纳:(美)1963年教育过程, “学科基本结构”、 “发现法”。 1970年,(法)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第2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 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性质和德育的内容 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 教育相对独立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反作用) 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宣传思想,形成舆论 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 人力与时间 财力与物力 2、决定了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 3、制约了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4、决定了教育内容、手段、组织形式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实现劳动力再生产 2、科学知识再生产 3、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具有经济效益,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指明方向。 (一)科技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科技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三)科技发展促进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一)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二)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三)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四)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信息技术(IT)是人类现代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 (二)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 (三)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一)文化发展提供了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发展。 (二)文化发展促使了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 (三)文化发展促进学校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 (四)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变革。 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一)教育是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 (三)教育是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三、学校文化 (一)学校文化的特性 组织性整合性传递性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校园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校风:是一所学校风气的总称,是学校成员中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二)学生文化 1、学生文化成因 学生身心特征 同伴群体影响 师生交互作用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社区影响 2、学生文化特征 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互补性生成性,第五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育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 二、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教育历史继承性 教育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一、个体身心发展 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主要原因) “内发论”:人身心发展的力量源自人自身的内在需要。孟子、柏拉图、弗洛伊德、威尔逊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荀子、洛克、华生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不均衡性: 关键期 顺序性: 循序渐进 阶段性: 因材施教(分阶段教育) 差异性: 因材施教 身心互补性:促全面发展,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遗传 遗传: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遗传是前提,提供可能性;差异性对发展有一定影响。 (二)成熟 (三)环境(提供多种可能性、积极与消极影响) (三)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起决定作用),第三节 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对人潜力的发掘 对人力量的发挥 对人个性的发展 二、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按社会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做出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阅读案例 谈谈感想,案例一:伤仲永 讨论: 1.这个经典故事主要能说明什么教育观点? 2.一般认为,导致方仲永由神童变为普通人的原因是其父亲的短视和贪婪,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理由。,案例二:孟母三迁 讨论: 1.孟母三迁的故事能说明什么教育观点? 2.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能产生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第4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及作用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主体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或理想设计,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侠义: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二、作用: 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三、层次结构: 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社会性与时代性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历史性 二、人们的教育理想 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 三、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四、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人的身心自由和谐的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唯一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历史上教育目的 君子 内圣外王 二、我国新时期教育目的的演化 1957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教育法 1999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三、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的内容及其基本精神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培养现代人的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第5章 学生与教师 第一节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是现实社会成员之一 有主观能动性有思想感情有个性特征 (二)是处在身心发展最迅速阶段的人 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需要成人的教育关怀 (三)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一)对学生社会地位的传统认识 从属、依附-绝对服从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学生的身份-接受教育的未成年的公民 学生的法律地位-享有未成年公民 所享有的一切权利 学生的合法权利 人身权受教育权 学生的义务 遵纪守法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品德努力学习遵守校规,第二节 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 3、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 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特点 职业角色的多样性 文化传递者 灵魂工程师 示范者 管理者 父母与朋友研究者,二、教师职业专业化条件 (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精通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 了解学科相关知识 了解学科发展脉络了解学科领域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二)教师专业素养 先进的教育理念 良好的教育能力 一定的研究能力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 积极乐观情绪豁达开朗心胸 坚忍不拔毅力广泛兴趣 (四)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良好的道德修养,第三节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含义及发展 (一)师生关系的内涵 角色关系(一日为师,终生为师) 心理关系(人际关系) (二)师生关系的发展 教师中心说:赫尔巴特 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 学生中心说:杜威 竭力弘扬学生主体论 主导主体说:前苏联、中国,二、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1、教学上:授受关系 2、人格上:民主平等 3、社会道德上:相互促进 三、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1、树立新型的师生观(民主平等的、朋友式的) 2、树立教师威信(能力、知识、人格魅力等) 3、善于同学生交往 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第6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涵义 广义: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