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体现新课标理念的2007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蔡 权今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注重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考查和材料的运用,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使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了有机的统一,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更体现了新课标中的新理念,向新课标接轨的导向性非常清晰。具体表现在:一、基础性中学历史教育的基础性就是要求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并获得相关的历史能力。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而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它不追求非结构类知识的广度,更加重视对结构类知识的把握。高考试题能力要求再高,也离不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承载作用。今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首先突出了知识考查的基础性,绝大多数的题目都是基于主干知识的考查。选择题总体难度不大但相当灵活,着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思维深度,要求学生通过新材料或关键词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那些死记硬背的考生和呆板、机械式的学习方法无疑是当头棒喝;试题通过巧妙包装或提供新情境,激活知识点,就避免了“繁、难、偏、旧”的倾向,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要求。非选择题的王安石变法、儒家思想、中日关系、大国崛起等则完全是课文的主干知识或热点知识,试题“通过主题的方式,让学生具体地感受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脉络,而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繁杂的历史知识”,虽然显得平凡而朴实但考查的角度却很新颖。二、现实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历史课程)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高考命题对现实的关注无疑是对这一改革理念的呼应。注重试题的现实性不是简单地考“热点”,简单地图解历史,而是通过考点的选择体现当今社会和世界的重大问题和整体走向,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贴近现实、不避热点是今年江苏卷的主要特色。从内容来看兴修水利、国共关系、国家统一、中日关系、大国崛起、亚洲经济的发展、反恐斗争等都是富有时代感的热门话题,从思想教育来看儒家思想、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等等。体现了一种理念:“学史为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现代意识”、“世界意识”。通过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以现实作为历史探索的切入口,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体现时代特色。如第25题要求考生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措施和失败原因,并对改革进行评价。它要求考生对于改革不仅要能正确的认识它还应该能正确的评价它,从而说明改革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着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革,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使我国真正的自主、自强。邓小平同志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该题正体现了这一时代主题。又如第26题党的“八大”路线与邓小平理论的联系,第30题中俄国在19世纪60年代崛起过程中的内外政策的举措,均体现了在历史的联系中、在贴近时代的对话中获得启示,从而要求我们更好地认识国情、认识世界。三、人文性人文性是对历史问题的分析不仅指向现实,而且指向学生的成长,尤其是指向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这也是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课程目标。历史教育本质上是人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但长期以来历史教育的人文性得不到张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今年江苏高考试题较好地体现了这种教育功能。如第15题以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为材料,考生读了这首诗,一种思恋故土、痛恨侵略、渴望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和早日实行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跃然纸上;第19题引用流行于美国的一首歌曲,歌词反映了作者热爱南方故土,痛恨分裂国家的战争,也有利于激发考生热爱祖国的情感;第25题对王安石变法的成败分析就发挥了这样的教育功能。我国的改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其中的困难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并树立为国家乃至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奋斗的决心与勇气。又如第2题则体现了学生“感受”的心态维度要求,如果考生没有感受过小篆这一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魅力,单凭记忆是无法解答的。另外江苏卷中使用的语言比较亲切、自然,贴近现实、不避热点,这也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虽说在以纸笔为主要形式的高考中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难以考查,但却可以通过考试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是历史教育的责任,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更是历史教育的责任,作为有导向性的高考命题,理所当然要树好榜样。四、研究性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倡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视“多元角度、创新意识、逻辑整合、情感体验、实践能力、个性发展”的诸多特点和“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今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特别在体现“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方面,更富有鲜明特色。整份试题都以材料作为题眼,其形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运用的图片、文献、宣传海报、对联、漫画、地图、表格等材料都是原始的,并注明材料的出处,显示了材料的历史性、真实性、可靠性。如17题徐继畬为华盛顿盛顿撰写的对联,学生需要在读懂对联的基础上,根据“开国者”和确立民主制度来得出答案;而18题严冬季节一个煤矿工家庭的母子对话,考查的也是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学生需要根据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使用煤作为燃料,以及4 个选项中的时间、国家来判断出正确的答案。我认为这是最能体现新课标研究性学习的试题,其方向性特别明确。这些题都拓展了历史的时间、空间,而且角度是多方位的,内容是多样化的,表述是个性化的,答案是开放性(没有固定正确答案)的,从而也体现了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创造性、多元性等特征。这给了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发挥余地,有利于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全面展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由于材料所包含的直接与间接的信息十分广泛和丰富,更能有效的测量学生阅读、观察、汲取、理解、分析信息及迁移知识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认识,有助于他们历史意识的形成和强化,符合研究性学习的要求。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体现了史学的博大精深,也使得试卷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亲和力,有利于学生深刻感受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原则在实际中的运用。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推出的,并在中学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逐步实施的,是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根本改变,这将对高中学科教学带来新的生气,同时也必将对高考命题产生深远的影响。五、开放性历史学科的基本方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被概括成十六字:“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就决定了教学的开放性。历史由证据而来,证据既可以是文献资料,也可以是实物资料(如遗迹、遗物、遗址);既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音像、图片资料。由于技术(尤其是印刷技术的进步使试卷中出现清晰的图片成为可能)和观念的进步(强调图片的史料价值、新的研究方法如统计方法引入历史学等),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非文字信息源比重越来越大,其中图表又最为突出。至于根据史实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则只要“论从史出”就行。今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营造了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的氛围,体现了命题对“从生活走向历史,从历史走向社会”理念的探索。开放性表现在更加贴近社会和关注实际,努力做到材料和信息的开放。开放还不仅在形式上,更在于内容上。如第25题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的选择性评述,题目这样设计: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它设计的是一个具有多元、多解答案的题目。它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答题留有自主发挥的空间,一定程度上检验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同时答案不惟一,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均给分,这就为学生提供充分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也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的心智发展。从某种角度看,历史是一种感受,一种体验,它会体现出多样化,对它的理解也是多元的,多元理解可以改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判取非此即彼的单一模式。在研究性学习等新课程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后,如何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的问题。开放性的评价要求开放性教学,开放性教学是方法的教学,即学会得出结论的方法而不是得到现成的结论;开放性教学也是淡化知识识记的教学,因为许多具体的材料都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不需要学生去识记;开放性教学也是降低教师权威的教学,因为教师的职能不是教学生知道,而是引导学生去理解和发现。所以开放性教学也是鼓励创新的教学。新一轮课程改革刚刚开始的时候,教育部有关领导就明确地提出了要以高考的改革来推动课程改革。可见高考命题思路也要紧跟课程改革,努力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课程标准应该作为制定考纲的依据,高考改革也必然要关注课改。通过高考考试方式和命题改革,使高考与中学教学形成良性互动,使高考真正成为课改的延伸。我们欣喜地看到了2007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已经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和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试题体现的基础性、研究性和开放性,强调能力和素质,强调学科主干知识,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紧扣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实际),注重考查考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摒弃了“繁、难、偏、旧”的倾向。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相辅相成,高考改革是课程的重要内容,高考试题对中学教学方式的改变有明显的引领作用,必将在更深入的层面上体现新课程理念。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姓 名:蔡 权电 话:0513-84033208邮政编码:226001我的大学爱情观1、什么是大学爱情:大学是一个相对宽松,时间自由,自己支配的环境,也正因为这样,培植爱情之花最肥沃的土地。大学生恋爱一直是大学校园的热门话题,恋爱和学业也就自然成为了大学生在校期间面对的两个主要问题。恋爱关系处理得好、正确,健康,可以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催化剂,使人学习努力、成绩上升;恋爱关系处理的不当,不健康,可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情绪波动、成绩下降。因此,大学生的恋爱观必须树立在健康之上,并且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我从下面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对大学爱情观。2、什么是健康的爱情:1) 尊重对方,不显示对爱情的占有欲,不把爱情放第一位,不痴情过分;2) 理解对方,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并以对方的幸福为自己的满足; 3) 是彼此独立的前提下结合;3、什么是不健康的爱情:1)盲目的约会,忽视了学业;2)过于痴情,一味地要求对方表露爱的情怀,这种爱情常有病态的夸张;3)缺乏体贴怜爱之心,只表现自己强烈的占有欲;4)偏重于外表的追求;4、大学生处理两人的在爱情观需要三思:1. 不影响学习:大学恋爱可以说是一种必要的经历,学习是大学的基本和主要任务,这两者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有的学生因为爱情,过分的忽视了学习,把感情放在第一位;学习的时候就认真的去学,不要去想爱情中的事,谈恋爱的时候用心去谈,也可以交流下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2. 有足够的精力:大学生活,说忙也会很忙,但说轻松也是相对会轻松的!大学生恋爱必须合理安排自身的精力,忙于学习的同时不能因为感情的事情分心,不能在学习期间,放弃学习而去谈感情,把握合理的精力,分配好学习和感情。3、 有合理的时间;大学时间可以分为学习和生活时间,合理把握好学习时间和生活时间的“度”很重要;学习的时候,不能分配学习时间去安排两人的在一起的事情,应该以学习为第一;生活时间,两人可以相互谈谈恋爱,用心去谈,也可以交流下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5、大学生对爱情需要认识与理解,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