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4.2 开题报告是学位 论文撰写的预演和雏 形。 从这个意义上说, 好的开题报告也就意味着学位论文成功的 一半。 然而,由于研究生对开题报告准备或 认识不足等原因,许多开题报告看似形式完 美,即大多有研究问题、研究意义、文献综 述、研究假设、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等的 呈现, 但在开题报告形式规范的背后却潜 藏着一些误区, 严重影响了学位论文开题 报告的质量,急需引起应有的重视。 误区一:把“研究理由”当作“研究问题” 开题报告的首要任务是要清晰地阐明 研究问题,其道理无须多讲,因为任何研究 都是对问题的研究,而不是对知识的宣讲。 因此,在开题报告的答辩会上,老师经常追 问的是“你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此时,多 走 出 开 题 报 告 撰 写 的 三 个 误 区 一 种 教 育 学 的 视 角 李 润 洲 品牌具有促进作用。 尽管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意义重大,但目 前仍存在不少阻力和困难。在法律法规方面,应将专业 学位的地位、定位、作用等纳入学位条例;应尽快研究制 定实习法规,使实习教育有法可依,学校、企业、学生三者 的责权利更加明晰;应尽快研究制定实习实践标准,以规 范实习实践要求,保证实习实践质量。在制度机制方面, 整体上的教育认证制度、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衔接制度 亟待建立;高校共享实习实践基地资源的机制与制度亟 待建立;对高校教师任教的工程经历要求、业绩评价导向 政策亟待建立。在政策引导方面,应进一步将招生计划、 招生录取等放权给高校,建立科学、公平、公正的研究生 选拔方式,明确政府、学校在人才选拔中的权利和责任。 国家应进一步采取加大宏观指导和末位监控等有效措 施,构建自主、自律、他律相结合的研究生教育发展体系。 虽然实践教学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区别于学术型 学位研究教育的重要特征已成为共识,但对什么是有效 的、高质量的实践教学仍存在不同的认识。形式上的争议 主要集中在:校内实践便于提炼科研问题,易于仿真模拟 训练,有利于提升研究能力,校内实践考核要求明确,方 便管理,能保障基本的实践质量。企业实践的课题直接来 源于工程一线,有利于研究生感受企业氛围,但企业实践 在课题选题、科研条件、实习要求、校内导师参与等方面 差异较大;既有高水平实践成果又有部分实践流于形式; 实习项目的设计、安全、知识产权、管理等难度较大。本质 上的问题是实践的目的、标准、要求以及如何实现。 教指 委正在积极组织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五、工作设想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要教育内部与教育外部两大 系统的密切协同和相互支持。 教指委既要重建设、树品 牌,更要根据形势的要求,做好为培养单位与社会用人单 位之间建桥梁、搭平台的工作。 今后,在继续抓好内部建 设的同时,教指委要积极拓展与社会相关的工作,在教育 认证、职业资格对接、工程师上讲台、示范实践基地建设 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 会议精神,按照“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以分类推 进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为着力点”的指 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推进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责任编辑刘俊起) 摘要:认为阐明研 究问题、综述 文 献 资 料、展示研究方法是学 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必 备内容,但有的论文开 题报告却错把“研究理 由”当作“研究问题”, 误把“主题编织”当作 “文献综述”,错把“研 究方法的列举 ”当 成 “研究方法的运用”,从 而陷入了开题报告撰 写的三个误区,严重削 弱了开题报告的质量。 关 键 词 : 学 位 论 文;开题报告;研究生 教育 作 者 简 介 : 李 润 洲,浙江师范大学教师 教育学院教授,金华 321004。 专题研究 8 2014.2 数研究生会流露出一脸迷茫、困惑的神色。 一方面, 研究生深知研究问题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心里又犯 嘀咕: 开题报告写了那么多内容, 尤其是有专门的 “问题提出”或“问题缘起”,难道老师还没有看出研 究问题来?其实,这里的奥秘在于有的研究生只是在 “问题提出”或“问题缘起”中阐述了研究的必要性, 错把“研究理由”当成了“研究问题”。 比如,语文教 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叙事研究,在“问题提出”中, 阐述了“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叙事研究”的理 由有三:“学校道德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 其论 述,无论是“传统的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不能适 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还是“网络给德育带来了很大 的挑战”,抑或“学生的思想状况很不乐观”,都旨在 表明“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语文 教学的工具性与教育性的融合”。 通过揭示“语文教 育的功能和特点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可能性”和“语文 的教育内容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条件”,无非是想说明 “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可行性。“运用叙事 的方法研究教师的课堂教学成为教育研究者的追 求”。 其阐述的要点是“课堂教学框架教育叙事 的依据”和“课堂教学的场景教育叙事的源泉”。 这些观点也只能表明运用叙事对 “语文教学中渗透 道德教育”进行研究的契合性。 从一定意义上说,自 从赫尔巴特提出“教育性教学”打通了“教育”与“教 学”的关系以来,就无须再论证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 的必要性。更何况,“问题提出”或“问题缘起”本来是 要阐明研究问题的,而大谈特谈研究的理由则不仅 有违“问题提出”或“问题缘起”的初衷,而且使下面 的阐述(比如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失去 了目标和方向。 而要想走出把“研究理由”当作“研究问题”这一 误区,首要的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研究问题。通俗地 讲,“研究问题”就是困惑或矛盾,是在理论或实践中 存在但还没有探究或解释清楚的疑问,它主要有三 种表现:现有的研究根本没有意识到或发现的新 问题。 比如,教师特岗计划实施所带来的问题,随迁 子女的教育问题等。可以说,社会总是不断发展变化 的,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总会涌现出一些新 的教育问题。已有的研究还没有运用或运用得不 够成熟的视角和方法。对于同一教育现象或事实,往 往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方法给予重新阐 释和研究。 比如,教师成长的叙事研究,相对于原有 的哲学思辩,就是试图通过叙事揭示教师发展的一 种新的研究路径。研究者直觉地预感到可能成立 的新观点(相当于研究假设)。比如,对于新课程改革 所引发的重视或轻视知识的争论,有学者则认为对 于新课程改革的异议也许并不是重视或轻视知识的 问题,而是如何看待、理解知识的问题1。 换言之,判 断一个问题能否成为一个研究问题的标准是,研究 的对象要么是一种新的教育现象,要么是从一个新 视角(新理论、新方法)来看,已有的教育现象呈现出 了新的面貌,要么是已有的教育现象呈现出新的变 化,反之,就不适合进行研究。 因为研究的解题不是 考试的答卷,它不是对已有答案的再现,而是对未知 问题的尝试性解答。就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 叙事研究而言,则可以从描述语文教学道德教育的 缺失表现及其相关研究对叙事研究这一方法的忽视 谈起,进而提出拟要研究的问题。 诚然,研究问题的确定并非灵机一动地拍脑袋, 它大多要经历研究方向的确定、相关文献的研读、研 究问题的初定与研究问题的论证等反复酝酿、孕育 的过程。 也就是说,在选题之初,研究生通常是在已 有的知识积累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 趣和志向而大致确定一个研究方向或领域。此时,研 究问题只是一种宽泛、朦胧与模糊的意识,而这种宽 泛、 朦胧与模糊的意识还需要借助相关文献的研读 才能够逐渐清晰、明确与具体。因为相关文献的研读 会告诉研究者在某一研究领域,学者们都解决了哪 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只有清楚了已有研 究成果的不足或缺陷,研究问题才能初定下来。而开 题报告就是在研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选题 的必要性和创新性进行的学理分析,即对初定的研 究问题的再认识、再分析和再论证。 误区二:把“主题编织”当作“文献综述” 开题报告之所以撰写文献综述,并不是为了陈 专题研究 鉴于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并不是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且作为学位论文预演的开题报告也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故此,作者所引用 的开题报告案例未注明出处。 9 2014.2 述某一主题的相关内容,而是通过呈现已有相关研 究成果进一步澄清拟要研究的问题,或者说,是依托 已有相关的研究成果来衬托出自己研究的意义。 因 此,开题报告的文献综述理应围绕着拟要研究的问 题,阐述别人在该问题上已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 些问题有待深入研究,进而通过揭示这些有待深入 研究的问题为自己的研究指明努力的方向。 倘若研 究问题相同,则应着重阐述已有研究是通过什么方 法、选取什么样的材料进行的,并侧重指出自己的研 究试图运用其他研究方法或材料的理由。 但无论是 揭示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有待解决的问题,还是阐明 自己试图运用的其他研究方法或材料,其目的都是 要通过相关研究成果的叙述来映衬出自己的研究的 价值。由于研究生不清楚文献综述的要义,开题报告 的文献综述大多写成了“主题编织”,即围绕了某一 研究主题罗列相关的文献,其样式是某学者就某主 题说了些什么,某学者就某主题又说了些什么,某学 者就某主题还说了些什么。 比如,论走向对话的学 校道德教育,其文献综述就简要地概述了“巴赫金 的对话理论”、“马丁布伯的对话理论”和“保罗弗 莱雷的对话理论”。这种仅仅将文献的作者、题目、核 心观点一一列出,而没有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 纳、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文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 做法,看似完整、深刻,但深究起来,这样的文献综述 只是与该研究的主题相关而已,除了告诉别人一些 相关的知识外,并没有衬托出自己研究的独特价值。 也就是说,与既有的研究相比,本研究试图在哪些方 面有所突破?是赞同,还是反驳某种已有的观点?若 是赞同,需要充实哪些新的事实材料? 若是反驳,其 原有观点的缺陷是什么? 自己的观点如何超越已有 的见解? 即使赞同,到底赞同哪种观点? 为什么? 其 根据何在? 等等。 对于这些问题,此文献综述却只字 未提,从而使文献综述变成了“主题编织”。 而要想走出文献综述“主题编织”的误区则需要 转换路径,把“主题编织”转化为“问题先导”。 “问题 先导”即以拟研究的问题为中心,充分、全面地展示、 陈述与该问题有关的文献都说了什么,还有哪些问 题有待进一步追问和解答,或者陈述对已解决问题 所采用的不同的研究方法或材料。 它与“主题编织” 的根本区别在于组织、阐述已有研究成果的主线、目 的与思路的差异。 “问题先导”以拟要研究的问题为 主线,“主题编织”则以拟要研究的主题为主线;前者 以澄清、凸显拟要研究问题的价值为要务,后者则以 告诉别人就某一主题都研究了什么为旨归;前者是 用已有研究成果来衬托出拟要研究问题的价值,而 后者则只是勾勒了已有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自然,“问题先导”的文献综述需要搞清楚拟要 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这个拟要研究的问题又包含着 哪些子问题,各个要解决问题之间是怎样的逻辑关 系。 倘若拟要研究的问题及其包含的问题之间的逻 辑关系搞清楚了,那么“问题先导”的文献综述大致 可分为拟要研究的核心(母)问题的学理澄清、各分 (子)问题的逻辑阐释和拟要解决的各种问题的重 申。 比如,在论教育学研究的价值生成中,作者通 过回顾已有研究成果对教育学发展中所存在问题的 陈述,进一步概括为“无论是正确处理意识形态与教 育学研究关系的思考,还是弥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 践之间裂痕的努力,抑或是异域教育理论的中国化、 原创性诉求,其最终目的无外乎提升教育学研究的 价值,而如何提升教育学研究的价值才是上述问题 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也是目前元教育学研究有待 深入探讨、系统论证的一个问题”。 这样就通过对已 有文献的综述澄清、衬托了“如何提升教育学研究的 价值”这一拟要研究的问题的价值。但这个拟要研究 的核心问题,如果既有成果已经解决,或者说,对于 该问题,研究者倘若未能发现没有解决的问题,则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