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5页 / 共32页
第6页 / 共32页
第7页 / 共32页
第8页 / 共32页
第9页 / 共32页
第1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Chapter 6 中央银行,结构: 一、中央银行概述 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一、中央银行概述 1、中央银行的产生及类型 两种途径: 一是在政府的设计下,成立之初即为中央银行,如美国联储体系; 二是从商业银行中分离出来,如英格兰银行,前身是成立于1694年的世界上最早的私人股份银行。 类型: 第一、单一式中央银行,具体分为: 一元式中央银行制 二元式中央银行制,第二、复合式中央银行:基本上已不存在 第三、准中央银行制: 第四、跨国中央银行制 2、中央银行的职能 A、发行的银行的职能;B、银行的银行的职能;C、国家的银行的职能。,3、中央银行的特点 第一,不以盈利为目的。 第二,享有各种法律上授予的特权。 第三,其业务与一般银行业务具有明显区别: 第四,其控制权归属政府。 4、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联邦储备体系合并资产负债表(1999年底,单位:10亿美元) 资产 负债 证券: 美国政府、机构证券 490.7 发行在外的联邦储备券 528.0 及银行承兑票据 银行储备金存款 15.5 贴现贷款 0.2 美国财政部存款 4.5 黄金和特别提款权证书账户18.2 外国及其他存款 0.2 硬币 0.3 待付现金项目 3.5 结算过程中的现金项目 6.0 其他联邦储备负债 其他联邦储备资产 56.8 及资本账户 19.1 资产总额 572.2 负债总额 572.2,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流通在外的通货(C)和准备金(R),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基础货币(Base Money,通常用B表示),即: B=C+R 又称为强力货币(High-Powered Money).因为,基础货币的增加将导致货币供应的倍数增加 基础货币是货币供应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即MS=B*m,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概念: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一般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目标的相容性和矛盾性: A、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 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澳大利亚籍),研究了18611975年英国的失业率和工资物价变动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在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置换关系。他把这种现象概括为一条曲线,人们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B、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 C、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 D、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单一目标论;双重目标论;多重目标论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二)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 中间目标 最终目标 1、选择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标准 可测性 可控性 相关性 抗干扰性 适应性。 2、中间目标的种类 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利率、货币供应量,中间目标分成两类: 一类是近期指标,即中央银行对它的控制力较强,但离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较远,如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 另一类是远期指标,即中央银行对它的控制力较弱,但离政策目标较近,如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三)货币政策工具体系 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四类: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工具和间接信用控制工具。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指那些传统的、经常运用的、能对整体经济运行发生影响的工具。俗称“三大传统法定”。它们是: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作用过程:,特点: 第一,法定准备金率是通过货币乘数来影响货币供给的,因此,即使法定准备率调整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 第二,即使法定准备率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存款机构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第三,即使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率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提高法定准备率将冻结一部分超额准备金,而降低准备率则释放出一部分准备金,银行等存款机构的潜在贷款能力将因此受到影响,社会信用规模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局限性:,局限性 第一,效果过于强烈,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 第二,法定准备率的调整有过于强烈的宣示效应,对公众的心理预期影响太大。 第三,存款准备金对各类银行的影响不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对小银行的冲击远大于大银行,这显然不利于维持一个较为合理的金融机构体系。,(2)再贴现政策 所谓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供给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内容:一是再贴现率的调整;二是规定何种票据具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再贴现政策作用过程:,特点: 第一,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储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 第二,告示效应。再贴现率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 局限性: 中央银行在使用这一工具调整货币和信用时,不具有完全的主动性。 再贴现率的高低有限度,在经济繁荣或萧条时,再贴现率无论高低,都很难抑制和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借款。 再贴现率是市场利率的重要参照,再贴现率的频繁调整会导致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使企业和银行无所适从。,(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藉以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措施。 操作原理:,优点: 调控的直接性.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直接调控银行系统的准备金总量,进而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 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可以“主动出击”,避免了贴现政策的“被动等待”,以确保货币政策具有超前性; 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可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从而避免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震动效应。 中央银行可以在公开市场上进行联系性、经常性及试探性操作,也可以进行逆向操作,以灵活调节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业务要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 中央银行对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必须具有弹性操纵权,可以根据经济需要和货币政策目标自行决定买卖证券的种类和数量; 金融市场必须具有相对的广度和深度,这样,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才能顺利进行,其政策意图才可能通过市场交易活动迅速向全国传导.,2、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主要包括: ()消费者信用管理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不动产信用控制 ()优惠利率 3、 直接信用控制 主要包括: ()信用分配 ()流动性比率 ()利率上限 ()直接干预 ()特别存款 4、 间接信用控制 如:道义劝告或道义说服,(四)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1、西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理论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若以R表示准备金的变化,r表示市场利率,I表示投资量,E表示社会总支出的量,则 s r 具体有两种:,利率渠道- 在标准的凯恩斯学派模型中,利率渠道基于下列作用链: 金融资产选择 准备金R增减(减少) 货币供给M增加(减少) 利率r下降(上升)投资项目选择 乘数效应 投资I增加(减少) 总支出E增加(减少) 总收入Y增加(减少),在一个标准的IS-LM模型中,这种传导效应是十分明显的:,i,i1,i2,LM1,LM0,IS0,Y,Y0,Y1,汇率渠道-,准备金R增减(减少) 货币供给M增加(减少) 利率r下降(上升),外币流入量减少(增加)、使本币汇率E贬值(升值),总产出Y增加(减少),净出口NX增加(减少),这种效应的前提条件是 (1)外币可以自由流入; (2)本币可以自由兑换; (3)实行浮动汇率制, 缺乏这三个条件,汇率渠道就不会产生作用了。,()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A.弗里德曼货币政策传导理论 若以表示各种金融资产,以表示银行的放款及投资,则有 s I B.托宾投资q理论 托宾投资q 理论用来解释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股票价格而影响投资支出,从而影响国民收入。 托宾把q定义为企业的市场价值除以资本的重置成本。即(其中,资本的预期收益率或称资本边际效率用k表示),k,显然,只有当资本的预期收益率k大于资本成本rk时,即q1时,企业才会进行投资。 那么,货币供给的变动又会对q产生什么影响呢?托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以简述如下: 实际货币供给M/P增加(减少) 企业市场价值增加(减少) 托宾投资 q增大(减小) 企业投资支出I增加(减少) 总产出增加(减少),C.消费的财富效应 货币供应M的变动 股票价格Pe的变动 财富R变动 消费C变动 总产出Y变动 必须看到,这种理论存在的基本前提条件是:(1)存在评价企业价值的股票市场;(2)消费者手中的金融财富主要是股票,而不是存款或债券。这些条件不满足,托宾投资q理论和消费的财富效应就不可能发挥作用。,(3)金融中介学派的观点 该理论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可以通过:“信贷可得性”(Credit Availability)效应来完成。 所谓“信贷可得性”,是指企业或个人能够通过信贷市场获得的信贷量,由于大量的私人投资都要通过贷款来进行,而信贷的可得性显然对于投资需求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信贷市场上,一个普通存在的现象是“信贷配给”(Credit Rationing)。 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执行合约的成本问题,使得利率具有一定的粘性,不会随货币供给的增减而作相应的变动。也就是说,并非只要借款人支付一个足够高的利率,便可以获得所需的贷款,而是在一个特定的利率水平上,有些企业和个人可以获得贷款,另一些企业和个人即使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银行也不会给予贷款,换言之,信贷市场的利率并不是一个使信贷市场供求相等的均衡利率,而是一个比均衡利率更低的利率。,因为: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假定银行采取提高利率的办法,则可能对银行收益产生两方面的负面影响: 第一,逆向选择增强。利率提高后,那些收益率较低而安全性较高的项目将会因为投资收益无法弥补借款成本而退出借款申请者的行列;而剩下的愿意支付高利率的借款人往往是高风险的,他们之所以愿意接受高利率,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归还贷款的可能性很小。 第二,道德风险提高。由于高利率,使得一些低收益的项目变得无利可图,在有限责任的条件下,那些获得贷款的人将倾向于投资那些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从而使得道德风险变得更加严重。 因此,对于银行来说,利率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有一个限度,超过了这一限度,由于贷款风险增加,银行预期收益反而减少。,如果说“信贷配给”是信贷市场上的普遍现象,那么,货币政策是如何影响银行的信贷额度从而影响社会的投资支出和总产出的呢? 第一,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改变货币供应量,从而改变银行的存款规模及结构,进而改变其作为资金运用的贷款规模; 第二,当货币政策工具使货币供应变动(如增加),从而打破了人们原有的资产组合均衡时,人们会将一部分货币转移为债券或股票,因而会引起债券和股票的升值。而金融资产的升值又会使银行的流动性增加,从而使银行可以获得的贷款资金来源; 第三,当存在存款利率管制时,如果市场利率上升到规定的存款利率上限之上,发生“脱媒”现象时,若通过货币政策操作使货币供应量增加,使利率下降到规定的利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