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0页
第2页 / 共60页
第3页 / 共60页
第4页 / 共60页
第5页 / 共60页
第6页 / 共60页
第7页 / 共60页
第8页 / 共60页
第9页 / 共60页
第1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 鉴赏示例导引/鉴赏导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行之有效的方法步骤对于诗歌鉴赏来说至关重要,本部分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及方法,学习借鉴,并付诸运用。日积月累,诗歌鉴赏素养终将形成。,第一步:宏观把握晓大意 1.读题目 透过本诗标题“湘夫人”,大体可推知作者以神名为标题可能是借此怀古、抒怀。,2.读作者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他开 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 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他学习运用楚国民歌 的形式,创制“楚辞体”,也开创了“香草美 人”的传统。他曾任左徒、三闾大夫,虽忠于楚怀王,却屡遭排挤,后因触怒贵族被放逐。楚怀王不听屈原劝谏,兵败被杀,屈原也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代表作品: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 【信息提炼】 由屈原的一生及其境遇可推知,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内容可能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3.读注释 通过注释可以了解到本诗的写作背景,湘夫人和湘君是姊妹篇,都是祭祀湘江水神的乐歌。古代楚国沅、湘一带,有祭祀男女水神之俗;后以舜为湘君(湘江水神),以舜二妃(娥皇、女英)为湘夫人。湘夫人是以巫师扮演的湘君的口吻,抒发追怀湘夫人的情怀,作品即由此落笔,与湘君的情节紧密配合。,4.读诗句 通过反复诵读诗句,我们整体上知道本首诗讲述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爱情是缠绵哀怨、深挚执著的。由此可见,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幽怨哀婉的。,第二步:微观揣摩抓重点 1.本诗涉及的主要人物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明确】诗歌涉及的主要人物是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的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因为诗歌主要是写了湘君赴约不遇时的情感活动。,2.诗的开头渲染了什么样的环境气氛?这对全诗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诗的开头是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这里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以清秋的景色构成了一个美妙而略带轻愁的意境。 这种环境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有力地渲染了湘君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的心理。这样一开始就有力地衬托了湘君久候恋人不来所勾起的怅惘之情。,3.文中写湘君为湘夫人装饰爱巢的名花香草的诗句,运用了哪些常用的手法?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里用流光溢彩、华丽炫目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之情,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执著,写得越夸张,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第三步:概括总结知情感 综上,本诗截取湘君与湘夫人爱情生活中的一个期约难遇的片段,着重抒写湘君的一系列追寻行为和心理活动,并运用寓情于景、以景传情的手法,使用了大量的楚地方言,语句参差,句式变化灵活,曲折地表达了作者为实现理想,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的精神。,第一步:宏观把握晓大意 1.读题目 透过标题“拟行路难”,大体可以推知诗人可能是借行路的艰难来暗喻人生的艰难。因为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2.读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3.读作者 鲍照(约415-470), 字明远,东海(今山东 郯城西南)人,中国南朝文学家,久居建康(今 南京)。出身贫寒,虽才华出众,却一直不得 意。曾做过南朝宋临川刘子顼的前军参军、掌 书记。因此又称“鲍参军”。后死于乱军中。 其诗文俱佳,七言乐府犹受后世推崇。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杜甫评价:“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信息提炼】 在门阀制度盛行的南朝,鲍照虽有非凡的才华、远大的政治抱负,却不被朝廷重用,因此他的诗有可能表现出慷慨不平的思想感情。,4.读诗句 通过反复诵读诗句,我们整体上知道,诗人以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起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第二步:微观揣摩抓重点 1.第一、二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作者以“水”喻人,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这一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2.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第三句中“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呐喊,而是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这里表面上是认命了,实际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3.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4.“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第三步:概括总结知情感 综上,本诗通过塑造悲怆难抑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运用借物起兴手法,以晓畅流利、一唱三叠的口语化风格,表达了诗人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遭受压抑的激愤之情,对士族门阀的压迫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1.概念含义 (1)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2)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2.考查角度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3)剖析作者思想。,3.古代诗歌中意象的一般作用 (1)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2)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3)塑造背景或环境。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4)塑造意境。意境是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是让读者“临其境”或“入其境”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5)衬托人物气节、品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6)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7)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解题思路/解题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晓路”点明起航的时间是清晨;“雨萧萧”写出起航时的天气状况;“江乡叶正飘”既交代了季节是秋季,又写出了诗人所见的落叶飘飞的景象。“雨萧萧”与“叶正飘”写出了秋景的凄清萧条,表达了羁旅之苦和对家乡的思念。,【抽样分析/阅卷手札】,描写了清晨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萧索的氛围,对景物画面概括不全,没有点明江南水乡,漏掉了风雨萧萧的景物特点。失1分。该答案得2分,阅卷人点评:对景物的概括要全面、准确,概括时要紧扣主要景物,表达时尽量准确完美 记住:明确题干要求,抓住主要景物及特点是答题得分的关键,请你组织答案:_ _ 满分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解题思路/解题点拨】从内容上看,“孤舟”既是写“舟”之孤,又是写“人”之孤,作者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了孤单、飘零之苦;从结构上看,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道中”“晓路”“客程遥”“征帆”“荡桨”“系枫桥”,“孤舟”既照应题目,又贯穿全文,是本诗的线索。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即可。,【抽样分析/阅卷手札】,孤舟是全诗的线索,把雁、鸟、鱼等意象联结起来,能答出线索作用并结合诗句分析,得2分。但漏掉了“孤舟”这一意象对情感的作用。失3分。该答案得2分,阅卷人点评:对于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结构上,线索的主要作用是贯穿全文内容;内容上,结合作者的情感分析 记住:明确题型,结合诗句分析是答题得分的关键,请你组织答案:_ _ 满分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一)景物形象的鉴赏方法 1.抓意象 探感情: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感情 写景一般都是诗人抒发某种情感的基础,因而景物形象的特点往往与诗人情感的特点是一致的。如李白静夜思的前两句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暗暗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苦。,2.析意境 品情调:分析意境韵味,品评诗人情调 意境是作者将思想感情与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