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科教育论文-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摘要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应该围绕培养学生创新情感、个性品质、质疑的思维习惯,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中提供学生创新机会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创新情感 创新机会 应用数学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改革的精神。因此,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基本原则。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围绕这个目标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就应向有利于发挥学生个性和特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探索意愿的方向努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数学,如何开创性地学习数学,并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创新情感是指创造的动机、探索的兴趣、严谨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契而不舍的精神等情感因素,它成为创造力培养和发展的立足点。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创新教育必须将创新情感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协同起来。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穿插讲述伟人的故事、科学家的故事,激励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让学生感受坚强信念给予人类攀越一座又一座科学高峰的力量。通过语言的沟通和感情的交流,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励。 利用“问题数学”,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我先让同学看阅读材料:“2=3?”,由“2x+3=3x+2”变形成“2(x-2)=3(x-1)”后,结果却成了“2=3”!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同学们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就主动去查阅、学习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他们在此过程中得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慢慢养成了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探究解决的好习惯。 利用“错析数学”,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我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实数根”时,专门安排了一节错例剖析课,精选了若干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关问题时出现的典型错例加以剖析,帮助学生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办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也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二、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提供学生创新机会 江苏省第十八届青少年创新大赛,邀请到了三位院士参与展评。院士们普遍认为,现在中小学生缺少的并不是创新意识和能力,而是创新的机会。中国工程院院士贲德说,其实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还是很强的,从这次大赛上就可以看出来,现在对于学校和家长来讲,最重要的是多给学生创新机会。在学生时代,是人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最活跃的时期,一味的打压遏止,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没有任何好处。因此,教师应从传统教育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的观念中解放出来,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只凭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去教学,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的做法,更加注重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多给学生创新机会。 数学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活力。首先要在课堂中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胆怯和依赖心理,激活创新意识,使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愉悦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动力。如在学习七年级(下)11.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探索“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时,我先创设问题情境:展开一个纸剪的三角形(如图 1),然后撕成两部分(如图 2)。 问:“若再剪一个与刚才一样的三角形,怎么办?” 学生们立刻被问题调动起来,沉浸在对问题的热切探索中。于是,我给出几分钟让他们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来解决。有的认为只需要第一部分;有的认为只需第二部分;有的认为必须把两部分再拼起来,众说纷纭。但学生在互相争论、说服的过程中,逐渐都悟出来了:只需第二部分,并且发现一个三角形只需角边角就能确定它的形状和大小。这时我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结论,他们兴奋地说:“我探索出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啦!”这一小小的成果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的喜悦而倍受鼓舞。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在愉悦的氛围中顺利地接受了新知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一个主动发挥的舞台,提供适宜的活动任务与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再次,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不再“把嚼烂的知识喂给学生”,而是多思考“我在课堂上可以不讲什么”,给学生创新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自己去体味学习、消化知识、发展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彰显其创新个性,享受各种各样的成功。比如,课堂上我经常组织学生按好中差搭配成小组,自主学习部分内容,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共同讨论、广泛交流,学会合作学习,并在相互合作中发展学习能力。此外,还可以创设机会让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庆祝自己在数学创新学习活动中的胜利,使他们得到一种与困难斗争的乐趣和战胜困难的喜悦,并转化为继续创新的激情,强化其成就感,培养其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质疑的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特别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没有问题的提出,人们解决问题只能是表面上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能力就没有得到发展。 在质疑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创造性的丰富想象力,对知识进行整合与创新,从而完成从维持性学习到创新性学习的飞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只有灵活地运用现有知识,并以自己的方式接近生活实际,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提出问题,并能以严谨的态度对待问题。提出问题的关键是对复杂事态的研究,能有自己的思想观点,把握全方位的思维风格。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课下准备长度为 40cm、30cm、20cm、20cm、10cm 的五根木棒,让学生任意拿出三根(不能再换)组三角形。结果有的学生摆出来了,而有的学生没有摆出来,这时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我的没有摆出来(或为什么我的摆出来了)?”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宽松的学习氛围。因为是任意三根木棒,摆出来的和没有摆出来的都要进行思考。这时,学生们就想到了三根木棒的长度,进而经过问题的提出、思考和讨论,最后得出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者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结论。学生在存疑、思索、探讨、释疑的过程中,享受了学习的乐趣,培养了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应试教育注重学生知识的接受,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反过来又能为实际生活服务,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我们的教学脱离实际,学生不知道他们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途,以致于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联系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实际组织数学教学,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他们能提出很多问题,也能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如:在学习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时,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测量仪器,运用所学的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测量操场旗杆的高度。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有的测量,有的记录,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其中有两名同学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在测量旗杆的影子和一段皮尺的影子。我们知道,同一时刻的物高与影长是成比例的,他们正是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我及时表扬了他们的做法。正是这种贴近实际的问题,才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才激发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热情。在小组讨论中,有的同学又提出问题,我们测旗杆,底部可以到达,如果我们测小山的高度,该如何测量呢?由此激起了更为热烈的讨论和期望解决新问题的欲望。之所以能产生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正是因为数学学习密切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认识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同时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为生活服务。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触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点,开启了他们创新的意识,也锻炼了他们动手实践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传统教育方式下,学生们很少在日常生活中谈数学、用数学。数学是工具,是适应社会,解决问题的工具,这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努力创设机会,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谈数学、多说数学、多用数学,拓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空间。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深入学生中间,同他们一起谈论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对于新鲜事物都有着好奇心理,都想亲自去试一试,教师应当利用这种心理,引导学生去做、去想、去讨论,让每一位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都说出来,让每一位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有一次午饭时我到餐厅去,发现学生们正在吃包子,我顺便问学生“多少钱一个?”学生回答“0.60 元。”当时我们的课程正讲到函数,我接着问:“你买包子的总价钱 y与包子的个数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学生很快答道:“y=0.6x。”我又问:“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大于或等于 0。”这时有同学提出异议,认为是大于或等于 0 的整数。我又追问一句:“为什么?”这样学生就依靠集体的智慧得出了:“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要与实际问题相符。”又有一次学校硬化地面,用的是正方形的地板砖,这时正有几名同学在旁边,我问师傅为什么用正方形的,怎么不用其它的呢,师傅想了想说,可能是有空隙吧。这时旁边的学生说:“正方形的四个角之和正好是 360 度。”我又问这个学生:“还能用其它的正多边形吗?”学生说:“正三角形或正六边形。”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们很容易在平等的讨论与交流中受到感染与鼓舞,从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学习。 通过多次这样的交流,学生们渐渐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生活中,并逐渐养成了用数学的思维习惯。在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时,我让学生做了这样的调查:本地银行贷款的利率是多少?银行储蓄的年利率是多少?请你把 100 元钱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到期后本息是多少?用你自己的观点分析贷款利率与储蓄利率为什么不同?假设你有一部分钱,你是用来投资还是储蓄?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外部操作活动与内部的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加深了对增长率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以及它在生产、生活中作用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用数学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已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改革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积累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为核心,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生的主动学习,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