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李白诗歌与庄子作者:吴丹 指导老师;李波(安庆师范学院 人文与社会学院09级 安徽安庆 246011)内容摘要:李白与庄子有种无从说明却昭然若揭的师从关系,李白的诗歌与庄子的文章,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庄子与李白的作品有着五个方面的共同特色:丰富、奇幻的想象、大胆、任意的夸张、直率、质朴但却豪放、肆纵的语言,超凡脱俗的意境,深刻的思想或讽刺、辛辣的笔触。道家的哲学思想主要是“自然无力”,提倡自然,而李白作品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是对道家思想最恰当的诠释。在李白诗歌中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这个多情的诗人努力摆脱一切束缚意思羁绊,使本性放逐于天地之外。关键词:李白的诗歌风格;庄子的思想;道家思想;自由、放逐;继承与发展;引言:多情的诗人与哲人用自己的诗歌和散文,放逐了自己的精神于无穷无涯的天际之中,使本性自然而解放地存于天地之间,摆脱了一切束缚和羁绊,希望美好世界的降临,希望世人觉醒。李白的“观化入寥天”、“一樽齐死生”与庄子的“物化”与“逍遥”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也是道家虚静、坐忘和心斋的具体表现1、 庄子的思想与李白的人生观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所以他有着通达的生死观;庄子认为是道给了我们的形貌,天给予了我们形体,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他的哲学是一种生命的哲学,他的思考也具有终极的意义。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像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囿。在庄子这本书中,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我想庄子哲学最重要的主旨是自由。逍遥游中自由魅力象征的“鲲鹏”,秋水中自由使者的“涂龟”,达生中自由学者的“没人”等等。这些都是庄子哲学精神的体现,他让我们明白,我们应该有自由的特质,有放飞的自由之心。这样我们能做到徜徉盘旋,俯视万物。但人们往往得不到自由,我们常常把自己束缚在“欲望”的泥潭里,我们常常认不清自己需要什么,不能遵从自己最真正的内心。庄子认为只有真正清醒地认知了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而认识自己,却是一件非常难做到的事。庄子里有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由于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于是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而我们又经常会被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所影响,而不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结果被所谓的潮流而左右,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在现在这很具有现实意义的,对我们大学生而言,认识自己保持内心不在纷繁紧张的大千世界中迷失自己,这很重要。认识自己,其实这个命题是千古以来一个最难的命题,在西方的神话寓言体系里面,这被表述为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迷。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每天都在问过往的行人一个问题,谁知道这种动物是什么,它在早晨的时候是四条腿,在中午的时候两条腿,在晚上的时候三条腿,那么这个腿不断在变化的动物是什么呢?过来的人答不上来就会被狮身人面像吃掉。那么后来年轻的俄狄浦斯在路过的时候,说出了最终的答案,他说这个动物就是人。那么斯芬克斯大叫了一声,就跑到悬崖跳下去了。“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以庄周梦蝶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什么认识自己最难,就是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事物就会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以己之心,推断所有的事物,就会产生巨大的偏差,这也是使我们难以正确认识自己的第一个障碍。也就是说我们要求的太多,想得到的太多,不满足不满意的太多。天下人为了名和利,熙熙攘攘,来来往往,其实都是心有拘囿。只要我们自己打破这个边界,我们才有可能达到一种自由和逍遥。也就是说只要我们了解自己的内心,遵从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就能如鲲鹏翱翔九天,自由自在。李白也一样,一辈子谑浪笑傲,一辈子不服权贵,到年老的时候,杜甫去看他,问他,还有什么遗憾的事?李白说我就是求仙问道,炼丹还没炼好,想起晋代写抱朴子的葛洪葛神仙,我从心里觉得对不住他。杜甫听得瞠目结舌,一个上不愧皇帝、下不愧父母的诗仙,偏偏觉得自己对葛洪有愧。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啊!所以,杜甫为他写了一首绝句:“秋来相顾尚漂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纵酒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李白一生奔波,到老年依然漂泊,“秋来”指的是人生晚秋,但他似乎毫不介意。这就是李白的人生:纵酒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为谁雄”三个字问得好!在这个世界上,李白不为君主,不为青史,不为功名,他不需要留下一个封号,他为的只是自己的心。所以,他是一个无所羁绊的天地英雄。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获得一个快乐的人生呢?我们的生命都像电光石火一样转瞬即逝。在这么有限的生命里面,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贵,不论你度过什么样的人生,最不应该扔掉的是欢乐。如果谁斤斤计较,心胸不开阔,此生不能做到笑对人生,那么你这个人还有太多太多的痴迷,而没有看得通透。人生真正想要达到逍遥之境,需要打破我们的常规束缚,以一种逆向思维,把这个世间中看似天大的事,关于战争,关于政治,关于仇杀,关于恩怨,都把它看小了去,看作蜗牛壳里的纷争,看作电光石火的瞬间事。另一方面,把我们自主的灵魂放到无限之大。 当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可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当天地万象完全在你的眼界之中,我们的心怎么不能磅礴万物呢?庄子在书中多次提到“心游万仞”,多次提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不就是磅礴万物吗?人生的经历不同,禀赋各异。经历和悟性最终决定了你的眼界。时时处处以大眼界看待世间万物,而不拘泥于眼前的蝇头微利,那么你就会获得人生的乐趣。正因为庄子有如此的大境界,所以他能不为贫穷所困,不为名利所囿,面对死亡亦能达观处之,显示出生命的无限乐趣。 二、庄子和李白对生命和自由的态度的比较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庄子大宗师)这是庄子对人生的见解。他认为,人生在自然面前如此渺小而微弱,最终难逃“化变无常”。但庄子并没有因此而惴惴不安,却显出了一种非常超然的态度: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庄子达生)人生缘起于自然,复归于自然,反璞归真,何憾之有?庄子说“死生,命也”。在他看来,人对于生死,最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能够方的下的情怀。生则安之,死则顺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生为乐,亦不以死为哀。于是,庄子便提出了“达生”的生死观,庄子达生中就提到“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意思是不强迫生命本身不能为的事,不违背生命的本性。这就是一种超然的态度,将其置之度外,追求一种安于自然造化的精神境界。试看李白散文的代表作春夜宴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诗人同样喟叹人生苦短,浮生若梦,但他同样没有因此而厌恶生命,相反却欣然高歌,要与兄弟们畅饮于阳春胜景之中。他们都是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他和庄子性格似乎有些相通的地方。表面上看,李白的纵酒是在寻欢作乐,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心境沉郁,失望之至的一种体现。庄子时处战国末造,兵戈频仍,生灵涂炭,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胠箧),对世道的不满是庄子写下汪洋恣肆七万言的内在驱力。李白身处盛唐,原本抱着济世的梦想来到长安,看到的却是一派“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的歌舞升平,穷奢极欲。他的鸿鹄之志成了泡影,现实的阴影笼罩了他。他无法摆脱,只能借助于酒精来麻醉自己,去梦游天姥,作逍遥游了。庄生愤世,故借之寓言,以文鸣;太白嫉俗,故借之美酒,以诗鸣。“不平则鸣”,正是二人心意相通之处。同时,李白在为人处世上追求着独立的人格,体现了庄子对他的直接影响。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向往自由,向往纯真,憎恶虚伪,憎恶权势。“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正是李白不肯与世沉浮的宣言。他令高力士为他脱靴,可以使人联想到庄子讽刺那个得意洋洋的“新贵”曹商为秦王舐秽的神色;他扶醉见玄宗,也颇类似于庄子敝衣见魏王的场景。李白对待人性自由同样有着豁达追求的态度,李白少年即爱交道友,游仙山,尚隐居生活;李白豪放而浪漫的性格与他的出身、漫游有关,同时更与他的喜好有关。现在人虽无从考据李白年少时到底喜读什么书,只是从他的性格和他诗歌的风格来看,他则是偏好庄子的。仗剑行侠的英雄气概固然是他的推崇,但逍遥于四极,俯瞰于天下,任精神自由往来,任灵魂野马驰骋的气势则与庄子有着不解之缘。李白诗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与庄子逍遥游中的“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异曲同工!一样的傲岸,一样的磅礴,一样的充满了想象、奇幻的色彩,给我们带来了几乎是一样的深远、壮阔的意境。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中说:“大约太白诗与庄文同妙,意接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型。”李白诗无定式,长短不拘,格式不限,自由挥洒,如呵气行云,即行即止,任由自己摆布,随心所欲,酣畅淋漓。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龚自珍则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明杨慎也说:庄周、李白,诗于文者也,非工于文者所及也。文非至工,则不可为神,然神非工之所可至也。(杨升庵外集)顾辚在息园存稿中也说:文至庄,诗至太白,草书至怀素,皆名法所谓奇也。正有法可循,奇则非神解不能。道出了庄周、李白神奇超旷的共同特色。三、李白的精神漫游与创作状态李白作品中也表现了一定的虚静心态和情怀。如春夜宴从弟桃花元序:“夫无天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拟古十二首之九就与庄子更贴近了:“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还有一首诗中,酒、月、虚静之心态都有:“处事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尽情。”(春日醉起言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秋夕书怀):“北风吹海雁,南渡落寒声。感此潇湘客,凄其流浪情。海怀结沧州,霞想遥赤城。始探蓬壶事,旋觉无地轻。澹然吟高秋,闲卧瞻太清。萝月掩空幕,松霜皓前楹。灭见息群动,猎微穷至精。桃花有源水,可以保吾生。”从这些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李白,在虚静中漫游的李白。这最后一首诗明白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